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帛書本》
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无名之樸。
鎮之以无名之樸,夫將不辱。
不辱以靜,天下將自正。
《竹簡本》
道恆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將鎮之以亡名之樸。
夫亦將知足。
知足以靜,天下將自定。
二. 白話翻譯:
道總是無所作為,但是又沒有東西不是出於它的作為.侯王如果能夠持守它,萬物將會自行化生.萬物化生而有人想要有所作為時,我就用無名的真樸狀態來安定他.無名的真樸狀態,也就是要使人不起欲望.不起欲望而趨於靜止,天下將會自己穩定.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A. 帛書本作道恆「無名」;竹簡本作道恆「亡為」也.故以為「無為」為準.
B. 無為是順其自然,不妄為. 王弼注:「順自然也.」
C. 馮友蘭說:「老子認為,從道分出萬物,並不是由於『道』有目的、有意識的作為;道是無目的、無意識的.他稱這樣的程序為『無為』, 他說: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三十七章》);就其生萬物說,『道』是『無不為』, 就其無目的、無意識說,『道』是『無為』.」
2. 萬物將自化
自我化育;自生自長
3.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A. 丁原植說:「『鎮』字的意思恐非只約束性的『壓制』.《廣雅.釋詁》『鎮』;安也.」
B. 《究竟真實》「『無名之樸』提醒萬物原本無名,都來自於『道』,所以不要去做區分,因為有名才會區分,才會偏好什麼樣的名.」
C. 《老子古今》「『無名之樸』就是道,就是『法自然』的原則的體現,所以無名之樸的『鎮』實際是使人警醒,重新回到自然無為的立場,化解大家的不滿和過多的欲望.」
D. 有名(區分)將有欲
4. 全文
《老子今註今譯》
「本章提示出理想的政治在於無為而自化—讓人民自我化育,自我體現.『靜』、『樸』、『不欲』都是『無為』的內涵.統治者自身如能做到清靜、真樸、不貪欲,對人民身如能做到不騷擾、不侈糜、不擴張私人意欲,百姓的生活自然可以獲得安寧.
老子一再強調統治者的態度應該出於『無為』--順任自然而不加以干預—讓民自我發展,自我完成,同時要養成真樸的民風,這樣的社會才能趨於安定.」
《究竟真實》
「『無為』源自『道』的超越性,而『無不為』源自『道』的內存性.這就涉及哲學裡結構的特性,掌握這些概念後,老子的思想就可以撐得開來,並不複雜.超越性就是無為,根本沒有任何目的要做什麼事.超越,就不受影響.內存性就是指沒有一樣東西不是來自『道』的,『道』在一切事物中,從『大道泛兮』就可以知道內存性.同時具備這兩種性質才是『道』,否則,若說『道』只是超越性,就與萬物脫節而不夠完整了;但光講內存性,宇宙萬物在變化之中,『道』也跟著在變化,變到最後,『道』也不知什麼叫『道』了.」
《老子古今》「無為」即無所作為?
「本章講到『道恆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竹簡本).侯王守無為之道,萬物卻能『自化』. 這裡的無為是不是甚麼事都不做呢? 甚麼都不做,萬物為甚麼會自化呢?甚麼都不做,還要侯王做甚麼呢?顯然,把『無為』理解為甚麼都不做是太膚淺了.朱熹曾說:『老子所謂無為,便是全不事事.』(朱熹1986,537)實在有愧於朱子大名,不過這不是水平問題,而是門戶之見所限.老子獎的無為是不是『全不事事』?請看《老子》原文.
老子反復講到『功成身退』(第九章)、『功成事遂』(第十七章)、『功成而不處』(第二章、第七十七章),如果老子真的主張無所事事,怎麼會有功成之說?
老子又反復講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第五十一、二、十章)、『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生』、『為』、『長』怎麼會是全不事事呢?
老子又講『聖人抱一為天下式』(第二十二章)、『為天下正』(第三十九章、第四十五章)、『為天下王』(第七十八章),這和儒家所頌揚的『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野』(毛奇齡語)不是也很像嗎?
老子又說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第三十三章)、『勝而不美…戰勝則以喪禮處之』(第三十一章),這和朱子說『老式之學最忍』、『只是佔便宜』不是恰好相反嗎?
老子又說『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第六十七章)、『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第六十八章)、『抗兵相若,哀者勝矣』(第六十九章),這怎麼能說『老子所謂無為,只是簡忽』而不是聖人的『付之當然之理』呢?
老子還反復講到『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以無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雖無事而取天下,這和朱子所歌頌的儒家『聖人所謂無為者,未嘗不為』不是正相合嗎?
老子又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第七十三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是以聖人不行而成,不見而名,不為而成』(第四十七章),這種坦蕩從天,利人而不爭的胸懷和程頤所說『老子之言竊弄闔闢』又有何相干呢?
這些實例足以說明,老子講無為,絕不意味無所事事、全不做事.所謂無為,字面上看是全稱否定,實際上所否定的只是通常的、常規的行為和行為方式,特別是會造成衝突、必須付出巨大代價而效果又不好的行為.這種否定同時肯定了另一種『為』,即不同方式的『為』,可以減少衝突並能達到更高效果的『為』.也就是以『無事』『取天下』,以『不爭』而『善勝』,以『無為』而『成』,概括言之,即『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方法、原則,『無不為』是效果、目的.這與陰謀不同的是,陰謀是利己而害人,無為而無不為是著眼於天下的利益,共同的利益.陰謀是不可告人的,老子的哲學是公開宣示的.陰謀是沒有原則,不擇手段的,老子的方法原則是一以貫之的.老子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不處』,又要『為』而『不爭』,『功成』而『身退』,這哪裡是為個人或小團體謀私利的陰謀詭計呢?
總之,從字面上看,無為是對所有『為』的否定,實際上不可能如此.這是構詞上的困難.有是肯定,無是否定.至於這個『無為』的『無』否定那些『為』,需要從老子原文中去領會,在實踐中也要自己去把握.這是智慧,而不是具體的行為規則.這裡我們主要針對的是把老子之無為當作無所事事的錯誤理解,所以專門列舉老子之原文來說明老子之無為不是全無作為,而是提倡對常規之為的限定或取消,是以另一類行為方式替代之,以無為之為追求更高的效果.」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