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舉之;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帛書本》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與之;
將欲取之,必固于之。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利器不可以示人。
《竹簡本》無
二. 白話翻譯:
將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 將要削弱它, 必先強化它;將要廢棄它, 必先抬舉它;將要拿取它, 必先給與它.這就是幾先的徵兆.柔弱勝過剛強;魚不可以離開深淵,國家的有利武器不可以向人炫耀.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A. 歙: 斂,合; 帛書本作「翕」,「翕」和「歙」古字通用.
B. 固:一般學者認為「固」為「姑」,有姑且,暫時的意思.但劉笑敢教授認為這樣沒有《老子》中本來正反相依、正反互轉之義.「固」有原來、本來的意思,正合事物本來就正反互動的思想.《韓非子.說林上》引作 「姑」正合其引用所需之權宜之義,未必合於《老子》古義.
C. 舉: 帛書本作「與」, 古「與」和「舉」字通.勞健說:「古與、舉字通,如《禮運》『選賢與能』,《大戴禮記.主言篇》作『選賢舉能』是也.」
盧育三說:「這段話表明老子看到了歙張、弱強、廢舉、奪與之間的對立轉化.但在對待轉化的態度上卻因人因事而異,對待自己,則防止事物發展到極端向對立方面轉化,守虛、守柔、守辱、守雌等則是防止事物向對立方面轉化的辦法;對待敵人,則促使事物發展到極端對立方面轉化.這裡講的則是促使事物發展到極端向對立方面轉化的事例.」
2. 是謂微明
A. 微明: 幾先的徵兆, 微而顯也.
B. 范應元:「張之、強之、興之、與之之時,已有翕之、弱之、廢之、取之之幾,伏在其中矣.幾雖幽微,而事已顯明也.故曰:『是謂微明』或者以此數句為權謀之術,非也.聖人見造化消息盈虛之運如此,乃知常勝之道,是柔弱也.蓋物至於狀則老矣.」
3. 柔弱勝剛強
高亨說:「此諸句言天道也.或據此斥老子為陰謀家,非也.老子戒人勿以張為可久,勿以強為可恃,勿以舉為可喜,勿以與為可貪耳.故下文曰:『柔弱勝剛強』也.」
4. 魚不可脫於淵,國利器不可以示人。
A. 利器有幾種說法:一說利器指權道(如河上公);一說利器指賞罰(韓非)
B. 薛惠說:「利器者,喻國之威武權勢之屬.示,觀也,猶《春秋傳》所云觀兵黷武也.剛強者,危亡之道也;柔弱者,安存之道也.有國家者豈可以強大而自恃乎?今夫魚能深潛則常活,不可躁動而脫於淵,不爾則為人所制,而災害及之矣.譬國能守柔則常安,不可矜其威力矣觀示天下,不爾則勢窮力屈,而國家不可保矣.」
1. 全文
《老子古今》以反求正之方法
「本章講到諸多對立的兩方面,如歙-張,弱-強,廢-興,奪-與,柔弱-剛強,在這些對立的雙方中,老子強調的是從目的的反面入手,這就是筆者所說的以反求正的方法.以反求正正是老子思想中最有特色之處,也是最容易被歪曲或誤解之處.
某物將要收縮,必然先會擴張;某物將要衰弱下去,往往會先有增強的過程;將要廢除某物,必讓他先經過興盛的階段;要奪取甚麼,先要給予一些,這些都是以反求正的基本方法和原則.這裡歙、弱、廢、奪都是行為的目的,可以看作是正; 張、強、興、與都是與目的看起來相反的行動,故稱為反.以柔弱勝剛強就要先從反面迂迴入手,不能盡情直遂.這種道理隱而不顯,不易為人所知,所以是『微』;但這種道理又是得到事實不斷證實的,因而是『明』.一般說來,強勝弱,剛勝柔,這都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但是,如果把這種現象當成絕對的規律,那麼弱者就永遠不可能有出頭之日,柔順之道就永遠沒有任何價值.古今中外的事實當然不是這樣. 老子也不這樣看,他認為事物的正反轉化是普遍的現象和規律,因而弱者可以利用這一規律以反求正,戰勝強者.而強者也應該懂得這一規律,避免走向自己的反面.
老子關於以反求正的論述很多,如第七章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以不自生而得長生,以微人之身後而能成人之身先,以置身於外而能存身,這都是以反求正的實例,老子把它們歸結為無一己之私而能成一己之利.當然,老子這裡所說的『私』都是指個人的基本生存,毫無侵犯他人或損人利己之意.
在老子看來,以反求正正是『善於』做事的表現.老子說過:『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第五十四章) 『善建』和『善抱』當然不是一般的『建』和『抱』一般的『建』和『抱』都是盡情直遂,只想到要建得牢,抱得緊,完全沒有更深遠或更高明的考慮,『善建者』和『善抱者』則不然,他們不僅懂得如何建得牢,抱得緊,更懂得如何要人們根本不想來拔,不想脫去,這樣自然可以『子孫以祭祀不輟』, 老子又說:『善行無轍跡…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第二十七章)這些『善』的做法都是真正擅長之舉,真正的擅長,其做法往往和普通人不一樣,即沒有通常的行跡,不用通常的工具,不採用一般人的方法,這種真正的『正』都包含了某種『反』的因素.
以反求正是玄德的表現或一部份.第六十五章說:『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這裡的『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不僅包含以反彰證的意思,還可包括以反求正的思想.看起來與一般的做法相反,結果卻是『大順』,超過一般做法的效果,這是關於以反求正思想很好的表達.
此外,老子還說到:『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第八十一章),『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第七十五章),『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第四十七章),『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三章),『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章)等等.這些說法涉及了為人與為己,給與與獲得,因任生命知自然與養生貴生以及多種手段與目的的關係,但概括起來,都是以反世俗的角度或方法去獲得更高的成果.在老子看來,以反求正比以正求正更為有效,更為自然,也更少副作用.」
《老子古今》智慧乎?陰謀乎?
「本章是《老子》中受人誤解,詬病最早最多的一部份.韓非子作《喻老》以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事吳滅吳的故事解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以『晉獻公將欲襲虞,遺之以璧馬;知伯將襲仇由,遺之以廣車』的故事解說『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這也是把以反求正的辯證法解釋為陰謀的先河.
朱熹也說:『老氏之學最忍,它閑時似個虛無卑弱底人,莫教緊要處發出來,更教你支吾不住,如張子房是也.子房皆老氏之學.如嶢關之戰,與秦將連合了,忽乘其懈擊之;鴻溝之約,與項羽講和了,忽回軍殺之,這個便是他柔弱之發處.可畏,可畏.』這都是以歷史上的政治和軍事謀略來解釋老子的以反求正的思想,這種解釋自然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卻很容易把人誤導到陰謀詭計的歧路上去.對老子思想的這種解釋一方面忽略了老子講以反求正的歷史環境,另一方面也把以反求正的一般性方法局限到了政治軍事爭鬥之中,把豐富生動的老子哲學引入了狹窄的政治、軍事陰謀之途…
從《老子》全文來看,老子的以反求正的思想全然沒有權術和詭詐的意思.陰謀詭計總是為了達到不可公開的目的,而且往往是為了侵佔別人的利益而主動採取行動.這和老子哲學是毫不相干的.老子沒有甚麼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也不是教人如何去『撿便宜底先占了』(朱熹語),也不教人先下手為強.老子哲學的總體精神是『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莊子.天下》).老子哲學無非是順著事物正反相轉的自然規律促進和等待事物從不利的狀態轉變為有利的狀態,即以反求正,或者通過預先採取反面的姿態或因素防止事物向反面轉化,即以反保正,或以反彰正.」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老子古今》辯證觀念:四層命題
「全面考察《老子》中涉及正反之對立統一理論的內容,我們發現《老子》的辯證觀念包括從客觀描述到理論主張之間的很寬的光譜地帶.我們可以簡要地用四層命題描述這個光譜地帶.
第一,正反相依及正反相生,這是對外在世界的純客觀的觀察和描述,比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基本上是描述客觀的事實.
第二,正反互轉,這主要是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和描述,但是已經隱含著價值和方法的意義.比如『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這是對人世禍福轉化的觀察,但是也意味著我們應該看到這一規律,接受這一事實,從而避免樂極生悲.這就開始有了價值取向.
第三,正反相彰或以反彰正,這一層命題開始偏向價值判斷和理論主張,比如『大成若缺』,『大巧若拙』.這雖然也有對客觀世界觀察描述的成份,但價值判斷的傾向相當明顯,對於人的行為方式和態度有比較明確的要求.
第四,以反求正,這是本章所討論的內容,基本上完全是方法性的命題,告訴人們基本的行事規則,正是『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上述四個層次也可壓縮或簡化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側重於對客觀事實或規律之描述,一個方面是側重於方法、價值或主張.顯然,正反相依,正反相生,和正反互轉主要是對事實與規律的陳述,以反彰正和以反求正則是一種主張和方法.相對於老子的主張和方法而言,正反相依和正反互轉是老子辯證法中的客觀基礎和理論基礎,以反彰正和以反求正則是在這一基礎之上的運用和引申.當然這是大致的分析或區分,其中並沒有絕對的界限,尤其是正反相彰和以反彰正融事實與主張於一體,既可以看作是對客觀事實的描述,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理論主張.不過,從整體來看,老子的辯證法思想中確有側重於客觀描述和側重思想主張這樣兩個傾向或部份.論者不宜混為一談.
老子的辯證法基本上是在經驗事實的理性總結,然而老子也為這種建立在經驗觀察基礎上的痣會找到了形而上的根據.這就是第四十章所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以反彰正、以反求正體現了道之『反』和『返』的運動原則,柔弱勝剛強體現了道之用『弱』的功能特點.老子辯證法一方面支持著他的中心價值和原則性方法,另一方面也在世界的最高根源和根據那裏有著強有力的支持.老子哲學的觀點和學說大體上是有一個比較連貫的體系的.看不到這個大體完整的體系,就會把老子哲學當成一堆沒有聯繫的格言彙編,貶低了老子哲學的理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