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帛書本》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窘。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贏如絀。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竹簡本》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盅,其用不窮。
大巧若拙,大成若詘,大直若屈,。
躁勝凔,清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二.    白話翻譯:

最大的圓滿好像有缺陷,但是它的作用不會衰竭.最大的充實好像很空虛,但是它的作用不會窮盡.最大的正直好像是枉屈,最大的靈巧好像是笨拙,最大的辯才好像是木訥.疾走可以克制寒冷,安靜可以化解炎熱.平淡無為是天下的正途.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全文

《老子今註今譯》

「本章是對於『大成』、『大盈』的人格形態的描述;『若缺』、『若沖』、『若屈』、『若拙』、『若訥』,都是說明一個完美人格,不在外形表露,而為內在生命的含藏內斂.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說明對反的事物可以相互制衡,而最仍歸結到推崇清靜無為的最高作用.」

《老子古今》盛德若缺的啟示

「此章的內容或可概括為盛德若缺,王淮從體、相、用三方面來講這一道理.關於『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他說:此言分別從『體』、『相』、『用』三方面描述盛德之士.『大成』就『體』而言,『若缺』就『相』言,『不弊』就『用』言.謂盛德之士德行圓滿,形容殘缺,然而其所能發生之人格感召之作用,卻是非常深遠.《莊子.德充符》所述王駘、哀駘它諸人,即其選也.關於『大盈若沖,其用不窮』,他說:此亦分別從『體』、『相』、『用』三方面描述盛德之士.『大盈』就『體』而言,『若沖』就『相』言,『不窮』就『用』言.謂盛德之士,德行充實而態度謙沖,有若無,實若虛(所謂:上德若谷,實德若虛),其德化作用亦深遠而無窮.下文『直』與『屈』,『巧』與『拙』、『辯』與『訥』也都可以看作是盛德之『體』與若缺之『相』的關係,其大『用』則都會超過貌似無缺的『直』、『巧』、『辯』.

盛德若缺也就是正反互彰,以反彰正的理論.比較圓滿的狀態是容納了反面因素的正面形態,正面而包括了反面的成份或特點,這才是更高明的正,更偉大的正,是值得追求的正,是能夠避免失敗的正.此說受岱年師啟發.張岱年說:『正面的狀態,容納了反面的成份,才是比較圓滿的狀態.正面的狀態,預先容納了反面的成份,即可不再轉化為反面了…老子認為,結合了『反』的正,才是『正』的圓滿狀態.』老子的這種思想後來融入於『相反相成』的成語之中,也成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之一.」

《老子古今》以反彰正的智慧

「老子思想中不乏正反相依、正反相生和正反互轉的觀點,這些都是關於辯證法的基本原則的表述,但這是一般的辯證理論的共同內容,而不是老子辯證法的特點.老子辯證觀念中比較獨特的觀點是正反相彰和以反彰正.正反相彰是從對事實描述的角度進行的概括.

本章所說的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大贏都不是一般的成、盈、直、巧、辯、贏,它們之所以完滿而不敝不窮,之所以未走到反面,就是因為它們若缺、若沖、若屈、若拙、若訥、若絀,也就是說,它們包含了反面的因素,呈現的反面的姿態,因此成為更為圓滿的、更為正面的狀態或價值.這種較完滿的狀態可以防止事物的激烈的突發的變化,維持社會的較穩定的和諧,所以說『清靜為天下正』.

老子把這種正而若反、以反彰正的態度、方法或原則看作是來源於道的最高德性,也是聖人的最高品德,所以老子反復稱頌這種原則是玄德,所謂『玄德』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之德(第二、十、五十一、六十五章).第四十一章把這種態度稱為『大德』、『廣德』、『建德』,在第二十八章則反復闡明這種德是『常德』:『知其雄,守其雌…常德不離.』『知其白,守其黑…常德不忒.』『知其榮,守其辱…常德乃足.』這裡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都是雖具備常人所期待之價值,卻要守住它的反面,也就是要以它的反面姿態出現,以常人所不喜歡的特點來鞭策自己.這當然不是要人虛偽,而是要防止志得意滿,沾沾自喜,更要防止得意忘形.這雖然有自我保護的目的和效果,但卻絕不止於此,因為這主長得更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精神境界,道德修養,從而維護和諧的人際關係,進而可以建立和諧的社會秩序.

老子類似這種以反彰正或正而似返的說法還有很多,比如『企者不力,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第二十四章),『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五十八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信言不美…善者不辯…知者不博』(第八十一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第六十八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第十五章)等等,這些都是要在『正』的狀態中保持某種『非正』的因素,從而避免走向正的反面.此外,第七十一章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第六十三章說:『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這也是主張要預先採取反面的形態,雖大知而仍知自己有所不知,雖無病,而仍自覺可能患病,從而避免真的意外的困難.」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大直若屈』,中國儒家士大夫以氣節為重,尤其在帝權最集中的明朝,也是士大夫階層最不畏帝權而最敢犯顏上諫的朝代.李東陽、劉健與謝遷同為弘治(明孝宗)顧命三大臣,並參與『倒八』(劉瑾等八個危害天下的宦官)行動.但當行動失敗,三人同時請辭時,只有李東陽被留下來,『氣節之士多非之』,連他的門生禮部侍郎羅玘病重將不久於人世時,都勸他從汙泥濁水中早早抽身.但李東陽在整個劉瑾當政時期,他的作為基本上有三點:一是忍辱負重,委蛇避禍;二是極力保護一些清正之士;三是為劉瑾的胡作非為擦屁股,令國家不致崩潰.如果李東陽留下來對正直的同僚及受苦的人民有幫助,或許這在其他文人眼中的『屈』才是真正的『直』.

『大巧若拙』,善耍小聰明的人喜歡走捷徑,但做事常不紮實.射鵰英雄傳裡的楊康跟郭靖的方法就是很好的對比,楊康頭腦聰明學得快,但工夫不紮實;郭靖悟性差,只是堅持不懈的努力練,卻讓他練就了氣勢磅薄的降龍十八掌.有時候,最笨最拙的方法,反而是最好的方法.楊康也許覺得他看重的是國家大事而非江湖鬥勇,有權有錢即可招攬天下英才入其麾下,無須苦練武功.但即使這樣,楊康使用的陰謀詭計又不如郭靖最後從武穆遺書學到的用兵之道對國家有用.

『大辯若訥』,辯的目的是要說服別人,讓別人相信.但就如老子第八十一章談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可靠的話通常不好聽,好聽的話通常不可靠.辯才無礙的人或許可以贏得一場辯論,但未必能讓人信服.反而口才遲鈍的人,更容易讓人相信.

老子的智慧就是看到事物的真正本質跟目的,也就是體;而非我們一般人習以為常的表象,也就是相;然後才能用對方法,達到目的,也就是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