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帛書本》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无□。□□□□□□□。
□□取天下,恆无事,及其有事也,□□足以取天□□。


《竹簡本》
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或損,以至亡為也。亡為而亡不為。

二.    白話翻譯:

探求知識, 每天要增加一些; 探求道,每天要減少一些. 減少之後還要減少, 一直到不妄為的地步. 不妄為卻什麼都可以做成.取天下要常清靜不擾攘,創造人民可以良好發展的環境, 讓人民自願歸附. 如果政令繁苛,強奪豪取,就不配取得天下了.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為學日益

A.    為學:探求外物的知識活動
B.    河上公註:「『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者,情欲文飾,日以益多。」

2.    為道日損

A.    為道:「為道」是通過暝想或體驗以領悟事物未分化狀態的「道」.

B.    馮友蘭:「『為學』就是求對於外物的知識.知識要累積,越多越好, 所以要『日益』,『為道』是求對於道的體會.道是不可說,不可名的, 所以對於道的體會要減少知識,『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所以要『日損』…它認為, 為道就要日損, 為學就要日益, 但是所損所益並不是一個方面的事. 日損,指的是欲望,感情之類;日益, 指的是積累知識的問題.這兩者並不矛盾,用我的話說,為道所得的是一種精神境界,為學所得的是知識的累積,這是兩回事.」

3.    無為而無不為

A.    不妄為, 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
B.    蔣錫昌說:「上行無為,則民亦自正,而各安其業,故無不為也.」

4.    取天下常以無事

取: 第二十九章提過《老子今註今譯》 一書中將「取」註釋為為、治;而《老子古今》認為「取」應該是獲取的意思.以引用來源,《老子古今》 的證據較強,本文翻譯也隨此而改,後面會有更詳細的解說.

5.    全文
《老子今註今譯》

「『為學』是求外在的經驗知識,經驗知識愈累積愈增多.『為道』是透過直觀體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狀態或內索自身虛靜的心境,這種功夫做得愈深,私欲妄見的活動愈減損…老子認為『政教禮樂之學』實足以產生機智巧變,戕傷自然的真樸,老子要人走『為道』的路子,減損私欲妄見,返歸真純樸…

為政的目的在於使人民『自化』而各安其業,老子認為用『無為』的方式,當可達到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好(『無不為』)的效果.」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老子古今》「無為」何以「無不為」?

「應該如何理解『無為而無不為』呢?還是應該從《老子》的原文出發.對此最有幫助的就是『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第六十四章).聖人『弗能為』,就是無為,就是不做通常人所做的事,如控制、操縱等;或不以常人的方法做事,如急功近利等.那麼『輔萬物之自然』算不算『為』呢?從今天來看,『輔』也是一種『為』,但是從《老子》原文來看就不算.聖人輔助萬物正常發展、自然發展,萬物興盛,百姓自在,那不就是雖無為而無所不為了嗎? 所以,道家之聖人能夠無為而無不為的關鍵是創造萬物自然發展的條件和環境,萬物有了好的發展條件,能夠健康發展,就自然達到了『無不為』的效果.」

《老子古今》「無事」何以取天下?

「老子強調自然無為,當然不會提倡爭奪天.按照現代漢語來理解,『取天下』之『取』難免有奪取、強取之意,顯然不合老子思想的自然與無為的基本精神.這一推理或顧慮是合乎情理的,但是,以『取』為『治』畢竟缺乏訓詁學的依據,應該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唯一的途徑還是要回到古代的語言環境考察『取』的古代意含?

事實上,《老子》中『取天下』之『取』的用法可以參照《左傳.昭公四年》的註釋: 『九月,取鄫,言易也。鄫叛而來,故曰取。凡克邑不用師徒曰取。』這是獲得采邑的例子,用『取』字是為了特別強調取得之易,是人家投誠過來,自己未用一兵一卒,既未費心,也未用力.這種『取』與老子的『無事而取天下』的『取』恰巧相合.又如《襄公十三年.經》云:『夏,邿亂.』,《傳》云:『邿亂.分為三,師救邿,遂取之。凡書取,言易也。用大師焉曰滅,弗地曰入。』顯然春秋時期用『取』字和後來竊取某權,奪取某國的概念毫無關係.『取』特指非常容易,無須動用武力而強奪硬取的情況.如果用重兵激戰而取得,在當時是用滅字的.

『取』的這種特殊含義還見於《左傳.宣公九年》:『秋,取根牟,言易也.』《成公六年》:『取鄟,言易也.』…釋德清註此章說:『舊註「取」字訓為「為」,攝化之意.應如《春秋》取國之取,言得之易也.』誠有所見也.

顯然,根據老子的一貫思想,老子的『取天下』之『取』應該是《左傳》中『取國』、『取邑』之『取』,是言其容易、輕易之意.這樣『以無事取天下』就順理成章了.無事而取,當然是容易的.在《左傳》只有輕易獲取某邑、某國的例子,而老子則進一步提出了以無事取天下的理想,這是老子思想的獨到之處.以無事『取天下』,也就是自然而然地獲取天下,是沒有激烈爭鬥和重大犧牲的順勢而成的獲得,是貫徹無為的原則而取得的結果,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體現.老子的自然無為是要以更高明的原則和方法去達到超常的理想和目標,而絕不是放棄在現實生活中的理想的追求.把老子思想看成無所事事、無所追求顯然是不對的.

事實上,孟子的仁政中也可以導致『以無事取天下』的效果,或者說,儒家也應該贊成『以無事取天下』的理想.孟子說:『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接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猶水之就下也,沛然誰能禦之?』(《孟子.梁惠王上》)民心歸附如水之就下,不用奪、不用搶就可以取天下,可以給老百姓帶來好處,何樂而不為?即使不易實現,作為理想去提倡、去追求又何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