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帛書本》
□生入死。
生之□□有□;
死之徒,十有三;
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
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二.    白話翻譯:

人是從生命走向死亡的.屬於長壽的,佔十分之三;屬於短命的,佔十分之三;想要照顧生命,卻往往走向死亡的,也佔十分之三.這是什麼緣故呢? 是因為奉養太過度了.聽說善於養護生命的人,在路上行走不會遇到犀牛與老虎,在戰爭中不會被兵器所傷.犀牛用不上牠的角,老虎用不上牠的爪,兵器用不上牠的刃.這是什麼緣故? 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領域(《究竟真實》: 因為他沒有致命的要害)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出生入死

王弼註:「出生地,入死地。」

蔣錫昌:「此言人出於世為生,入於地為死。」

2.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生之徒: 蔣錫昌:「長壽之類。」

死之徒: 蔣錫昌:「短命之類。」

司馬光註:「大約柔弱以保其生者三,剛強以速其死者三,雖志在愛生而不免於趨死者亦三。其所以愛生而趨死者,由其自奉太厚故。」

3.    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

帛書本作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避兕虎。

帛書整理者云: 執、攝音近相通。

古隸說「陵」非「山陵」之「陵」,而是楚語之「陸」

4.    入軍不被甲兵: 戰爭中不會受到殺傷

蔣錫昌說:「《廣雅.釋詁》二:『被,加也。』『遇』『被』。其入軍也,不至敵人戒線之內,故決不為甲兵所加。」

5.    全文《老子今註今譯》

「人生在世,大約有在世,大約有十分之三是長壽的,十分之三是短命的,這些都是屬於自然的死亡。另有十分之三的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但是貪饜好得,傷殘身體,而自己糟蹋了生命.只有極少數(十分之一)的人.善於護養自己的性命,能做到少私寡欲,過著清靜樸質、純任自然的生活.」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究竟真實》以珍惜每個剎那來面對必死的人生

「當代哲學家海德格有一句名言:『人是走向死亡的存有者』.這句話發人深省,人如果想到生命會結束,隨時都拿死亡作為考量,這一生就不可能過得馬馬虎虎,而會改以嚴肅的態度面對這個必死的人生.人活在世上其實很苦,經常不願意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心裡總想著『以後還有時間』,也因此造成許多未竟的遺憾.

當我們抱有『人注定會死,也不知死亡何時到來』的想法,對每一剎那自然珍惜,不再過一天算一天,認真做每件事.演變到後來,海德格的哲學變成力求『真誠』,不過這裡的『真誠』與儒家提到的不太一樣.

海德格的『真誠』強調人屬於自己,因此在做選擇時要問:這個選擇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而做的? 我可以對此負責嗎? 由『真誠』到『負責』,海德格要人做真正的自己,而不再虛偽.至於儒家的『真誠』,則與良知有關.」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