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帛書本》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也而恆自然。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覆□。
□□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二.    白話翻譯:

由道來產生,由德來充實,由物質來賦形,由具象來完成.因此萬物無不尊崇道而重視德.道受到尊崇,德受到重視,這是沒有任何命令而向來如此的.所以由道來產生,來充實,進而成長來培育,來安定來成熟,來滋養來照顧萬物.產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而不仗勢己力,引導萬物而不加以控制,這就是神奇的德.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A.張岱年說:「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一物由道而生,由德而育,由已有之物而受形,由環境之勢而鑄成.道與德乃一物之發生與發展之基本根據.《莊子.外篇》說:『物得以生謂之德』德是一物所得於道者.德是分,道是全.一物所得於道以成其體者為德.德實即一物之本性.道與德是道家哲學之最根本的二觀念,故道家亦稱為道德家.」

B.「勢成之」,帛書甲、乙本均作「器成之」

《老子古今》帛書本「道、德、形、器」的排列更符合從高到低,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順序.

《周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2.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A.第一種解釋《老子今註今譯》

蔣錫昌說:「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貴,即在於不命令或干涉萬物,而任其自化自成也.」

翻譯:道所以受尊崇,德所以被珍貴,就在於它不加干涉,而順任自然.

B.第二種解釋《究竟真實》

翻譯:道受到尊崇,德受到重視,這是沒有任何命令而向來如此的.

從帛書本中「命」作「爵」來看,《究竟真實》的翻譯較為妥當.也就是道德的尊貴不是透過命令或爵封而來的,是自然而然如此的.

成玄英註:「世上尊榮必須品秩,所以非久,而道德尊貴無關爵命,故常自然.」

3.    故道生之,德畜之

帛書本作「道生之,畜之」, 因此後面都是以道為主語.其實德是道的作用,就算是德畜之,最終仍可以說是道畜之,與第一句沒有衝突.

4.    亭之、毒之-安定

《倉頡篇》:「亭,定也.」

《廣雅.釋詁》:「毒,安也.」

5.    全文

《老子古今》道之作用的兩重性

「研究《老子》,人們難免將道與所謂『第一因』、『原初物質』、『絕對精神』、『自然律』、『上帝』相比較.這種比較對於現代人理解老子思想是有助益的,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不能滿足於簡單地看到古代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表面相通,而應該看到深層的異同.這裏,我們要強調老子之道的作用的兩個方面或雙重性.一方面道賦予萬物以秩序,是萬物存在生長發展的依據,萬物不可能離開道而得到養育和生長,道的這種作用和所謂本體或規律都有相似之處;另一方面道卻不居功、不恃能,不主宰和控制萬物,在這一方面,道不僅不同於上帝和神靈,而且也不同於規律的確切性和決定性.」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老子古今》自然與常然

「道的崇高地位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任何東西可以給予的.道的自然之尊,是萬物的楷模,說明尊貴的地位是不應該刻意追求的.道生養萬物是自然而然的,生養之後以不以生養者自居,不居功自傲,更沒有主宰或佔有的意圖.這樣受到尊重可以處之泰然,不會沾沾自喜,得不到尊重也不會怨天尤人.老子提倡的就是這樣一種因任自然的態度.這裡的『莫之命而常自然』中的自然,其基本意思也是自己如此,不受外力干擾的意思.但『常』字提示我們,不受外界強力干擾的狀態也是常態,自然狀態與常態是相通的,常態也就意味著大體保持本來的狀態,一般情況下也不改變本來的狀態,因而我們可以說,自然就隱含了『本來如此』和『通常如此』的意思.所以,自然與常然是相通一致的.」

《老子古今》道之自然與人文自然

「本章講的顯然是道之自然,但老子的落腳點卻是聖人的玄德,世人應該實行自然而然的原則,卻不強求,不靠外在的封爵或命令.也就是說,老子最終強調的是人類社會之自然.從第二十五章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來看,從第十七章『百姓皆謂我自然』來看,從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來看,從第六十四章『聖人輔萬物之自然』來看,老子的自然核心意義在於人世,而不在自然界或物質世界,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們應該稱老子之『自然』為『價值自然』、『人文自然』,而絕不能將老子的自然看作物質世界之自然,或是與人世無干的客觀自然…

那麼,老子的自然難道與自然界等客觀世界或客觀存在沒有關係嗎?當然不是.我們說人文自然是從本質、從核心、從其思想方向的角度來講的,這並不否定老子之自然與道的關係,也不否認它與客觀世界的關係.自然是道的特點之一,是道所推重的價值.自然的核心價值地位就來自於『道法自然』.所以,人文自然的提法絕不是否定或削弱道之自然的意義,而是要突出道之自然的價值內容和實踐意義.顯然,人文自然是道之自然的具體體現,道之自然是人文自然的最終依據.

同時,人文自然也不是脫離客觀世界或大自然的.因為老子認為人是自然及宇宙的一部分,而人、地、天都要效法道之自然,所以人文自然與自然界雖然意義不同,但並不是對立的.歸根到底,人文自然和自然界的法則都是以道為根源或根據的.所以,人文自然實際上是道之自然和天地自然的最高原則的集中體現,並不是要脫離道之自然或天地自然.

老子第七十七章講到『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帛書本).似乎老子是將天與人、自然與人類對立起來的,其實不然.老子這樣說恰恰是認為人之道應該效法天之道,實行『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的原則.老子並沒有將人文自然和天地自然對立起來.相反,人文自然和天地自然是一致與和諧的,而人文自然和天地自然都是道之自然的體現.」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