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的根源

草山: 「上次我們談到荀子認為性本惡, 所謂的善是後天人為的『偽』,而這種後天的人為就是透過『學』. 人所以能學而善則是因為有道德認知之『心』」

無為: 「嗯, 大致是這樣. 今天我們繼續談價值的根源. 從價值哲學的角度來看, 價值的根源不外以下幾種:

第一、歸於「心」-- 即歸於人的主體性. 如孔孟.

第二、歸於「天」,可分兩類:

1. 非人格化的「天」。例如: 道家所言之「自然」

2. 人格化的「天」。如墨家的「天志」

第三、歸於形軀--即歸於「利」。如墨家的部分思想,還有其他功利論者。

第四、其他權威主義的外在主宰

但是筍子在〈榮辱〉中又明貶利而崇義,曾說過:

先義後利,先利而後義者辱。

在〈不苟〉中, 也說

言無常信,行無常貞,唯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

顯然荀子也不以形軀之利為價值

草山: 「那就只剩下『天』或其他權威主義的外在主宰了

無為: 「嗯, 我們先來看看荀子對『天』的看法. 荀子不認為人應順天, 反而有『制天』的說法. 〈天論〉: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白話的意思是: 與其崇拜天而思慕它, 何不把天當作牛馬一樣養育控制它? 與其順從天意而歌頌它, 何不控制天地萬物的法則而利用它呢?

而且荀子不主張以人事歸諸天命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贰,則天不能禍。

可知荀子的『天』是『自然天』, 並非人的主宰, 也不是荀子思想中價值的根源

草山: 「那就剩下其他權威主義的外在主宰了, 那是什麼樣的外在主宰呢?

 

無為: 「排除了以上幾種價值根源, 荀子的價值論只能將價值根源歸於某權威主宰, 而有權威主義的傾向, 而此一傾向見於荀子對『君』和『禮』的理論.

荀子的權威主義思想,以『君』的觀念為歸宿,但談論『君』時須跟論『禮』的言論一起看。

『禮』,在荀子思想中,兼指政治制度日常儀文,大致跟儒學『禮』的意義相同;但有一點須注意者,即荀子専論『禮』時,較重制度義

〈禮論〉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 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 亂則窮. 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 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因此, 禮義之源在於「平亂」之要求。這跟《墨子•尚同》中論國家起源時的立場類似。 墨子論國家之產生,以為由於人懷私欲以相爭相害,不得不建立政治權力以作統御。由此而生出子之權威主義理論。今荀子則據欲求立說, 來解釋禮義之產生,也是認為人懷有私欲,有求故有爭,所以必須制定禮義(立制度)來節制,使人服從一定秩序。於是禮義的源流歸於平亂息爭之要求,由此而生出荀子的權威主義理論。」

草山: 「這好像跟孔孟的路線有點不一樣, 之前談過孔子重『禮』是因為禮壞樂崩而有重建周文的主張. 但孔子進一步反思『禮』的本質為『義』即合理, 正當的行為, 再追溯到『義』的本源為『仁』, 即人的行為所以能合理, 正當是因為無私的仁心. 而孟子則進一步詳論人的四端即價值自覺為一切價值的根源, 以補足孔子的學說. 孔孟雖然認為『禮』很重要, 但更強調『仁』跟『義』的價值自覺.

無為: 「嗯, 荀子確實跟孔孟價值內求的路線不同, 我們先來看看荀子如何強調『禮』的重要性.

〈禮論〉:

故繩者,直之至; 衡者,平之至;規矩者,方圓之至;禮者,人道之極也. 然而不法禮,不足禮謂之無方之民; 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

聖人者,道之極也。故學者,固學為聖人也,非特學為無方之民也

這邊荀子以禮為人道的最高理想, 且以能否法禮足禮劃定聖凡界限。再配上禮生於『平亂之要求』之說,則一切價值規範均化為外在義及工具義。」

草山: 「但是禮只是外在的制度跟形式, 如果其根本不是孔孟所說的『仁』跟『義』, 那荀子的禮根本何在?

無為: 「〈禮論〉:

禮有三本:天地,生之本也; 先祖,類之本也; 君師者,治之本也

荀子認為天地是萬物生養的本源,祖先是人類的本源,君師是政治文化的本源,三者缺一,人類文明即無由產生,人群生活也無法安定。因此「禮」的根本作用在尊天崇地,追尊先祖,隆重君師,三者是「禮」的三項根本基石。於是荀子思想就從尊禮過渡到尊君

〈君道〉:

道者何也?曰: 君道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 原濁則流濁。

而且筍子再進一步,斷定為國家之道繋於君一身:

請問為國,曰: 聞修身, 未嘗聞為國也。君者,儀也;儀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槃圓,而水圓。君者,盂也; 盂方而水方。.....故曰: 聞修身, 未嘗聞為國也。

因此, 『君』為最高規範;民與國皆只能以君為規範

由於荀子重『君』, 所以漸有討論『君』之權如何建立

〈君道〉:

故天子不視而見不聽而聰, 不動而功, 而天下從之如一體,如四肢之從心。夫是之謂形。

這裡的內容有點像老子的無為, 而韓非子的也受此影響而有類似的論述.

另外, 〈君道〉還提到

故人無便嬖左右足信者, 謂之闇。無卿相輔佐足任者,謂之獨. 所使於四鄰諸侯者非其人,謂之孤。孤獨而闇謂之危。國雖若存,古之人曰,亡矣。

表面上說的是人才的重要, 但態度已經接近日後法家人主之術的論述了.

草山: 「難怪荀子的二個得意門生: 韓非跟李斯都走向法家.

無為: 「但荀子畢竟是儒家, 還是跟法家不同.

〈君道〉:

有亂君, 無亂國. 有治人, 無治法.

法者, 治之端也. 君子者, 法之原也.

可見荀子還是重人輕法, 『徳治』重於『法治』. 總結來說, 荀子既不走孔孟價值自覺之路, 也不像道家將價值歸於『道』, 又不像墨子將價值歸於『天志』, 或形軀之利, 只能走權威主義這條路. 但既談性惡, 用『禮』來對治畢竟不如『法』治來得迅速有效. 只能說在性惡的前提之下, 他的弟子走向法家應是必然的結果. 今天就談到這邊吧!

草山: 「嗯! 謝謝你啦! 終於對荀子的思想有些基本的了解了.

 

資料來源: 

1. 《新編中國哲學史》,勞思光教授, 三民書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