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帛書本》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弗召而自來,坦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竹簡本》無

二.    白話翻譯:

勇於敢作敢為就會喪命,勇於不敢做為就會活命。這兩種「勇」的結果,一獲利,一受害。上天所厭惡的,誰知道其中的緣故呢?自然法則的運作是:不爭鬥而善於獲勝,不說話而善於回應,不召喚而自動到來,雖遲緩而善於謀劃。自然的羅網,廣大無邊,雖然疏鬆,但是卻沒有漏失。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勇於好勇鬥狠就會死,勇於柔弱就可活。

蔣錫昌說:「七十六章:『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2.    是以聖人猶難之。

景龍本、嚴遵本、敦煌辛本、帛書本皆無此句,奚侗、馬敘倫、高亨等注家認為應是錯簡。

3.    繟然:坦然

河上公註:「繟,寬也。」

4.    恢恢:寬大

5.    全文

《老子今註今譯》

「老子以為自然的規律是柔弱不爭的,人類的行為應取法於自然的規律而惡戒剛強好鬥。『勇於敢』,則逞強貪競,無所畏憚,『勇於不敢』,則柔弱哀慈,慎重行事。人類的行為應選取後者而遺棄前者。」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老子古今》何以「勇於不敢」

「僅用『柔弱』之道來解釋『勇於不敢』就忽略了實行『柔弱』之道所需要的勇氣。老子推崇『勇於不敢』的精神,而『不敢』就是『無為』的一種具體表現,『勇於不敢』的倡導就說明實行『無為』之道是需要足夠勇氣的,這是一般研究老子思想還沒有注意到的。

『無為』、『不敢』需要很高的勇氣,因為需要抵禦世俗的潮流。在世俗生活中辨別是非相當困難,因此社會潮流往往不在正確的一方,這時堅持一個『不』字也絕非簡單之事。本章說:『(勇於敢和勇於不敢)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這說明在實際生活中善惡是非並非涇渭分明。老子相信『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但『常』不是沒有例外的絕對,所以人世間沒有簡單、直接的善惡相報,所以是非、善惡的界限就沒有那麼簡單分明。正如蘇轍所說: 『勇於敢則死,勇於不敢則生,此物理之常也。然而感者或以得生,不敢者或以得死,世遂僥倖其或然而忽其常理。夫天道之遠,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惡之所從來哉。』蘇轍以『或然』與『常理』來解釋老子思想是頗得老子之旨的。老子相信常理,但是承認或然,所以老子沒有絕對化的、教主式的佈道或訓誡,他要讀者自己去領會、判斷。」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