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十六: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白話翻譯:

影子旁邊的陰影,向影子說:「剛才你走動,現在你停止;剛才你坐著,現在你站著。怎麼這麼沒有獨立自主的個性呢?」影子說:「我有所等待,才會這樣的嗎?我所等待的又有所等待,才會這樣的嗎?我的等待,就像蛇靠腹下鱗皮爬行與蟬靠雙翼起飛一樣嗎?我怎麼知道何以如此?怎麼知道何以不如此?」

解讀:

這一段跟第一章〈逍遙遊〉「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描述的各種層次的有待相呼應。在本篇「齊物」的語境下,除了「道」跟「精神」之外,萬物都跟影子和影子旁邊的陰影一樣都是有待的存在,這是從「本體論」的角度來說。而在「齊論」的語境下,除了「道」之外,所有言論都是相對、有條件的,也就是有待的,這是從「知識論」的角度來說。影子自己承認不知道為何自己是有待的,也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但影子旁邊的陰影(罔兩)卻只看到影子的有待,而看不到自己的有待;看到別人的無知,卻看不到自己的無知。也就是無知跟影子一樣也有層次,看不見自己無知的人比承認自己無知的人更無知。

原文十七: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白話翻譯:

從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真是一隻自在飛舞的蝴蝶,十分開心得意!不知道還有莊周的存在。忽然醒過來,發現自己就是一個僵臥不動的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莊周與蝴蝶一定各有自然之分。這種夢境所代表的,就稱為物我同化。

解讀:

莊周夢蝶這一段是〈齊物論〉的結尾,也蘊含了這一章要旨:「齊物」與「齊論」的重要總結。

首先是「物化」的概念,在這裡,莊周可以化為蝶,蝶可以化為莊周,這就是「物化」,也就是萬物齊一最重要的根據,也是莊子為本篇齊物思想最重要的總結。

而「物化」的基礎又來自「氣」。「氣」是指構成天地萬物的物質元素,莊子認為氣是充滿於天地之間的,天地萬物都是一氣。

〈大宗師〉: 「方且與造物者為人, 而游乎天地一氣。」

氣是物質世界的最初狀態, 人就是從這種狀態演變出來的. 人的生死, 萬物存亡, 都是氣聚散變化的結果.

莊子後學對於「氣」有更多的描寫。

〈知北游〉: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

〈至樂〉:

「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從以上三段可看出《莊子》一書認為萬物都是由氣所生,氣聚為生,氣散而亡。所以『通天下一氣耳。』。這樣的思想通常被稱為「氣化論」,可以說是莊子「物化」的概念的根據,相對於本段以夢來比喻「物化」更為具體清晰。

再者,我們無法分辨是莊周夢蝶或蝶夢莊周,只知道當莊周夢為蝴蝶時,不知道莊周存在;而蝴蝶夢為莊周時,也不知道蝴蝶的存在,莊周跟蝴蝶必定有分。從齊物的觀點來看,雖然源頭都是一樣,但化為莊周或蝴蝶的個別形體及情境仍有不同。從齊論的觀點來看,雖然都一樣是作夢不是真理,但仍是分屬不同的言論,而且從一方言論的「是」看不到另一方言論的「是」,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

所以莊子的結論是,一般人所認為的萬物跟言論不同而有喜好跟是非就好像莊周夢蝶一樣,只有真正覺醒的人才能從「道」或大鵬鳥的觀點或視野來看,萬物萬論都是齊一,唯有超越是非好惡、超越生死,才能無待而達到精神絕對自由,也就是逍遙之境。
 

arrow
arrow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