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春秋亂世的老子,他所要解答的問題,首先是「造成天下大亂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是「什麼樣的統治方式才能讓天下人民過上好日子?」跟莊子所關注的重點不同。老子是從領導者的角度,探討如何做一個好的領導者,讓天下百姓過上好日子。莊子處在戰國時代,基本上對出現好的領導者已經不存在幻想。因此,他從老百姓的角度,探討如何在亂世中生存。
天下大亂的原因
老子認為天下大亂的原因是:「欲」跟「知」,也就是欲望跟知識。
如果只有欲望沒有知識,欲望本身並不成問題。動物依本能而活,而動物的本能主要就是「生存」跟「生殖」。而「生存」跟「生殖」的本能又來自基因的設計,生物的任務就是儘可能地將自己的基因繁衍的愈多愈廣愈好。推到極端,就如《自私的基因》一書所說,生物只不過是基因的載體,我們的心理跟行為基本上都由基因所驅使,我們只不過是基因的奴隸。不管我們是不是認同這種說法,就我們所觀察的動物的一切活動,確實都是跟「生存」跟「生殖」這二項本能有關。
奇妙的是,動物儘可能地發揮自己的本能,大自然透過生物彼此之間相生相剋的關係,竟能達到平衡而持續。在知識出現之前,人類跟一般的動物無異。直到人類出現了知識,所有動物都不是人類的對手,大自然才失去平衡。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明文字跟知識的發明,是大自然災難的開始。
欲望的本質是永不滿足,一個欲望滿足之後,就會產生一個更高的欲望,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佛陀用將欲望比喻為海水,只會越喝越渴,是非常生動而高明形容。動物的能力有限,無法發明冰箱。因此, 獵殺其他動物,吃飽之後便會停止,因為獵物的肉無法保存,多殺無益。動物族群的數量有限,雖偶有領地之爭,但不至於大規模的屠殺同類。但人類自從農業革命之後,人口大量增加。人口增加進一步需要開墾更多的農地。農田需要建設灌溉系統,於是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協作,於是人類從狩獵採集時代的部落組織發展成集權的國家,統籌及分配重要的基本建設與資源。古代大河文明,黃河、尼羅河、恆河跟兩河流域都因此出現了因農業文明而產生的集權帝國。一旦形成國家之後,權力集中在少數人甚至一人身上。由於欲望的無盡追求,造成了國與國的戰爭,從而形成春秋戰國時代天下大亂的局面。
老子沒有告訴我們他是如何得出「欲」跟「知」是天下大亂的原因。但他就是直接了當地洞察到問題的根本,因此,他的藥方也就對此而下。
如何才能讓天下人民過上好日子
因為「欲」跟「知」是天下大亂的原因,所以老子認為要讓天下人民過上好日子,就是在位的領導者跟人民都要少私寡欲,甚至讓人民無知無欲:
〈老子.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很多人都認為老子是愚民政策,其實「愚」這個字在老子具有正面的意義,可以說老子不只愚民也愚己:
〈老子.第二十章〉:「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放棄學問才能無憂。…我真是愚人的心思啊,渾渾沌沌!世人都炫耀光彩,唯獨我暗暗昧昧;世人都精明靈巧,唯獨我昏昏沉沉。
可以說老子的愚是大智若愚,為了讓人民不爭,天下不亂所提出的根本解決之道就是去除人的「欲」跟「知」:
〈老子.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太平時,馬協助耕田(糞就是耕作的意思);天下大亂時,戰馬只能在野外生小馬。最大的禍患就在不知足,最大的悔恨就是欲得,唯有知足少欲,才能永遠地富足。
但是知足寡欲要由領導人自身做起,人民才會效法:
〈老子.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領導者無欲,人民自然就會走向純樸。
去除「欲」跟「知」只是消極面的做法,那老子有沒有積極面的作為呢?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