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控:道
如果領導者不能以自身的欲望為動機治國,那要依什麼治國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老子回到自然尋找根本的答案。老子的問題是「變化的萬物有沒有一個不變的根源?」及「萬物變化所依循的規律為何?」,也就是對這個宇宙「變中不變」的終極追問。而老子的答案就是「道」。那麼「道」有什麼特性?
「道」是永恆的,無法言說與命名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可以言說的道或可以給予定義的概念就不是永恆的道(常道)或概念(常名),「道」為什麼是永恆的?
《文子。自然》:「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空間為「宇」,時間為「宙」。「道」創生了宇宙萬物,因此,「道」超越時間或在時間之上,「道」是永恆。
也可從西方形而上學的角度來看,宇宙萬物都有原因,我們看到的宇宙萬物都是由其他事物所產生的,例如,我們是父母所生,稱作「他因」或「他存」。如果我們一路往上推,一定會有一個「自因」、「第一因」或「自存」。而這個「自因」或「自存」一定一直都在,也就是永恆。在老子的思想裡,這個「自因」、「第一因」或「自存」就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
為什麼恆常的道無法言說跟命名?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須先說明一下命名的意義是什麼。命名或形成概念指的是區分事物或給事物分類。例如,當我們把一匹一匹彼此有差異具體的馬,依據它們共同且與其他事物不同的重要屬性(「本質」),而給予「馬」這個名稱或形成「馬」這個概念時,就與其他事物區分開來了。用邏輯的術語來說,將「馬」與其他事物區分開來的「馬」的「本質」就是「馬」這個「概念」的「內涵」,而符合「馬」這個「內涵」的所有事物的集合就是「馬」這個「概念」的「外延」。「概念」是我們人類對萬物形成知識的基礎,如果沒有透過「概念」來區分不同的事物,我們無法對每一類的事物形成清晰的知識,世界對我們而言就是一片混沌。
那「恆道」為何不能命名?「恆道」無法命名有二個原因:第一、「道」是一個整體;第二、「道」是無形的。
「道」是「整體」、是「一」
「道」是宇宙萬物的創生者,一切都在「道」之內。「道」至大無外,「道」之外,沒有所謂的其他事物與之區分,因此,「道」是「整體」、也是唯「一」。第二十五章的「獨立而不改」形容的就是「道」的獨立性跟不變性。
「道」是無形的
王弼註:「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河上公註:「道無形,故不可名也。」
從王弼跟河上公的註解可以知道一般看得到有形的事物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不是「恆道」。「恆道」是無形的,所以無法命名。為什麼無形就無法命名?自由跟正義不是無形嗎?鬼不是無形嗎?我們還不是給出了名稱。自由跟正義雖然是抽象名詞,沒有一個具體的東西叫自由或正義,但我們仍可以透過行為判斷是否自由或正義,因此,仍屬於有形的範圍。只不過指稱的是「事」,而不是「物」。鬼雖然有名稱,也給了人死為鬼這樣的定義。但人死後是不是還有非物質的存在,本身就是個問題。就算存在,那又是怎樣的存在,我們也無法經驗,無法形成清晰的概念或知識,這樣的名稱沒有意義。
另外,我們也可以運用前面「道」是永恆的推理來類推,「道」超越「空間」、在「空間」之上,因此,「道」是無形的。第四十一章的「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第三十二章的「道常無名,樸。」就是對「道」是無形、無名的說明。
為何老子說完「道可道」之後,要說「名可名」?語言跟概念的關係為何?根據洛克的雙重記號理論:觀念指內在於心靈之中成為事物的記號,語言成為外在的記號。即語言指謂概念;概念指謂事物。也就是說,語言是概念的表達形式;而概念是語言的所表達的內容。如果無法形成概念之事物,則無法用語言表達。
「道」沒有人格和意志
上帝與道最大的差別, 上帝有人格和意志; 道沒有人格和意志. 宗教總是要推出一個創造世界的主宰,在創造了宇宙之後,總要主宰、把握祂所創造的宇宙,限制宇宙內的東西的自由與自發性。老子強調他的道是不爲主、不宰,便沒有這宗教的意味。它是理性的、哲學的意味重。
〈老子.第二十五章〉: 「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上述是「道」的特性,那「道」的規律又是什麼?
《易經繫辭傳》:「一陰一陽之謂道。」〈說苑。辨物〉:「《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道也者,物之動莫不由道也。』」我們可以用太極圖來說明作為宇宙運行變化規律的「道」。
太極圖有二個特點:
1. 就靜態的構成: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2. 就動態的變化:陰極而陽,陽極而陰。
老子或許從《易經》得到啟發,再加上自己對自然與歷史的觀察,推導出了「循環往復,物極必反」、「正反互轉」、「損有餘、補不足」、「疏而不失」的宇宙運行變化的規律,並歸結出了「禍福相依」、「功成身退」這樣的人生智慧。
循環往復,物極必反
「道」作為宇宙運行變化最主要的規律就是循環往復,物極必反。
下面是關於循環往復的三個章節: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張岱年:「宇宙是動的,一切都在變化之中,但變化的規律為何?既承認變中有常,此變中之常為何?中國哲人所講,變化的規律(即『常』),便是反復。認為一切都是依循反復的規律而變化。何謂反復?就是事物在一方向上演變,達到極度,無可再進,則必一變而為其反面,如是不已。事物由無有而發生,既發生乃漸充盈,進展以至於極盛,乃衰萎墮退而終於消亡;而終則有始,又有新事物發生。凡事物由成長而剝落,謂之反;而剝落之極,終而又始,則謂之復。反即是否定。復亦即反之反,或否定之否定。(但西洋哲學中所謂否定之否定,有正反之綜合之意;中國哲學所謂復,則主要是更新再始之義,無綜合意思,故與西洋哲學中所謂否定之否定不盡同。)一反一復,是事物變化之規律。」
下面則是關於物極必反的章節:
〈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正因為物極必反,因此,老子主張功成身退。
〈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另外,第三十章跟第五十五章也提到了「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這樣物極必反的思想。
正反互轉
〈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這章講的是事情會往對立面發展的辯證關係,也是老子觀察自然界的心得。老子可能觀察到樹在大風中直挺挺反而被折斷,而柳樹因為彎曲卻因此保全。動物伸展之前,則需先彎曲,而人要跳得高也須先蹲下,洞愈低漥反而愈能充滿。一般人不喜歡舊,但沒有舊就沒有更新進步的可能。一般人喜歡多,但學習或做事不要貪多,須聚焦專注才能有所收穫,貪多反而迷惑,不知所從。
〈老子.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盧育三說:「這段話表明老子看到了歙張、弱強、廢舉、奪與之間的對立轉化。但在對待轉化的態度上卻因人因事而異,對待自己,則防止事物發展到極端向對立方面轉化,守虛、守柔、守辱、守雌等則是防止事物向對立方面轉化的辦法;對待敵人,則促使事物發展到極端對立方面轉化。這裡講的則是促使事物發展到極端向對立方面轉化的事例。」
禍福相依
〈老子.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損有餘,補不足,常與善人
〈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老子.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疏而不失
〈老子.第七十三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天網雖然寬大,但卻不遺漏。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