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勒索筆記(一)

什麽是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是一種強有力的操縱方式,和我們親近的人用它直接或間接地威脅我們;如果我們不順從他們,他們就會懲罰我們。任何形式的情緒勒索都有一個核心的基本威脅,而且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

一個勒索犯可能憑藉對一個人過去的了解來威脅毀壞她的名聲,或者索要現金以保守一個秘密。情緒勒索與之類似,情緒勒索者知道我們有多珍重我們與他們之間的關係;他們知道我們的弱點,還往往知道我們埋藏最深的秘密。無論對我們有多麽關心,一旦他們擔心自己不能得逞,就會利用掌握的隱私來威脅我們。這種威脅會為他們帶來想要的回報--我們的妥協和讓步。

情緒勒索的問題

在情緒勒索的關係中,我們以自己的需要為代價,去關注別人的需要。通過對別人的讓步,我們為自己製造了一個短暫的安全假象,使我們得以棲身其中聊以自慰。我們避免了衝突和對立,同時我們也失去了一個建立健康關係的機會。

親密關係中存在情緒勒索並不意味著這段關係注定要結束,而僅僅意味著我們要老老實實地承認並改正那些使我們痛苦的行為,把我們的關係重建在更為堅實的基礎之上。

為什麽難以發現身處情緒勒索之中

作者認為一個關鍵的原因是:情緒勒索者釋放出厚厚的迷霧(fog)來掩蓋他們的行為,因此幾乎不可能看出他們是如何擺佈我們的。

作者用迷霧來形容情緒勒索者給我們造成的困惑,又把它作為了解和消除情緒勒索的途徑。FOG是恐懼(fear)、義務(obligation)和內疚(guilt)的首字母縮寫,也可理解為迷霧,是情緒勒索者利用的工具。他們把恐懼、義務和內疚(FOG)灌輸到我們的思想中,讓我們不敢越雷池一步,心甘情願地順從他們。

情緒勒索者悲情者檢查表

你生命中重要的人是否:

★威脅要為難你,如果你不做他們想要你做的事?
★經常威脅要和你分手,如果你不做他們想要你做的事?
★告訴或者暗示你,他們會放縱、傷害自己,或者消沈下去,如果你不做們想要你做的事?
★總是索取更多,不論你給予了多少?
★常常認為你會屈服於他們?
★常常忽視或不重視你的感覺和需求?
★根據你表現的好壞,給予慷慨承諾,但卻很少履行?
★經常說你自私、壞、貪婪、無情或者無愛心,如果你不屈服於他們?
★當你屈服時,認同你;否則就不認同你?
★為了得逞,用金錢開路?

本書內容

本書的前半部分,作者說明情緒勒索是如何起作用的,為什麽有些人在它面前是如此脆弱。並詳細地解釋,勒索是如何在當事雙方間進行的,他們又各有什麽樣的需求。他們從中得了什麽以及是如何得到的。還會分析情緒勒索者的精神世界。不管他們表面看起來如何,都有許多相同的顯著特點,這些特徵造就了他們的操縱行為。也會說明情緒勒索者是如何使用FOG以及其他工具的,以幫助大家弄清楚他們的動機。

但是沒有我們的幫助,情緒勒索是很難紮根的。記住: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情緒勒索是兩個人的事,是一種交易。在人們的交往中,每個人都有一些極其敏感不願被提及的痛處,它們是埋藏在心中的憤懣、悔恨、不安和恐懼。這些都是我們的弱點。只有在情緒勒索者掌握了我們的痛處,而且知道這些痛處被觸及時我們會做出即時反應,情緒勒索才能起作用。在本書中,我們會看到,我們的生活經歷是如何塑造這種自動化情感反應的,而這種反應又是如何造成了我們的脆弱。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作者逐步地展示,當別人把你當作情緒勒索的目標時,你所擁有的眾多選擇。雖然我們常認為可供選擇的解決辦法很少,但實際情況卻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擁有了選擇,就擁有了力量。書中會教你一些應對情緒勒索者的策略,這樣,即使你被脅迫或感到害怕,也能在面對他們時變得更堅定。書中並提供一些檢查表、簡單的練習、情景訓練和具體的非防禦型交流技巧。

本書最重要的用處

幫助你減輕控制情緒勒索者所引起的內疚感。當你為了擺脫本不應有的內疚感而去著手改變你的行為時,作者會告訴你如何才能忍受隨之而來、無法避免的不適。以健康和自我肯定的方式做出改變,會減輕內疚感,而一旦你徹底擺脫了內疚感,情緒勒索者就會無能為力了。

在你經歷重大內在轉變的過程中,會讓你拋棄對情緒勒索作出的自動化反應,轉而代之以有意識、明確的選擇--犧牲自我利益而施予他人的限度。

在幫助你反抗勒索的同時,本書也會幫助你判斷什麽樣的勒索不值一提,以及在什麽時候與情緒勒索者虛與委蛇不失為一種明智的策略。在少數極端的例子中,唯一有益的做法就是與勒索者徹底決裂。本書會介紹,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為何以及如何這樣做。

情緒勒索的診斷

情緒勒索的六大症狀:

1.要求。吉姆想和海倫住在一起,於是提議:「既然我們相處已久,還不如搬到一起。他對她說我其實已經在這裡住了,搬過來不過是名正言順一點兒。」他接著說:「你的公寓這麽大,我一半的東西又都在這兒,所以搬起來也不費什麽事。」有時,勒索的一方不會像吉姆那樣清楚地說出他們的需求,他們會讓你去琢磨他們的意圖。吉姆也可以婉轉地提出他的要求。比如,在一個朋友的婚禮之後表現出生氣的樣子,然後說一些:「我希望我們能更親近一些,有時我感到非常寂寞」這樣的話,讓海倫去猜他的意圖。最後才會說想搬來和海倫一起住。乍一聽,吉姆的建議似乎愛意綿綿,和要求毫不相干。但是事情馬上就清晰明了了,吉姆已經打定了搬家的主意,而且也不願意為此討論或改變決定。

2.抵抗。對吉姆要搬過來,海倫感覺並不舒服,也不願意。她告訴吉姆,她還沒準備好讓兩人的關係走到這一步。她非常在乎他,但也希望他有自己的地方。如果海倫不是這麽直接,她也許會用其他方式做出抵抗。她可以冷淡下來,不像以前那般深情,或者告訴吉姆她決定重新粉刷屋子,所以在粉刷完畢以前,他得把自己的東西搬回去。但是,她明確地表達了她的抗拒,答案就是「不」。

3.壓力。當吉姆看到海倫沒有給出他想要的回應時,他並沒有試圖去了解海倫的感受,而是想迫使她改變自己的決定。剛開始時,他好像要就此事和海倫進行討論,但討論成了單方發言,變成了一場說教。他把海倫的抵抗解釋成海倫對感情投人不夠,並且用最冠冕堂皇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欲望和要求:「什麽對我倆最好,那就是我想要的。我只想把最好的給你。當兩個人彼此相愛,就應該彼此分享生活。你為什麽不願和我分享你自己?如果你不那麽以自我為中心,你就可以稍稍敞開你的人生」然後,他施展魅力,並問道:「難道你對我的愛還沒到想要與我朝夕相處的程度?」其他的脅迫者可能也會固執地認為,住在一起可以改善和增進兩人的關係,他們以此為藉口給對方施加壓力。不管脅迫的方式如何,壓力將開始起作用,哪怕它以善意的語言作外衣。比如,吉姆會讓海倫知道,她的拒絕會讓他有多麽痛苦。

4.威脅。當吉姆連續遭到拒絕之後,他告訴海倫如果她不屈服就要承擔由此而產生的後果。情緒勒索者會以對方的幸福相威脅,或者威脅說要讓對方痛苦。他們會告訴自己的伴侶,他們所承受的痛苦。他們也可能用會給對方什麽、會更愛對方這樣的許諾來引誘伴侶。吉姆就是這樣隱晦地威脅海倫的:「我們彼此經歷了這麽多之後,你還不願意做出這樣的承諾,那我們還不如各自另找歸宿。」他並沒有直接威脅要分手,但這句話的含義海倫是不會不理解的。

5.順從。海倫不想失去吉姆,她告訴自己,盡管自己感到不自在,或許也不該說不讓吉姆搬過來這樣的話。她和吉姆只是略微談論了一下她的擔憂,但是吉姆壓根就沒想為她減輕擔憂。兩三個月後,海倫停止了抵抗,吉姆便搬了進來。

6.舊事重演。 吉姆的勝利帶來了一段時間的安寧。既然他已經得逞了,他也就不再給海倫施加壓力了,兩人的關係也趨於穩定。事情變成這樣讓海倫依然感到彆扭,但是去除了壓力,重新獲得吉姆的愛和讚許也讓她輕鬆了不少。吉姆也從這件事情中看到,向海倫施壓,讓她感到內疚,他就一定可以心想事成。而海倫則發現,向吉姆屈服是減輕壓力最迅捷的途徑。於是一種需求、施壓,然後屈服的關係模式便奠定了下來

這些症狀是如此清晰,如此惱人,以至於讓人認為它們一出現,警報就會響起。而事實是,在意識到情緒勒索纏身之前,我們往往已經身陷其中了。部分原因是,情緒勒索一開始就以極端的行為出現,而這種行為就是我們所熟悉、一直在使用、隨時都會遇到的--操縱

許多形式的操縱並不讓人氣惱。我們都操縱過他人,我們也被他人操縱過。我們都學會了各種操縱人的把戲,讓別人按照我們的意願做事。我最喜歡說:「哎呀,要是有人把窗子打開就好了。」而不是說「能請你把窗子打開嗎?」 。為什麽不直接說出來呢?因為那樣會有風險。要是別人說「不」,該怎麽辦?如果我們沒有直接說出我們的要求,就算別人說了「不」,也不能算是拒絕。這樣我們就有藉口聊以自慰了。如果我們沒有直接提出要求,我們就可以顯得不那麽急切或咄咄逼人。而委婉地表達,讓別人去琢磨和領會我們的要求則顯得容易得多。我會說:「這狗看上去想出去。」而不是說:「你能把狗放出來嗎?」

有時我們甚至不用說話就可以做到這一點。明白或隱晦的暗示--一聲嘆息、撅撅嘴,諸如此類,我們都會用。即使和最親密的人,我們也會如此。但是,從日常的操縱轉變為極其有害的行為,有清晰的界限。即:以我們的意願、健康和快樂為代價,不斷地利用操縱的手段來迫使我們妥協,滿足他們的要求,操縱就變成了情緒勒索。

以健康的方式設置界限

★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說明了自己的要求。
★明確了什麽自己可以接受,什麽自己不可以接受。
★留給對方選擇的機會。

如果有人因為我們做了什麽,而與我們對立,即使言辭、情緒激烈,卻沒有威脅和強迫我們,也算不上情緒勒索。合理的界限設置與威逼、強迫和反覆指責別人的缺點無關。它是一個申明,即在我們的生活中,什麽樣的行為是被允許的,什麽樣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我們怎麽知道一個人是對取勝還是對解決問題更感興趣呢?他們又不會告訴我們。他們肯定不會明明白白地說:「我才不管你呢!我只想為所欲為。」

如果對方真心想以公平和有愛心的方式解決與你之間的衝突,他們會:

★公開談論與你之間的衝突。
★了解你的感受和擔憂。
★了解你為什麽會拒絕他們的要求。
★承擔衝突中應承擔的責任。

生某人的氣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從情感上打擊他。即使是強烈的不滿,也不必夾雜著侮辱和蔑視。

如果一個人的首要目的是贏得衝突,他或她會:

★力圖控制你。
★忽視你的申辯。
★堅持認為他或她的品格和動機優於你。
★不承擔你們之間產生問題的責任。

當人們無視你的得失而為所欲為時,你就看到情緒勒索者最初的行為了。

勒索者的四種型態

施暴者

任意的拒絕都會引起即時的憤怒。他們的怒火具有攻擊性,他們的威脅是直接的,這群人叫積極的施暴者;或者沈默的憤怒者--消極的施暴者。施暴者想的是在情感關係的權利天平上,占一邊倒的優勢。

積極的施暴者

★要是你回去工作,我就離開你。
★要是你不接管家族生意,我就把你從遺囑上除名。
★要是你想和我離婚,你就再也別想看到孩子。
★要是你不接受加班,你就不要想得到提拔。

這些表述都很強烈,都帶有恐嚇性質,但是卻很有效,因為如果我們不順從,他們就會威脅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淒涼,或者至少,也要讓我們感到不舒服。在風暴來臨以前,他們也許會表現得很友好。但是由於威脅的後果的嚴重性,我們會活在恐懼中。

沈默的施暴者讓自己躲在無法穿透的外表下,對我們的感受漠不關心。我們能感到他們的怒火在默默地燃燒,知道他們在生我們的氣。我們有如置身於壓力和矛盾的高壓鍋中。我們很快就會屈服,因為這是我們知道的緩解緊張最快捷的方式

當勒索升級時,不退縮所招致的施暴者的威脅可以被視為是一種警示:拋棄、斷絕關係、取消經濟或其他資源的資助、勃然大怒,以及更可怕的極端威脅--身體傷害。當勒索升級為恐嚇,勒索也就變為了情感虐待,這當然是最黑暗的威脅。這也意味著勒索者取得了完全的控制權。

在情緒勒索的緊張氣氛中,由於被強烈的要求蒙蔽了眼睛,施暴者既不會顧及我們的感受,也不會反省自己的行為。他們真的以為自己所做的都是對的,他們所要求的都是正當的。直面施暴者需要巨大的勇氣,也是可以做到的。被勒索者只要使用適當的工具和指南,就都能夠重新獲得自信,並終於能說,也能證明,他們再也不會被勒索了。

自虐者

他們告訴我們,如果不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他們會很難過,甚至會無法正常生活。他們發誓會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甚至發誓會傷害自己。因為他們知道,要想操縱我們,最成功的方式就是威脅要損害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戲劇性的場面、歇斯底里和危險的氣氛圍繞著自我施暴者。他們往往過分地需要別人的愛和關注,過分地依賴別人。如果他們要勒索,就會把所有的問題--真實的或者想像的,歸咎到你頭上。如此,他們就為自己的要求找到了正當的藉口。

在他們哭泣時,你應該趕快跑過去;在他們難過時,你應該撫慰他們;你還應該找出他們不高興的原因,然後搞定它。你變成了勝任這樣的工作的人:把他們從自我傷害和無助中拯救出來,保護他們脆弱的生命。

自我施暴者的終極威脅就是走可怕的極端:他們暗示要殺了自己。自我施暴者幾乎是習慣性地利用這樣的威脅--千萬不要掉以輕心,他們知道這會使他們得到想要的結果。在聽了多年「狼來了」之後,我們深深地恐懼有一天回家會發現一輛救護車正在搶救他們。

悲情者

在我們的文化中,悲情者的形象已經形成了一幅熟悉的畫面:一個苦著臉的婦人坐在陰暗的房間裡,等待孩子們打電話來。當電話鈴聲最終響起時,她拿起電話。「我怎麽樣?」她說,「你問我怎麽樣?你不打電話來,又不來看我,你連自己的媽都忘了。我還不如死了算了。」

如果悲情者感到難受、不舒服、不高興或者僅僅感到不順,他們就會威脅我們,而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滿足他們的要求--即使他們沒有說出他們想要什麽。他們不會威脅要傷害我們或者他們自己,相反,他們會讓我們捉摸不定。「如果你不照我要求的做,我就會受傷害,而這是你的錯。」

悲情者者沈溺於自己糟糕的感受。如果我們不能讀懂他們的心思,他們往往就會認為我們對他們不夠關心。要是我們真的愛他們,即使他們一言不發,我們也應該知道他們的煩惱。這就猶如猜謎遊戲:猜猜他們都幹了些什麽。鬱鬱寡歡、沈默不言、淚眼汪汪,當悲情者沒有得償所願時就會疏遠我們,而且還不讓我們知道原因。在我們經受數小時,甚至數周焦慮和擔憂的煎熬後,他們才會說出他們要什麽。

不是所有的悲情者都是沈默不言的。有些悲情者非常樂意和我們分享他們苦難的細節。與沈默的悲情者一樣,他們期望我們能改善他們的境況。如果他們過得不好,是因為我們沒有給予他們能使他們幸福的非常重要的東西。

欲擒故縱者

欲擒故縱者是最不易被察覺的勒索者。他們給予我們鼓勵,承諾給予我們愛、金錢和事業--人盡皆知的胡蘿蔔加棒子策略,再讓我們知道,除非我們唯命是從,否則就什麽也別想得到。我們對獎賞的渴望是如此強烈,以至於我們無數次與被遺忘的、虛構的獎賞擦肩而過後,才意識到自己被情緒勒索了。

許多欲擒故縱者用情感回報做交易,用愛、接納、親情和關係修復構築起一座空中樓閣。而要實現這一豐富多彩、完美無瑕的夢想,只需要做一件事:向誘惑者屈服。

勒索類型之間沒有固定的界限,很多勒索者把它們混合起來,或者不止使用一種形式的勒索。他們可能會從受害轉變為誘惑。

大部分的勒索者並不是惡魔,他們很少被內心的邪惡所驅使,相反他們是被心魔所驅使的。由於他們通常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是我們所期冀的保護者和支持者,認識到他們是勒索者會讓我們很心痛。仔細觀察那些我們想忘記或忽略的行為及其對我們的影響是一件不太簡單的事情,但是如果想把一段麻煩的關係重新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這一步至關重要。

被勒索的原因:迷霧(恐懼、責任和罪惡感)

迷霧(fog)代表著恐懼(fear)責任(obligation)罪惡感(guilty),而這三種情感正是勒索者要我們背負的,不論他們是哪種類型的勒索者。用迷霧來比喻情緒勒索者四周的氛圍是恰當的。除了造成不愉快的情感體驗,它還會滲透、搞亂、模糊所有的事情。身處迷霧中,我們非常想弄明白我是怎麽陷入其中的?怎麽才能出去?如何才能停止這些情感的困惑?

其實,我們對這三種情感都不陌生。我們都曾或多或少地感到過恐懼。我們都肩負著責任。我們都心懷愧疚,期望時間倒轉以挽回對別人的傷害。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這些情感是極為重要的,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能夠與之共存而沒有被它們壓倒。但勒索者利用這些情感高調攻擊我們,直到我們難以忍受以致願意做任何事情,以使情感恢復到可以忍受的水平。迷霧策略所激起的反應幾乎是自動的,並沒有經過我們的思考,而這正是情緒勒索產生效果的關鍵。當勒索者施加壓力時,我們會馬上感到不舒服並會立即採取行動減緩不適感。

實際上大多數勒索者的行為是無意識的。迷霧會導致複雜的、看不見的連鎖情緒反應。要想阻止它,就要知道它是如何產生作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仔細觀察迷霧的組成要素。不要指望能清楚地區分這些情感--它們重疊、交織在一起,共同產生作用。也許觸發這些情感的語言和行為與你所知道的不同,但結果都是相同的。它們編織起一張讓我們痛苦的大網,驅使我們向勒索投降。

真正的恐懼

利用我們透露出的我們恐懼什麽的信息,勒索者制定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策略。他們會注意我們逃避什麽、緊張什麽,以及害怕什麽。這並不是說他們會記筆記或者有意識地把這些記錄保留下來以便以後來對付我們。勒索者無法實現願望的強烈恐懼使得他們如此專注於勒索的詳細結果,以致無暇留意他們的行為對於我們的影響。在與我們交往的過程中,他們利用自己所搜集到的信息作為武器迫使我們就範,而我們雙方都會因此而飽嘗恐懼之苦。他們開出的條件是為我們特制的按照我的方式做事,我就不會……”

★離開你。        ★反對你。    ★不愛你。    ★沖你吼。
★讓你痛苦。    ★挑釁你。    ★開除你。

我們最初感受到恐懼是在嬰兒時期。在這一時期,沒有看護人的善意我們是無法生存的。這種無助感所帶來的被拋棄的恐懼在我們成年時依然無法擺脫。人類是部族動物,切斷那些我們所愛的和所依靠的人給予我們的支持和關愛,這種想法是根本不能忍受的。這也造成被拋棄的恐懼成為了最普遍、最有影響力和最容易被勾起的恐懼之一。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論哪種形式的憤怒都是危險的,我們都避之唯恐不及。我們既害怕別人生氣,也害怕自己發火。多年來,我聽到過太多的人說要是他們生氣了,他們就會失去自我、失去控制,就會傷害別人。哪怕別人的語氣透露出生氣的苗頭,也會誘發他們的恐懼--被拒絕、反對、拋棄的恐懼;極端時,甚至會引起他們的幻覺--暴力和被傷害的幻覺。

我們小時候所經歷的事件、所體驗的情感都會活在我們心中,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壓力,它們就會重現。儘管我們知道那是數十年前發生的事情,可在我們心中就好像是昨天才發生的。即使在當前的現實中,沒有任何恐懼的理由,我們對恐懼的反應和舉止卻依然和從前一樣。這就是情感記憶的力量。

巴甫洛夫研究狗的消化過程。剛開始時,狗一見食物就會自然分泌唾液。他注意到如果他給狗食物時按一次鈴,狗會很快把鈴聲和食物聯繫起來,只要一聽到鈴聲就會分泌唾液,而無需使用食物。相似的,情緒勒索者的對象在經歷過重大的恐懼過後,也會表現出條件反射。

可能是一位丈夫威脅要離開妻子、離開家一段時間;一個成年的孩子為父母所做的某事感到生氣而數日不和他們說話;一位女士的朋友因感到沮喪而對她大發脾氣。即使事件最後以和解告終,但其所帶來的創傷卻變成了痛苦的象徵,勒索者舊事重提,便會喚醒我們最初的恐懼,給予我們足夠多的壓力讓我們屈服。

恐懼在黑暗、未經深思卻又栩栩如生的想像中滋生。我們的身體和大腦中原始的部分把恐懼解讀為逃避的理由,我們也的確會經常這麽做,以逃避我們所恐懼的事物,因為在內心深處我們相信這是活下去的唯一解決之道。事實上,你會看到,我們情感的健全卻恰恰依賴相反的行為--直面我們最為恐懼的東西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好書推薦 心理學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