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周易譯注》黃壽祺,張善文

現在講的《易經》指的是《周易》,通常分為二部分:「經」跟「傳」。下面分別介紹這二部分的創作過程。

一、《周易》「經」部分創作三階段:陰陽概念的產生、八卦創立、重卦及撰寫卦爻辭,三者均遵循「觀物取象」的創作原則。

「陰陽」概念的形成,是古代人們通過對宇宙萬物對立現象的直接觀察得來的。朱熹:「盈乎天地之間,無非一陰一陽之理。」《繫辭傳上》:「一陰一陽之謂道。」在古人心目中,天地、男女、晝夜、炎涼、上下、勝負...幾乎生活環境中的一切現象都體現著普遍的、相互對立的矛盾。根據這種質感的、素樸的觀察,前人把宇宙間變化萬端,紛紜複雜的事物分為陰、陽二大類,用兩種符號表示:陰物為「- -」,陽物為「一」。為什麼用這兩種符號來象徵陰陽,有幾種說法:男女生殖器的象徵、龜卜兆文所演化、用於占筮的兩種竹節的象形、或上古結繩時代「有結」「無結」的型態。

在這基礎上,古人以陰、陽符號為「畫」,每三畫疊成一卦,出現了「八卦」,《周禮》稱為「經卦」。八卦各有不同的名稱、形式,分別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的取象,已經從陰陽二畫對事物的廣泛象徵,發展到對自然界八種基本物質或現象的具體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在後來的《易》理演繹和《易》筮運用過程中,八卦的卦象又不斷擴展,可以分別象徵八種類型的諸多物象,可在《說卦傳》中看到八卦的其他象徵,下表是其中一部分的列表。

關於《易經》

其他象徵如下: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
    
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旉,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竹,為萑葦。其於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作足,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

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於人也,為寡髮,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

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於輿也,為多眚,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多心。

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胃,為戈兵。其於人也,為大腹。為乾卦,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其於木也,為科上槁。

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為堅多節。

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於地也,為剛鹵。為妾,為羊。」

這些內容不用記,未來看到卦辭、爻辭時,就有機會看到這些象徵。

整個過程如《繫辭傳下》所描述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之後,八卦兩兩相重,出現了六十四卦,《周禮》稱為「別卦」。每卦有六爻(六畫陰或陽),並產生解說六十四卦所寓哲理的卦爻辭。至此,《周易》「經」部分全部創作完成,使《周易》成為卦形符號與語言文字有機結合的一部特殊哲學著作。

 

二、《周易》「傳」部分共有七種十篇,又稱《易傳》或《十翼》

「傳」是對「經」的解釋,《易傳》或《十翼》共有《彖傳》、《象傳》、《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及《文言傳》等七種,因《彖辭》、《象辭》、《繫辭》各分上下兩篇,所以總共為十篇。原來都是單行本,漢朝以後背合入經文並行。

《易傳》各篇解經各有側重點或特定角度:

《文言傳》,分前後兩節,分別解說「乾」、「坤」兩卦的象徵意旨。

《彖傳》,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共六十四節,分釋六十四卦名、卦辭及一卦大旨。唐孔穎達《五經正義》:「彖,斷也,斷定一卦之主義,所以名為『彖』也。」

《象傳》,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闡釋各卦卦象及各爻的爻象。其中釋卦象者六十四則,稱《大象傳》;釋爻象者三百八十四則,稱《小象傳》。「象」指形象或象徵。《繫辭傳下》:「象也者,像此者也。」

《繫辭傳》,因篇幅較長,分為上下兩篇。可視為《易》義通論,文中對《周易》「經」文內容做了較為全面的辨析闡發,有助於後人理解八卦、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的大意。《繫辭傳》的要領,在於發《易》義之深微,示讀《易》的範例。

《說卦傳》,先追述做《易》者用「蓍」衍卦的歷史,再申言八卦的兩種方位,送人稱為「先天八卦」及「後天八卦」,然後集中說明八卦的取向特點,並廣引眾多象例。

《序卦傳》,旨在解說《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揭示諸卦相承的意義。六十四卦的順序非「覆」即「變」。「覆」也稱作「綜」,就是卦整個倒置;「變」也稱作「錯」,就是陰爻變陽爻、陽爻變陰爻。例如:【乾】䷀到【坤】䷁就是「變」,六個陽爻全部變陰爻;【隨】䷐到【蠱】䷑就是「覆」,【隨】上掛的【澤】☱翻過來變成【蠱】下掛的【風】☴,【隨】下掛的【雷】☳翻過來變成【蠱】上掛的【山】☶。

《雜卦傳》韓康伯說:「雜揉眾卦,錯綜其義。」,也就是打散《序卦傳》的卦序,把六十四卦重新分成三十二組兩兩對舉,以精要的語言概括卦旨。

《易傳》七書原本都是單行,後來被合入經文。至於在何時被併入經文有二種說法:一說是東漢的鄭玄,另一說是西漢的費直,沒有定論。但漢朝學者便利學習,編成經傳合本,是較為可信的說法。

 

三、《周易》的作者及時代

八卦的作者,《繫辭下傳》認為是伏羲。

重卦始於何人,唐以前主要有四種說法:王弼認為是伏羲;鄭玄認為是神農;孫盛認為是夏禹;司馬遷認為是周文王。

卦爻辭的作者,唐以前主要有兩種說法:1. 卦爻辭都是周文王所作;認為爻辭多有文王以後的事,卦辭為周文王所作,爻辭則為周公所作。

《易傳》的作者,孔穎達說:「其《彖》《象》等《十翼》之辭,以為孔子所作,先儒更無異論。」直到歐陽修撰《易童子問》,才第一次對孔子作《十翼》提出疑問。他指出《文言傳》、《繫辭傳》、《說卦傳》有相互牴觸的地方,而《繫辭傳》前後文又有矛盾之處,認為《文言傳》、《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非出自一人之手。

根據現代的考據,以六十四卦筮書在西周以前就產生了。沿此發展,西周初年產生了一部新編的卦形、卦爻辭井然有序的《周易》,應該是合理的。《繫辭下傳》:「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有說:「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對《周易》卦爻辭的創作歷程較為可取的推測。因此,對《周易》卦形和卦爻辭的創作歷程初步推定如下:在西周以前的漫長歲月中,古人就已經運用八卦重成、類似《周易》六十四卦的符號進行占筮活動,甚或還附有簡單的筮辭。到了殷末周初,當時的學者(或筮人)對舊筮書進行了改編工作,改編的內容可能是:1. 使卦形符號標準化;2. 確定六十四卦卦序;3. 充實卦爻辭文句;4. 又經過多時、多人的潤色、增刪,最後編成卦形體系完整、卦爻辭文句富有形象性的《周易》,時間大概在公元前11世紀。

至於《易傳》的作者,從《易傳》中保留不少「子曰」以及大部分的內容所反映濃厚的儒家思想,作者大概是孔門的弟子,創作時代應該在春秋、戰國之間。

 

四、《周易》書名的意義

根據孔穎達《周易正義.序》中提到「周」的意義有二種說法:1.是周代;2.是周普。但自孔穎達後,認為「周」應該指的是周代,也是目前的主流認知。

「易」字的本義應該是「蜥易」。《說文解字》說:「易,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取其能變色,假借為「變易」的「易」。但接下來,《說文解字》又引用《祕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屬皆从易。」虞翻引用《參同契》說:「字从日下月」,取日月更迭、交相變易之義。因此,不管是蜥易的「易」還是日月為「易」,「易」的本義指的都是變易。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解釋易道為:「簡質」、「變化」和「恆常不變」。其中的變易是《周易》的本義,至於簡易和不易則為鄭玄自己的見解。

 

五、《周易》一書的性質

《周易》的性質,歷年來頗有爭議。主要的分歧是,或以為是筮書,或以為是哲學著作。

《周易》的卦形、卦爻辭創成之後,最突出的效用是占筮。但古代的占筮往往與政治大筮密切相關,天子、諸侯的政治、軍事行動,有時必須取決於卜官的占筮結果。那麼,在占筮過程中,事實上影響人們思想、左右人們行動的關鍵因素,是筮書所表露的哲學內涵。要是抽掉了《周易》內在的哲學意義,則其書不可能成為古代「太卜」所職掌的上層統治階級奉為「聖典」的重要書籍。

說《周易》是一本哲學著作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

1.    從整體角度看,六十四卦是六十四種事務、現象的組合,一一諭示著特定環境、條件下的處事方法、人生哲理、自然規律等。如【乾】卦象徵「天」,諭示「剛健」氣質的發展規律;【坤】卦象徵「地」,諭示「柔順」氣質的客觀功用;【屯】卦象徵「初生」,諭示事物「草創」之際排除艱難而發展的情狀;【蒙】卦象徵「蒙昧」,諭示事物蒙稚之時「啟蒙發智」的道理。美一卦都諭示某種具體的事理。而六十四卦的旨趣,又共同貫穿會通而成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在運動變化中發展規律的基本認識,並反映初頗為豐富的哲學意義。

2.    分別諸卦來看,各卦六爻之間在「義理」上的聯繫,是十分明顯的。而這種聯繫,正是某種事物、現象的變動、發展規律的象徵性表達。例如【師】卦䷆,全卦象徵「兵眾」,闡明用兵的規律:初六陰爻處下,為「用兵」初始知象,爻辭「師出以律,否臧凶」。意思是說兵眾出發要用法律號令來約束,軍紀不良必有凶險,極言嚴明軍紀的必要性;九二陽剛處中,上應六五,為率兵主帥之象,爻辭「在師,中吉,王三錫命」。統率兵眾,持中不偏可獲吉祥,無所咎害,君王多次獎賞,委以重任,揭示主帥出師成功的條件;六三處下卦之上,陰柔失正,為力微任重,貪功冒進之象,爻辭「師或輿屍,凶」。說明兵眾時而載運屍體回來,有凶險,陳述出師失利敗績的教訓;六四處上卦之下,柔順得正,為謹慎用兵之象,爻辭「師左次,無咎」。說明兵眾撤退暫守,不致咎害。六五柔中居尊,為有得君主慎於用兵之象,爻辭「田有禽,力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凶」。先說田中有禽獸,利於補取,必無咎害。又說委任剛正長者可以統帥兵眾,委任無德小子必經載屍敗歸,守持正固以防凶險,這是模擬君主的身分、地位,申言用兵適時吉謹慎擇將的道理;上六柔居終卦,為班師歸來之象,爻辭「大君有命,開國成家,小人勿用」。天子頒發命令,封賞功臣為諸侯、大夫,小人不可重用,體現出師終了,論功行賞的法則。六爻從兵眾初出到收兵歸來,分別展示了用兵的各方面要旨;其中貫穿一體,相互聯繫的本質意義,則是強調以「正」為本。這就是卦辭所總結的「師,貞,丈人吉,無咎」,意思是師卦象徵兵眾,應當守持正固,賢明長者統兵可獲吉祥,必無咎害。可見,卦辭提綱挈領的概括與六爻爻辭互為聯繫的分述,揭示初該卦卦象、爻象象徵本旨:卦爻的的義理因之而顯,全卦的哲學內容也由此得以體現。

3.    將有關卦義兩相比較,又可以發現六十四卦的哲理,十分突出的反映著是勿對立面矛盾轉化的變動規律。如【乾】、【坤】兩卦,象徵「剛健」與「柔順」的對立轉化,【泰】、【否】兩卦,象徵「通泰」與「否困」的對立轉化;【損】、【益】兩卦,象徵「減損」與「增益」的對立轉化等等。不僅卦與卦之間如此,在一卦的具體爻象終,也往往諭示了這一哲理:各卦的上爻多喻物極必反的意旨,即是顯著的例證。

4.    《周易》六十四卦的內容又涉及作者對所處時代的思想意識形態各領域的多方面認識。其中有反應作者政治思想的,如【同人】卦流露的對「天下和同」理想的追求,【革】卦含藏的「革除弊政」的願望等;有反映作者倫理思想的,如【家人】、【歸妹】卦表述的對家庭結構、男婚女嫁問題的看法等;有反映作者經濟思想的,如【節】卦喻示的「節制」觀念,【賁】卦闡明的「質樸」主張等;有反映作者法制思想的,如【訟】、【夬】卦關於爭訟和決除邪惡問題的闡述等等。總之,一部《周易》的思想內容是十分豐富的,而無論哪一方面思想的反映,都是建立在變化哲學的基礎上。具體說,六十四卦紛繁複雜的內容,儘管涉及面十分廣泛,卻集中體現著統一的哲學原理:陰陽變化的規律。程頤指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盡變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河南程氏遺書.易序》)這裡說的「變化之道」,事實上就是《周易》哲學思想核心。

根據上述分析,《周易》的占筮,僅僅是古人對六十四卦義理的一方面運用;《周易》的象徵,是其書哲學內容的基本表現形式;而貫穿全書的反映事物對立、運動、變化規律的思想,則是六十四卦哲理的根本核心。因此,《周易》的「經」部分,雖以占筮為表,實以哲學為里,應當視為一部獨具體系的哲學著作。

關於《易傳》的性質,人們比較一致認為是一組頗有深度的哲學著作。張岱年先生將其歸為三點:本體論學說、辯證法思想、人生理想與政治觀點。然而,《易傳》哲學思想是建立在對《周易》經義的闡釋、發揮的基礎上。可以說,沒有「經」的哲學基礎,就沒有「傳」的思想體系;有了「傳」的推闡發揮,「經」的哲學就更加顯明昭著。所以,《易傳》七種的性質,應當視為一組以闡釋《周易》經義為宗旨的富有鮮明思想觀點的哲學著作。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