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是二十世紀最盛行的哲學思潮,喜歡哲學的人在人生的某一段時間大都會受到存在主義

的吸引及影響。在大學時期,看過一些存在主義思想家像沙特、 尼采、 卡謬、 杜斯妥也夫斯基

的著作,特別偏愛卡謬及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但對存在主義只有籠統的印象。直到最近研讀

陳鼓應教授編寫的「存在主義」一書(台灣商務印書館), 對存在主義才有較有系統而完整的瞭解。


由於現代個人社會化的結果,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關係趨於表面。面對古老價值的急速崩潰,

大多數人停留在享樂主義的層面上. 缺乏理想, 缺乏有意義的人生哲學。而經濟利益的爭奪,

使人為了滿足私人的需要, 發生高度競爭,甚至不擇手段而不顧良心的苛責。 一個人找不到相

互的信賴, 而導致互相疏離的狀態 (the state of enstrangement)。「在廣大社會人群裡, 個人

的生活被陷於一種情緒的衝突之中--一方面他渴望解放,企求回復原來的自由、 獨立 、以及自

我認同 (self-identity),另方面他恐懼喪失他的經濟的、社會的、以及政治的『安全』」。而這

種衝突使我們感到焦慮及不安,而古老的哲學已不足以承擔這個任務。存在主義思想家便在這

種情景下,揭露問題,並努力於尋找解答。


「在存在主義的稱號下,常被提到的人物有:齊克果(Kierkegaard)、尼采(Nietzsche)、雅斯培

(Jaspers)、海德格爾(Heidegger)、沙特(Sartre)、以及馬色爾(Marcel)。如果把範圍擴大一點, 還

包括這幾位文學家: 杜斯妥也夫斯基 (Dostoevsky)、卡夫卡(Kafka)和卡謬(Camus)。嚴格說來

,存在主義並不能算是一個學派,因為被稱為存在主義的哲學家們並沒有一個明確一致的主張,

除了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出某些共通點 (比如強調個別性與特殊性)之外,他們彼此的歧見卻遠

甚於他們的共同意見。」


那麼何謂「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這個名詞為沙特所創,他說:「存在主義是使人生成為可

能的一種學說;也是一種肯定任何隱含環境和人類主體性的真理和行動的學說。」

(Existentialism is a doctrine that does render human life possibility; a doctrine, also,

which affirms that every truth and every action imply both an environment and a

human subjectivity.)


「存在主義」的「存在」當然是人的存在,但不只是活著。「對於人的存在, 齊克果打了一個譬

喻:一個沉醉的農夫,睡在馬車上,讓群馬拉著向孰悉的路上前行,他雖手執韁繩,像個御者,

但我們也可以說他並不是個御者。 因此,有許多人像是活著,但同時卻不『存在著』. 那是說,他

們僅隨風俗習尚飄流沉浮,他們不過是世俗的捕捉物而已。  在這裡,『存在著』即意指選擇真正

的自我,惟自覺地個人乃為真正的自我。」


德國的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培曾說,「存在(Existenz)即是自存(Selbstsein)」海德格爾進一步說,

自存即意指「可能的存有(potenial being」也就是「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a possibility of

being or not being oneself)」


「存在主義」最出色的三位思想家:德國的海德格爾、雅斯培和法國的沙特。他們都反抗集體化

的趨勢,強調人需要過他自己的生活,表達他自己的思想,發揮他自己的個性。


「存在主義各家可以說起於一片反抗的呼聲中:齊克果反抗現代公眾意見與群體意識之興起而導

致削平(leveling)的現象;雅斯培反抗現代福利國家的機械化而導致人的吞噬(the absorption of

man);馬色爾反抗生活之日趨社會化,反抗國家權力伸張,反抗登記卡之代替個人;沙特在大

戰時更以行動反抗納粹的壓迫. 他們反抗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但他們反抗態度是一致的. 他

們一致地表現一個強力的否定:(1)反對哲學上觀念論的基本假定與結論,特別是黑格爾的超越

的泛邏輯. (2)反抗物質主義與工藝學上的實用主義,控告他們將人類的最高價值與理想歸於僅僅

是動物本能的昇華,而扼殺了人類文化的真正精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