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在反抗與否定聲中,提出的其中一項積極的主張就是「存在先於本質」(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這口號是沙特提出來的,這個命題通常是指「任何一樣東西,除非
它存在著, 否則便不具任何性質,也不屬於任何類別」, 在這個概念下, 為存在主義各家
哲學的共通之處,但沙特卻把它和無神論關聯在一起,「他意指:(1)沒有永恆的本質,否定所
謂呈現於上帝心中的觀念以及這些觀念乃先萬物存在的說法。(2)沒有客觀的本質,他否定這
些本質可以決定人類的興趣與選擇。」這個關聯就不是所有存在主義哲學都認同的觀點了。

海德格爾認為沙特所做的只是顛倒柏拉圖宣稱的命運:即「本質先於存在」, 而這個形而上的
觀點與海德格爾自己的系統毫無關係。那柏拉圖的「本質先於存在」又是什麼意思? 柏拉圖
的理型論「將世界區分為二,一個是感覺經驗所對的感官界,一個是思想所對的理型界。理
型界是絕對的實在,絕對的存在,現象界則並不具有絕對的實在性,並非最真實的存在。因
為理型恆存不變,自成一個超越世界,感官界的可覺事物受制於生滅變化,並不具有永恆的
存在性,而感官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於理型流注其中的結果,換言之,它們都是理型的摹
本,它們實在的程度,端賴它們與理型類似的程度而定。」(註一)。因此,柏拉圖的理型
(eidos,idea, 觀念,相)不只是一個思想範疇,還是一個獨立於心智之外的形上實體。 而
「本質先於存在」,應該就是柏拉圖認為所有感官界的個人(存在)都是由理型界的理型(本質)
而來, 也就是先有人的模型才有一個一個照模型做出來的人, 而被造出來的人都擁有人的
理型所具有的本質。

沙特為何提出這樣的主張? 「因為傳統形上學都認為『本質』具有普遍的、抽象的、以及
形式的特性, 而存在卻是個具體的東西, 處於某一個特殊的時間空間中。傳統形上學家都在
致力於探索一些永恆不變之物。 但是他們忽略了人是有時空性的存在, 如果他不存在時,
他的一切可能性也便隨之終斷,當然它內在的所謂『本質』也便因之而起變化或歸於消失。生
命是一種整合的現象,這個現象表現為一定的形態而存在著,『本質』只不過是構成這個存在
形態的素材而已。所以存在應先於本質」

在「存在主義即是人文主義」中,沙特:「我們說存在先於本質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意指人首
先存在著,在這個世界遭受各種波折--而後界定他自己。如依存在主義者看來,人是不可界定
的,那是因為開始時他便一無所有。稍後他才漸漸地成為某種東西,於是他把自己造成什麼便
成什麼。因此,無所謂人的本質(human nature),因為沒有上帝去創造這個概念。人赤裸裸地
存在者。他存在之後才能設想他自己。人除了自我塑造之外什麼也不是。...假如存在先於本
質,我們永遠無法根據天賦和特殊的人性去解釋自己的行為;換言之,無所謂決定論之存在
--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人被註定是自由的(man is condemned to be free)。自從他被拋
進這個世界的瞬間,他要對他所做的一切事情負責。」

「沙特這一論點逼使所有人物對於怯懦、鄙劣、罪惡的行為,不得從遺傳、環境、或其他外
在的因素中找到遁詞。人的失敗或不德之行,完全要掮在自己的肩膀上。『存在先於本質』涵
含著一切必自主體(subject)開始,其結果也應由主體承擔。」

我想「存在主義」吸引人的地方應該就是這種我在世上的一切作為由我自己負責的堅決態度
吧!


*本文內容主要引用陳鼓應教授所編「存在主義」一書
註一: 引用自鄔昆如教授主編「哲學概論」中「早期的形上學家」一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