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上次我們談到兼愛的涵義是廣愛全體人類, 是人與人相愛相利, 有力相營, 有道相教, 有財相分』, 是仁義, 是愛人利人, 今天繼續談墨子的兼愛.

. 兼愛既是無差等又是有差等的愛

『兼愛是無差等的愛』是指精神上, 心量上, 形而上的層次; 說『兼愛是有差等的愛』, 是指實踐上, 事實上, 形而下的層次.

〈法儀〉『天之行廣而無私』墨子認定此一天性並依此詮釋《尚書.泰誓》『即此言文王之兼愛天下之博大也, 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無有私也.

天的兼愛天下人是普遍而沒有差等的. 而人民由天所生, 因此人們秉天性, 順天意愛天下之人, 也應該是普遍沒有差等的. 但這是兼愛的形上層次, 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必然是有差等, 厚薄的. 這一點墨子很清楚.

〈大取〉

志功為辯

志功不可以相從

『志』是心願, 動機; 『功』是事功, 效果. 『志』是理想; 『功』是現實. 墨子要大家分辨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所以特別強調說志功不可能相同.

〈大取〉

二子事親, 或遇熟, 或遇兇, 其愛親也相若.

二個兒子, 一個遇到豐年收成多, 侍奉父母較厚, 一個遇到荒年收成少, 侍奉父母較薄, 雖然有厚薄之分, 那是受限於現實的物質條件的不同, 然而它們對於父母親的愛心卻是相似的. 愛心沒有厚薄, 但實利有厚薄, 這是『志』與『功』的不同.

墨子深知愛在實踐上必然有先後, 遠近, 親疏, 厚薄之差等, 所以才說『近者不親, 無務求遠; 親戚不附, 無務外交. 用人方面, 他主張有差等, 如『列德而尚賢』『有能則舉之, 無能則下之』. 非攻下分辨『攻』『誅』的不同. 他認為『攻伐無罪之國』是『攻』; 『征伐有罪的暴王』, 則是『誅』. 『誅』是義, 『攻』是不義. 墨子主張兼愛天下之人, 但只愛好人不愛壞人, 因此他說『殺盜非殺人』. 可知墨子深知愛在施行上是有差等的.

五.  兼愛是不受時空限制的愛

〈大取〉

眾世與愛寡世相若,兼愛之相若, 愛尚世後世, 一若今之世

『眾世』指大地區; 『寡世』指小地區. 這句話是說愛大地區就像愛小地區一樣. 而且愛過去, 將來也像愛今世一樣.

〈經下〉列出三條更周密的闡述:

無窮不害兼

就算地方無窮大, 人類無窮多, 並不妨害兼愛所有的人.

不知其數盡愛之

雖然不知道天下人民的數目, 也可以盡愛他們.

不知其所處, 不害愛之, 說在喪子

對人類的愛, 縱使不知道他們在什麼地方, 也不會妨害我們愛他. 就像孩子走失了一樣, 儘管不知去向, 生死未卜, 做父母的照樣還是愛著他們.

這三條說的愛都不受時空的限制, 也都屬於精神上, 心量上的層次, 並非具體的行為實踐. 簡單的說, 兼愛在個人是要去愛人利人, 在全體人類是彼此都要相愛相利.

草山:「所以兼愛在形而上的理論上是無差等, 但在形而下的實踐上是有差等. 所以孟子批評墨子無父無君是禽獸真是誣賴墨子了, 而且還罵得這麼難聽, 把一位俠義為懷的仁者罵成禽獸.

無為:「嗯! 所以明朝末年的李卓吾就指出孟子『不深考其所自而輕於立言』; 孟子『好入人於罪』孟子說: 『墨氏兼愛, 是無父也.』影響中國二千多年. 從漢朝到宋明理學都受到孟子這句話的影響. 直到民國, 研究墨子的人多了起來, 尤其是梁啟超, 胡適發生帶頭作用. 但多數的學者仍然堅守孟子兼愛無父的看法. 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根本上混淆了層次, 沒有看出兼愛思想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分別. 我們先來談談兼愛的方法, 再回過頭來談兼愛相關的問題.

草山:「好的!

無為:「〈兼愛中〉『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 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是其國, 視人之家若是其家, 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依墨子的意思, 兼愛的方法就是『視人若己』. 在〈兼愛下〉說成『為彼猶為己』. 在〈兼愛上〉則說『愛人若愛其身』. 簡要的說, 兼愛的方法就是『愛人若己』.

『愛人若己』就是用自己的心去量度別人的需要或感受, 將心比心去愛, 待別人. 『愛人若己』可以說是孔子『恕』的積極義.

草山:「咦! 沒想到被孟子批評到不行的墨家, 還有跟孔子相通之處.

無為:「嗯! 前面我們談過〈經說下〉『, 愛也. , 利也.. 可知墨子的『兼愛』通儒家的『仁』; 而墨子『兼愛』的方法則是儒家『恕』的積極義.

子貢曾問孔子, 有沒有一個字可以做為終身奉行的原則? 孔子答說:『其, 已所不欲, 勿施於人.(〈衛靈公〉). 孔子認為『』是一個人行為的指南針. 』字由如心二字合成, 意思是:以己心度人心. 所以孔子說的『已所不欲, 勿施於人.』是『』的消極義.

另外, 孔子還說: 『夫仁者, 已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 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能近取譬』, 是說能從近處來比量. 跟每一個人心最近的, 就是自己的心. 『能近取譬』就是能取自己的心去比別人的心, 也就是將心比心. 可見『能近取譬』是『』的另一種說法. 『能近取譬』是『仁之方』, 那麼『恕』也是『仁之方』, 就是行仁的方法. 『恕』是行仁的方法, 所以孟子才說: 『強而行, 莫近焉.(〈盡心〉). 可見『已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是『』的積極義. 而兼愛的方法『愛人若己』與『恕』的積極義相通. 可見儒墨在最高的價值及實現其最高價值的方法其實是相通的. 差別只在價值的來源, 儒家來自人的自覺; 墨家則來自天志. 我個人認為儒家在理論及境界上更勝一籌; 但墨家則勝在實踐及科學精神. 雙方各擅勝場. 因此, 民國在儒家傳統思想被西方船堅炮利徹底打敗之後, 梁啟超等知識分子重新自中國傳統發現二千年來一直被忽視的墨家, 就是因為其實用導向及科學精神方足以與西方科學抗衡, 從而提高墨家的地位.

草山:「五四運動的口號是打倒孔家店, 認為中國積弱不振是因為儒家思想, 這樣的評價公平嗎?

無為:「我認為是不公平的, 因為各家思想都有其見也有其蔽, 問題出在獨尊儒術, 而不是儒家思想. 問題在取其末流, 強調禮教, 而非仁義等核心思想不好. 其實中國四大家:, , , 法各有其理論依據, 各抓到了人性的某一面, 因此也各有適用的人及情境. 因此錯的是秦朝的『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漢朝的『獨尊儒術』這種箝制思想或一元化的價值, 及歷代以來, 陽儒陰法的政治統治之術. 倘若能夠鼓勵各種多元思想的發展尊重多元價值, 應該能夠更激盪出更好的思想及方法, 中國到了清朝也不至於積弱至此.

草山:「我也這麼覺得, 現在大家漸漸了解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同樣地, 人性如此複雜, 人文思想的多樣性及價值的多元性也應該被鼓勵才對.

無為:「嗯! 最後我們再來談兼愛的二個相關問題, 前面我們提到孟子對墨子的批評. 在我們了解到『兼愛』的方法是『愛人若己』後, 就知道對墨子兼愛的攻擊就出在把『若』當成『相等』『一樣』. 其實『若』『如』一樣只是『好比』『好像』的意思. 在兼愛的實踐上, 必然有差等. 就像天的普照天下萬物, 是無私的, 是公平的. 但就受照的萬物來說就不是平等的, 因為受照的時間有先後, 面積有大小, 所謂『向陽草木先逢春』, 就說明了雖然天的兼愛是無差等, 但在實踐上必然有差等.

而墨子也很清楚這個道理, 因此他很強調『志功之辯』『志功不可相從』. 『志』是心志, 是動機;『功』是事功, 是效果. 前者是理想, 後者是實現. 心志可以廣大無邊, 事功必然有所限制. 而且墨子也認為愛的施行有親疏之別. 他說:『近者不親, 無務求遠; 親戚不附, 無務外交』(〈修身〉). 而在孟子〈滕文公〉提到墨者夷之提到的『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就是前面所說的在精神上愛無差等, 但實踐上應由近親開始, 是有差等的. 並非孟子所說的兼愛在精神跟實踐上都無差等.

草山:「了解了, 如你說的儒墨在仁跟兼愛這個最高價值層面及恕與愛人若己的方法上是相通不違背的.

 

無為:「另一個問題是兼愛與自私心的問題. 墨子在提倡兼愛主義時, 表面上沒有談到性的問題, 但其實他的理論深層早已預設: 人性是自私的. 人獨知愛己不知愛人, 所以虧人, 賊人以自利, 這是人自私心的表現. 自愛自利或不相愛則相賊, 都是起因於自私心, 墨子提出兼愛當然是要解決人性自私的問題, 但他的解決之道不是在怯除自私心, 而是要滿足人與人的自私心, 這才是兼愛主義的深層義理.

 

草山:「『人不自私, 天誅地滅』人的自私心要怯除跟消滅確實很難, 古今中外能做到的人應該不多吧! 而且就像亞當斯密的『一隻看不見的手』, 正是透過這種自私或自利心才能推動經濟的效率. 如果消滅了自私心, 會不會同時也消滅了人求進步的動力?

 

無為:自私是人類生存的本能, 奮鬥的動力. 宋儒的『存天理, 去人欲』陳義甚高, 但幾乎是做不到的. 宗教最不自私了, 可是大部分的人信宗教, 行善為義, 還是為了得救, 成正果, 可以上天堂, 去西方. 孔孟的殺身成仁, 捨生取義, 從某個角度看也是為了成仁跟取義這種個人高貴的自私. 道家的做法是勸人少私寡欲, 不講無欲. 而墨家的做法則是透過兼相愛交相利去愛別人利別人的同時, 也滿足自利之心. 兼愛著重的是彼此相愛相利, 而不是片面地犧牲自己去愛別人. 〈大取〉『愛人不外己, 己在所愛之中.. 可見兼愛是要滿足人與人彼此的自私, 而不是要怯除人的自私心. 兼相愛交相利』是與人共利或與人互利的自私. 這種與人共利或與人互利的自私, 才能真正達成個人的自私. 就好像老子所說的: 非以其無私也, 故能成其私.. 如果我們把個人的自私導向人生意義及目的的追求, 導向馬斯洛自我實現的需求最高層次, 無私就是達到自我實現的路, 也才能成其私. 從這個角度來看, 自私就從私欲昇華到的境界. 就像德雷莎修女無私無我的照顧病人, 反而成就了他的自我實現. 將自私或欲望這股人性最大的驅力或動力引到善的方向, 似乎是比去人欲是更可行的方法. 就像大禹治水一樣, 用疏導而不要圍堵, 或許更能用水之利, 而去水之患.將私利導向公利, 由自愛到兼愛, 我想這就是墨子的本意. 從這點來看, 墨家確實比儒家更務實也更高明.

 

草山:「今天的內容真精彩! 對墨子兼愛的精神總算有較深層的了解. 謝謝啦!

 

 

~~未完待續~~

 

《墨子》王讚源先生, 東大圖書公司

《新編中國哲學史》勞思光先生, 三民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