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上次我們談到墨子認為知識的起源有二: 一是感官的感覺; 一是心官的知性. 另外, 我們還談到知識的能力, 墨子認為知識的以經驗為範圍, 但未論及事物的本質. 今天我們再來談關於知識論的剩下三個議題: 知識的本質, 知識的種類跟知識的標準」

 

知識的本質

草山:「知識的本質談的是什麼?

無為:「知識的本質問的是二個問題:

1.      知識的對象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2.      知識與對象的關係應該如何說明?

草山:「知識的對象不就是事物嗎? 不是客觀的嗎? 為何會有『知識的對象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這樣的問題?

無為:「知識的本質問題也是知識論的中心問題, 西洋哲學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大概有三派: 實在論(realism); 觀念論(idealism); 現象論(Phenomenalism). 實在論者主張知識的對象是外界客觀的實在事物. 我們的知識, 能知客觀的實在事物, 但客觀的事物自己能獨立存在, 不必假借能知的主觀而後存在. 換句話說, 主觀的觀念就是客觀實在的符號.

草山:「所以我是實在論者.

無為:「嗯! 觀念論(形上學稱唯心論), 以為知識的對象就是主觀意識中的概念或觀念, 並非外界的事物, 而觀念也不是由摹寫外物生成的. 知識的世界就是我們觀念的世界.

現象論者則是調和兩派的說法, 一方面承認外界實物是客觀的存在, 一方面又以為外物本身不能認識, 知識的對象是現象, 而現象是主觀跟客觀合作的結果.

草山:「上次有談過墨子跟康德一樣好像就是現象論者.

無為:「嗯!我們在談知識的起源提到

〈經上〉: :也.

〈經說上〉: 知:知也者, 以其知過物而能貌之, 若見.

『接知』是由主觀的『知材』(感官)去『貌』(摹寫)客觀的物. 『貌物』所得的的只是表象或現象, 不是物自身. 又提到心官的作用.

〈經上〉:𢜔,明也

〈經說上〉:𢜔𢜔也者,以其知論物其知之也著。若明。

𢜔』是以其知論物. 心官的察辯只能論物, 無法直接觸及外物, 其所知的當然也僅止於現象, 而不能知物自身. 可見墨子認為知識的對象是主觀(感官與心官)對客觀(事物)認識作用所得的現象.

草山:「墨子在二千多年就能將知識論講到這種程度, 真是不簡單. 比像我這樣的大多數人都還厲害.

無為:「哈哈! 是啊! 因為我們一般人的日常不大會去深究一些事情, 只是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的過日子罷了. 但哲學家不一樣, 他們非得把所有一般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觀念或事情, 追根究柢地去找出根據, 澄清概念, 設定真假的判準並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

草山:「哲學家還真是跟一般人不大一樣的物種.

無為:「哈哈! 我們言歸正傳吧! 關於第二個問題『知識與對象的關係應該如何說明? 』墨子認為是『以名舉實. 『實』是存在的事物, 『舉』是模擬事物的形象. 『名』就是把實物抽象之後形成的概念. 也可以說名是代表實物的符號. 如果『名』不能指著實在事物, 那就是『過名』, 也就是錯誤的使用概念.

〈經下〉:或(惑),過名也,說在

這種名實關係就是知識與對象的關係. 以名舉實』還包含兩點意義: 一是實的獨立性; 另一是實先名後的關係.

草山:「所以總結來說, 墨子認為外界事物是客觀的存在, 不受主觀的影響或左右, 知識的對象不是事物本身, 而是事物的現象. 而知識與對象的關係, 可說是以名舉實的關係.

無為:「嗯!那我們再來談知識的種類.

 

知識的種類

 

〈經上〉:知: 聞、說、親

〈經說上〉:知: 傳授之, 聞也. 方不, 說也. 身觀焉, 親也。

墨子將知識的來源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聞知, 是從傳授得知的; 第二種是說知, 是從推理得知的; 第三種是親知, 是從親身體驗得知的. 又把聞知分為傳聞或親聞.

草山:「聞知跟親知可以看得懂, 但方不瘴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是推理得知?

無為:「『方』是方域或空間, 也可以概括時間. 『㢓』同障, 是隔蔽, 方不障就是不受時空的阻隔, 說知是根據已知以推度未知, 推度是心靈的認識作用, 不受時空的阻隔, 所以說知是方不障. 當人們看到『隔山有煙』這個事實, 很快就會想到『有煙的地方就有火』的經驗, 於是拿此經驗作為理由或論據, 推出『隔山有火』的結論, 『隔山有火』就是說知.

親知是身觀焉, 也就是人們由自己的五官經驗而得的知識, 稱為親知.

總之, 無論聞知, 說知或親知, 都是概念的知識推論的知識, 而概念的知識和推論的知識, 才是知識論所謂的知識.

 

知識的標準

無為:「知識的標準問題, 就是知識的真假問題. 西洋哲學史上, 探討知識的標準, 有三種重要的學說:

1.      符合論(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命題和事實相符就是真觀念。也稱代表說(representative theory). 也就是說人們的觀念無異是一種代表, 能代表外物的觀念才是真觀念, 否則為假觀念.

2.      融貫論(the coherence theory):主張命題之間是相互依賴的,我們所相信的命題構成一個互相關聯的體系,一個命題適合此體系就是真觀念,否則就是假觀念。

3.      實用論(the pragmatic theory):一個命題能滿足我們的目的和欲望、有助於生存、對生活中造成好處,總之對我們有用的就是真觀念, 否則就是假觀念.

符合論是從主客觀統一的角度理解真理問題; 融貫論整體主義出發; 實用主義則是從觀念的效果出發.

墨子的思想比較接近符合論實用論. 前面提到的『以名舉實』就是符合論的立場. 另外, 墨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提出標準意義的哲學家, 他給標準的原名叫『法儀』. 前面談過他曾置立『天志』作為法儀, 以此去度王公大人行為、政治的好壞, 去量士君子為文學出言談的善與不善. 所謂的文學、言談是指著書立說和理論觀點. 他認為提出言談之前, 必先設立依客觀的標準以供衡量, 不然『是非利害之辯, 不可得而明知』(〈非命上〉). 墨子說的『是非』, 就是知識論說的真假. 為了衡量言談的是非利害除了『天志』提出所謂的『三表法』 他說:

言必有三表. 何謂三表? 有之者, 有之者, 有之者. 於何本之? 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 於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於何用之? 發以為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把三表法合起來看, 言談(理論)的標準是從客觀的經驗出發(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再回到經驗來實踐以證明言談(理論)的可行性和可用性(發以為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草山:「所以, 我們可以總結說, 墨子主張的知識標準有兩個: 第一個標準是名實相符. 就是知識要與客觀的存在事物相對應. 這樣的知識才是真知識. 第二個標準是經驗上可用的知識才是真知識. 可用指的是合於國家人民利益.

無為:「嗯! 總結得很好, 墨子的思想在科學, 經濟, 跟知識論方面在當時世界上都是非常先進的, 只可惜中國重精神境界、輕物質功利; 法先王重權威, 不重視批判思辯的文化特色, 獨尊儒術的政治運作. 讓墨子無法成為中國主流思想之一. 造成西方在啟蒙時代以後, 民主及科學突飛猛進發展之下, 以船堅炮利打開中國近代史悲慘的命運. 實在可惜! 當然墨子的這些成就, 已經被現代西方科學所超越, 我們不可能回頭學習這些東西, 只能透過這些思想瞭解墨子, 去緬懷這樣一位足以可與孔子並列的中國大思想家. 可以說中國是個早熟的孩子, 但有點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的感覺. 我個人認為這就是思想太過獨尊儒術, 太過權威單一之害. 思想跟大自然一樣需要多樣化的激盪跟思辯, 才會多姿多采. 墨子我們就談到這裡吧!

草山:「謝謝啦! 總算對陌生的墨子有點瞭解了.

 

~~~~

 

《墨子》王讚源先生, 東大圖書公司

《新編中國哲學史》勞思光先生, 三民書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