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知乎?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爲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帛書本》
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毋有疵乎?愛民活國,能毋以知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二. 白話翻譯:
 
精神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 隨順氣息, 追求柔和, 能夠像嬰兒一樣嗎? 滌除雜念而深入觀照, 能夠沒有瑕疵嗎? 愛護人民與治理國家, 能夠無所作為嗎? 天賦的感官在接觸外物時, 能夠安靜保守嗎? 明白各種狀況之後, 能夠不用智巧嗎? 生長萬物, 養育萬物, 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作育萬物而不仗恃己力, 引導萬物而不加以控制, 這就是玄奇的德.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載營魄抱一
A. 載:發語詞, 和夫字用法差不多
B. 營魄: 范應元:「營魄, 魂魄也. 《內觀經》曰:『動以營身之謂魂, 靜以鎮形之謂魄.』」
C. 抱一:合一. 林希逸:「抱者, 合也.」高亨:「一謂身也.」身包含魂和魄, 即將精神和形體合為一體.」
老子第十九章「古之得一者」跟第二十二章「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的「一」都是指「道」, 但是這一章的「一」是指精神與形體合一的「身」.
 
2. 專氣致柔(帛書本: 摶)
專氣: 集氣. 高亨:「《管子內業篇》:『摶氣如神, 萬物備存.』尹註: 『摶謂結聚也』」
馮友蘭:「『專氣』就是『摶氣』, 這個氣包括後來所說的形氣和精氣. 摶氣就是把形氣和精氣結聚在一起. 至柔就是保持住人始生時候柔弱的狀態, 像嬰兒那個樣子.
 
3. 能如嬰兒乎
A. 王弼本跟帛書本都沒有「如」字, 「如」字來自傅奕本.
B. 像嬰兒是怎樣一個狀態?
 
老子第五十五章「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嬰兒雖然筋骨都還很柔弱, 但手握緊時卻很牢固不易打開. 雖然還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 但是小生殖器卻自動挺起, 這是精氣充足的原因; 整天號哭, 喉嚨卻不會沙啞, 這事元氣淳和的緣故.
脧:小男嬰的生殖器; 脧作: 小男嬰的生殖器挺起

4. 滌除玄覽
高亨:「『覽』讀為『鑑』, 『覽』、『鑒』古通用。…玄鑒者, 內心之光明, 為形而上之鏡, 能照察萬物, 故謂之玄鑒。《莊子.天道篇》:『聖人之心, 靜乎天地之鑑, 萬物之鏡也。』」
 
馮友蘭:「《老子》認為, 要認識『道』也要用『觀』. 『常有欲以觀其妙, 常無欲以觀其徼』這是對『道』的『觀』. 它認為, 這種觀需要另一種方法, 它說: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玄覽』即『覽玄』, 『覽玄』即觀道. 要觀道, 就要先『滌除』. 『滌除』就是把心中的一切欲望都去掉, 這就是『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這樣就可以見道了. 見道就是對道的體驗, 對於道的體驗就是一種最高的精神境界.」
 
5. 愛國治民,能無爲乎?
A. 《老子古今》:帛書甲本殘, 乙本作『栝』. 整理者根據河上公本有作『活』者, 認『栝』作『活』. 高明:「『活國』一辭, 古籍不見, 『栝』
與『治』乃聲之轉, 應讀作『治』. 」
B. 王弼本的『無知』跟帛書本『毋以知』意義不同, 以帛書本較好, 合於老子第六十五章: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因此不需如河上公本改為『無為』. 但王安石關於『無為治國』的註解仍可參考.
王安石:「『愛民』者,以不愛愛之乃長. 『治國』者, 以不治治之乃長, 惟其不愛而愛, 不治而治, 故曰: 『無為』」
 
6.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A. 天門就是感官. 高亨:「耳為聲之門, 目為色之門, 口為飲食言語之門, 鼻為臭之門, 而皆天所賦予, 故謂之天門也。《莊子.天運篇》:『其心以為不然者, 天門弗開也。』天門亦同此義。 言心以為不然, 則耳目口鼻不為用。」
B. 開閡: 感官的活動
C. 為雌: 守靜. 河上公註:「治身當如雌牝, 安靜柔弱.」
 
7.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究竟真實》知即智巧, 用智巧就是一定有所圖謀, 有所圖謀就表示還不夠清楚; 明白清楚的話, 根本就不用智巧, 事情到一定程度就會水到渠成.
 
8. 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究竟真實》「德」字與獲得的「得」相通, 有雙重意義. 第一, 在萬物方面是指「得之於道者」, 這句話來自《莊子》,「德」就是萬物「得之於道者」, 可引申為萬物的本性或稟賦, 所以「德」就是本性. 第二, 在「道」方面, 「德」是指「道」的作用和表現,「道」本身不可見,「德」就是它具體的代表, 以道為體, 以德為用.
 
 
《老子古今》
 
《老子》的確提出了道家和道教心身修煉的基本原則, 就是形神相守為一. 《莊子.在宥》發展了形神合一相守的理論, 但只能說是開端, 不能說《老子》是氣功的書.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 身心修煉和治理天下的事是一體的, 因而老子也講「抱一為天下式」, 老子的修身仍有關心天下的精神取向, 這一點與儒家相通, 只是不如儒家那麼執著, 那麼不顧一切. 莊子則放棄了對天下秩序的關懷, 只追求個人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感的精神體驗, 開創了道家發展的新形態.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微觀的角度:
 
《究竟真實》
 
如果從整體來考慮, 每個人在生命中臨時發生的不佳狀況, 以及短暫的不利處境, 就不會放在心上, 不會有得失的問題.
大多數人的精神與身體容易分開, 聖保羅曾不只一次說: 「我的心靈是願意的, 但身體是軟弱的.」
人的生命就是如此微妙, 犯錯再站起來, 下次犯錯時也再站起來, 屢仆屢起, 到最後生命已無雜質, 誘惑的雜質被煉盡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