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帛書本》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㙂,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㙂,齊其事,終身不棘。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為襲常。
《竹簡本》
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上矛下山)。
啓其兌,賽其事,終身不逨。
二. 白話翻譯:
天下萬物有一個起源,就以它作為天下的母體.把握了作為母體的,可以由此認識它的孩子;認識了作為孩子的,再回去持守著母體,那麼至死都不會陷於危險.塞住感官的出口,關上欲望的門徑,終生都沒有病痛.打開感官的出口,滿足欲望的目標,終生都不可救治.能夠察見細微,稱為啟明;能夠持守柔弱,稱為堅強.運用理智的光亮,返回到啟明的境界,不會給自己帶來災害,這叫做保持恆久的狀態.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天下有始
始:本始,指道.
張岱年先生說:「在老子以前,似乎無人注意到宇宙終始問題;到老子乃認為宇宙有始,是一切之所本.」
2.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母: 道; 子: 萬物
3.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易.說卦》: 「兌為口。」
王弼說:「『兌』,事欲之所由生,『門』,事欲之所由從。」
馬敘倫說:「『勤』借為『瘽』,《說文》曰:『病也』。」
4. 用其光,復歸其明
「光」是向外照耀,「明」是向內透亮
5. 是為習常
馬敘倫說:「『習』『襲』古通。,《周禮.胥師》註曰:『故書襲為習。』是其例證。」
6.全文:《老子今註今譯》
「本章重點:
一、 要人從萬象中去追索根源,去把握原則.
二、 要人不可向外奔逐.向外奔逐的結果,必將離失自我.
三、 在認識活動中,要去除私欲與妄見的蔽障,內視本明的智慧,而以明澈的智慧之光,覽照外物,當可明察事理.」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老子古今》父與母
「老子以母性比喻道,而不以父親的形象喻道,這應該不是偶然的.《老子》中,『母』字在五章出現七次(第一、二十、二十五、五十九、五十二章),其中五次與道作為萬物起始的特性有關.相比之下,『父』字則在通行本僅出現一次,在帛書本中則是兩張中出現三次(見第二十一章和第四十二章.第二十一章帛書本『眾父』出現兩次,通行本階作『眾甫』).在《老子》中,『父』字、父的概念和形象遠不如母重要,是顯而易見的.
在本章中,『母』字重複三次,也都是指代宇宙的總根源.『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這顯然獎宇宙萬物的生成和起源,其功能和道的生成譯譯是一致的.但是,『母』畢竟還是比喻性的概念,不如道的概念更抽象普遍.然而『母』卻有利於說明道的社會性特點,是道的文化性別.首先,『母』的比喻有利於說明道與萬物的關係.『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即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既得其母』即對宇宙本根之道的理解,也就是對道所代表的價值原則的認識與遵循.『以知其子』說明對道的理解應該運用於對具體事物的認知,包括認識人類行為應遵守的價值和方法.『復守其母』則強調對具體事物的認識不能脫離對宇宙本根之道的把握.『得母知子,知子守母』的說法形象地闡明了宇宙萬物總根源和總根據與萬物的密切關係.在這方面,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有一個根本的不同.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固然是講宇宙萬物的來源、本質,但是西方哲學認為萬物的根源或本質與萬物本身分屬兩個領域或世界,彼此隔絕;而中國哲學,不論是道家還是儒家,則相信宇宙萬物的根源和眾多萬物是連貫的、連續的.
其次,以『母』譬喻宇宙的總根源是對道的文化性別的肯定,是老子哲學雌柔原則的表現.『母』的形象與『雌』是一致的.但『雌柔』的特點可以包括母性的特點,因此更有普遍性。在第六章中,老子將天地之喻作『玄牝』,也表明了道的雌性特點.自然與無為的表現和優點也能從『柔』與『弱』得到說明,比如本章說『守柔曰強』,而柔弱的原則也很容易使人們想到雌柔原則或女性的特點.在《老子》中,提到『柔』有十一次(第十、三十六、四十三、五十二、五十五章各一次、第七十六章四次、第七十八章二次),『弱』有十次(第三、四十、五十五章各一次、第三十六章、七十八章各二次、第七十六章中出現三次),絕大多數情況下,老子探討的是柔弱之益(僅第三十六章『將欲弱之』一句除外). 『守柔曰強』說明老子的目的本身不是求柔、守弱,而是要超越世俗的價值和方法,以更高的方法與原則去達到一般人所不理解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