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
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帛書本》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𠎿。
朝甚除,田甚芜,倉甚虛;
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資財□□;
□□盜□。非□也﹗
二. 白話翻譯:
假設我確實有所認識,就會順著大道走去,唯一擔心的是誤入歧途.大道很平坦, 可是人們卻喜歡走斜徑.朝廷很腐敗,田園很荒蕪,倉庫很空虛; 卻還穿著錦繡衣服,佩帶鋒利寶劍,飽餐精美飲食,財貨綽綽有餘,這叫做強盜頭子,根本不是正途啊!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使我介然有知
A. 我: 指有道的治者. 范應元說:「使我者,老子託言也。」
B.介:微小;介然有知: 微有所知
2. 唯施是畏
施: 邪,斜行.王念孫說:「使我者,『施』讀為迆(音宜)。迆,邪也.言行於大道之中, 唯懼其入於邪道也.」
錢大昕說:「『施』古音斜字。《史記.賈生列傳》:『庚子日施兮.』《漢書》作『斜』.『斜』『邪』音義同也.」
3. 大道甚夷
夷:平坦. 高亨說:「夷借為𢓡(音宜),𢓡, 道平也。」
4. 而民好徑
A. 陳鼓應教授據景龍本將『民』改為『人』, 並將人解釋為人君,跟後面統治階級的行為較一致,傅佩榮教授隨之.但帛書本為作『民』,應以古本為主.可以解釋為一般人跟老子的做法不同即可,後面講的雖然是統治階級,但一般人民偏好走邪徑,不代表統治階級就不會如此.人民跟統治階級只是階級上的相對,不代表不能有類似的偏好跟行為.
B. 徑:邪徑.帛書本作「𠎿」(音解).高明說:「甲本『解』字,乙本作『𠎿』,…『𠎿』乃『解』字之古形。『徑』與『解』字古音相同,可互相假用.」
5. 朝甚除:朝廷非常敗壞
「除」有二種解釋:
A.(宮殿)整潔;如王弼註:「『朝』,宮室也.『除』,潔好也.」河上公註:「高臺榭,宮室修.」
B.廢弛,頹敗;嚴靈峰說:「『除』,猶廢也.言朝政不舉而廢弛也.」
6. 厭飲食
厭:飽足;「厭」,假借為「猒」(音厭).《說文》:「猒,飽也,足也.」「饜」是「猒」的俗字.
7. 盜夸:大盜
「夸」有二種解釋:
A.《韓非子.解老篇》作「盜竽」.韓非說:「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故竽先則鍾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今大姦作則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則小盜必和,故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貨資有餘者,是之謂盜竽矣。」
B. 嚴靈峰說:「『夸』,奢也;從大,從亏(音竽)聲.猶『大』也.『盜夸』,大盜也;猶『盜魁』也.」
8. 全文
9.
《老子今註今譯》
「本章痛言當時政風的敗壞,為政者挾持權威武力,搜括搾取,侵公肥私,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而下層民眾卻陷於飢餓的邊緣.這種景況,無怪老子氣憤地斥罵當時的執政者為:「強盜頭子.」」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老子古今》
「老子說『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大道的本意是平坦之途,比喻理想的社會原則和行事原則.『徑』即小徑、曲徑、險徑,即小路,比喻正途之外的方法和途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說明社會政治不清,經濟不振,但是人們的表現卻『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這就是社會的浮華之氣,當然不符合大道原則…浮華之氣往往是在經濟是在一些人暴富、多數人追慕的情況下才會氾濫風靡.多數人的不足恰恰是少數人炫耀其幸運、享受其虛榮的催化劑.如果大多數人都已經過上富足的生活,或者大家一貫生活安樂自得,誰還有必要向他人炫耀自己的財富和成就呢? 從更深的意義上看,追求浮華的虛榮往往還會促使人們不顧一切地追逐短期效益,急功近利,從而對社會生態和自然環境造成破壞並最終瓦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所以說浮華之風非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