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帛書本》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𨁑之多,是以飢。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不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夫唯无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竹簡本》無
二. 白話翻譯:
人民所以飢餓,就是由於統治者吞吃稅賦太多,因此陷於飢餓。人民所以難治,就是由於統治者強作妄為,因此難以管治。人民所以輕死,就是由於統治者奉養者厚,因此輕於犯死。只有清靜恬淡的人,才勝於奉養者厚的人。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民之饑
「饑」字,帛書本作「飢」。《說文》:「飢,餓也。」;《說文》:「穀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
畢沅說: 「古饑饉字作饑,飢餓字作飢,此應作飢。」
2. 以其上食稅之多
「稅」字,帛書本作「𨁑」(音悅),所有通行本都作「稅」。「𨁑」應為「稅」。但張舜徽認為「𨁑」意思是途徑,認為「𨁑」字雖在《說文》中沒有,但義同「𨓚」(音隨),義為途徑。認為此句意思為謀生的途徑不一,未能皆歸農耕。但《老子》一書並未強調重農思想,反而強調發展個人不同的天賦(德),且查網路,「𨁑」、「𨓚」都有解釋通「稅」,因此暫循所有通行本解為「稅」。
《老子古今》無為等於「君無為」?
「本章明確提出『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不治。』(帛書本),認為在上位的人所求、所作太多,所以天下不太平,這都隱含了一種君主應當無為的思想。這裡說『隱含』是因為《老子》本文從來沒有明確提出君主無為的命題,而聖人只是理想的社會統治者,並不等於現實的君主,所以,我們可以說《老子》中隱含著君主無為的思想,而不應該說《老子》明確提出握君主無為的理論,也不應該將《老子》的無為理論歸結為『君主無為』。一旦將《老子》的無為理論歸結為『君主無為』,則抹煞了《老子》思想中包含地更豐富的思想內容,掩蓋了從春秋末年到漢出數百年思想演變的過程。這樣做也就簡單地將《老子》思想等同於黃老之學,甚至將《老子》思想歸結為君主的權謀知術。
《老子》中隱含的君主無為的思想,經過戰國和漢代的發展,到了後代被總結為『君無為而臣有為』、『君無事而臣有事』的說法。…如《慎子.民難》說: 『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而君吳與焉,仰成而已。故事無不治,治之政道也。』這是較早『君無事而臣有事』的提法。《申子.大體》提出:『君設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詳。』這是從本、末、要、詳的角度講君臣之不同,接近君無為而臣有為的思想。《呂氏春秋.任術》也說:『因者君術也,為者臣道也…君道無知無為,而賢於有知有為,則得之矣。』這裡是矣『因』和『為』來對比君、臣之道,雖然提出君無為,卻沒有明確提出臣有為。
明確已有為和無為相對照提出君、臣之道之不同的,是莊子的後學。《莊子.在宥》說:『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無為,君主應行天道;臣道有為,臣子應行人道,再進一步就是君道無為而臣道有為了。
我們並不能將《老子》的無為理論歸結為君無為臣有為。這不僅是因為《老子》字面上沒有提出這個命題,而是這個命題將《老子》思想具體化也狹窄化了。這一命題使老子的無為在政治上多了幾分可操作性和現實性地閔格,這是對老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發展。但是如果將君無為而臣有為當作老子無為論的精義,將老子哲學等同於黃老之學,從君臣之道和權謀的角度來解老子思想,就歪曲和閹割了老子哲學中理想性、超越性和學術性的精神。這不符合《老子》文本的全面內容,也會讓我們丟棄《老子》思想中許多豐富而重要的思想精華,如『道法自然』與『輔萬物之自然』等。」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老子古今》現代人領導之鏡
「其實,現在很多領導人忙得焦頭爛額是因為他們不斷接到上面的指示,也需要以無所不知的姿態給下面發指示,所以大家都在上下及之間忙得馬不停蹄。…
事實上,越是高高在上的指示、計劃、規定、運動,越是難以切合真實世界的具體情況。…道家的『輔萬物之自然』的原則就是要百姓各事其業,各司其職,各安其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聖人不需要自呈其才、自顯其能。若一國的老百姓根本不知道縣長、州長是誰,也不管總統說了甚麼,但是他們生活得自在、自足,這是不是更好的人文生態環境呢?
總之,在上位的領導人不一定應該是最忙碌的人。他們輕鬆一些,恐怕正是社會運作良好以及他們善於領導的標誌。不需要領導人忙碌的社會群體可能正是自然和諧的生存單元,其人文生態環境當是值得嚮往和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