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帛書本》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骨恒(一個字)信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堅強,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
□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競。
故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竹簡本》無
二. 白話翻譯: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的時候就變成僵硬了。草木生長的時候形質是柔脆的,死了的時候就變成乾枯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種;柔弱的東西屬於生存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受滅亡,樹木強大就會遭受砍伐。凡是強大的,反而居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佔在上位。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其死也骨恒(一個字)信堅強
「骨恒」:讀音恒,「筋」字之假借;「信」:「仞」「信」古音相同,「肕」字之假借。《管子.內業篇》「筋信而骨強」,《管子.心術篇》作「筋肕而骨強」即為證。
2.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王弼、河上公、敦煌本、帛書本都有「萬物」,只有傅奕本沒有。劉笑敢教授說蔣錫昌、嚴靈峰、陳鼓應等均主張「萬物」為衍文當刪,但他認為「萬物」二字剛好配合「筋肕」二字不應該刪。如果沒有「筋肕」與「萬物」,所論就只限於人人和草木。而下文所述顯然是以宇宙普遍現象為根據論證人世的道理,所以舉例不應只限於草木。
3.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A.「木強則兵」的「兵」,帛書甲本作「恒」,乙本作「競」,整理者皆疑為「𣕲」(音恒)。《說文》「𣕲,竟也」,「木強則𣕲」就是木強則折的意思。
B. 《列子.黃帝》「老聃曰:『兵彊則滅。木彊則折。柔弱者生之徒,堅彊者化之徒。』」
4. 全文
《老子今註今譯》
「強悍的東西易失去生機,柔韌的東西則充滿生機。這是從事物的內在發展狀況來說明的。若從它們外在的表現上來說,堅強者之所以屬於死之徒,乃是因為它的顯露突出,所以當外力衝擊時,便首當其衝了;才能外露,容易召忌而遭致掊擊,這正如高大的樹木容易引來砍伐。人為的禍患如此,自然的災難亦莫不然;狂風吹颱,高大的樹木往往被摧折。小草由於它的柔軟,反而可以迎風招展。」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老子古今》
「老子推重柔弱,貶低剛強是一貫的哲學立場。代表柔弱的是嬰兒和雌性特點。老子對柔弱的強調和他對『雌』、『牝』的重視是一致的。老子的『雌』、『牝』是文化象徵符號,與女性的特徵有關,但並非實指女性。…從文化象徵的角度來看,侵略行為的確和男性特徵有更密切的聯繫。而雌柔原則則是對侵略性、擴張性這些男性的文化象徵的批判和制衡,是有利於改善男性社會,舊治男性霸權的。」
《究竟真實》
「一個人如果一生都能夠保持小孩一般的柔軟度,那才是快樂人生的出發點,即使到了八十歲還能像五、六歲的小孩那般柔軟--心態柔軟,這才是最重要的。隨時準備迎接新的可能性,不要給自己設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