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帛書本》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徹。
故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竹簡本》無
二. 白話翻譯:
重大的仇怨經過調解,一定還有餘留的怨恨;這樣怎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因此,聖人好像保存著借據的存根,而不向人索取償還。有德行的人向掌管借據那樣寬裕,無德行的人像掌管稅收那樣計較。自然的規律沒有任何偏愛,總是與善人同行。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和解大怨,必然仍有餘怨,所以老子認為以德來和解怨,仍非妥善的辦法,最好是根本不和人結怨。
2. 左契
契:券契,借據存根。帛書乙本及通行本作「左契」,但帛書甲本作「右契」。甲乙本孰是孰非,取決於古代以左為上還是以右為上。老子第三十一章的「吉事上左,凶事上右」及崔述認為古代楚國上左,其他各國上右,是支持「左契」的論據。高亨則引《禮記.曲禮》「獻粟者執右契。」鄭註「契,券要也,右為尊。」、《商子.定分篇》:「以左券予吏之問法令者。主法令之吏,謹臧其右券木柙。以室臧之。」《戰國策.韓策》:「操右契而為公責德於秦魏之王。」以為支持「右契」的論據。
3. 責:索取償還。《說文》:「責,求也。」
4. 司徹: 掌管稅收。「徹」是周代的稅法。
5. 天道無親: 天道沒有偏愛,和「天地不仁」的意思相同。
6. 全文
《老子古今》天道:自然與報應
「既然承認道德的可能的積極作用,那麼在理論上就要承認遵守道德的人,即『善人』的行為應該得到承認和保障,這就是提出『常與善人』在理論上的必要性。天道雖然無親無私,但並非對人世毫無作用;天道雖然不會有意識地賞善罰惡,但在事實上、在總體上或最終意義上是對『善人』相與相助的,而不支持或保護不善之人。宇宙、社會、人生最終的發展會體現自然而然的原則。因此,『善人』的行為,為而不爭的道家式實踐活動,會在自然而然的發展過程中得到支持和保障。當然,這種保障仍然只是一種大趨勢,仍然與個人的智慧與實有關,而不是純粹外在的直接的、強制的必然性。
老子理論所說的對『善人』的相與與相助是間接的,但最終卻是確定不疑的,因為這是由作為萬物總根據的道來保證的。但是,《老子》中似乎沒有對所謂惡人的懲罰,甚至是直接的批評也沒有,他講的是『善者善之,不善者意善之』(第四十九章),『天之道,利而不害』(第八十一章)。老子似乎並沒有明確的惡人的觀念,因此是相當寬容的。但推究起來,《老子》的思想似乎是相信違背道之原則的人自會承受由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如『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第七十二章)。老子似乎認為,和『自化』、『自正』、『自均』、『自富』一樣,對於個人的長期不當的行為所招致的後果,也只能由個人自己承受,無法歸咎於他人的過錯或天意的懲罰。
事實上,老子哲學並沒有直接討論善惡報應的問題。《老子》更多的是教人如何避免事情走向不利的反面,避免對自己不利的後果,比如『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第六十三章),主張不要輕諾、不要貪輕易之得,懂得重視事情的困難之處,才可以最終避免難關出現。又如『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六章),教導人們知道節制欲望,滿足自己之所有,從而避免『罪』、『禍』『咎』。又如『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也是教人適可而止,避免因成功和勝利而走向自己的反面。
總起來看,《老子》哲學相信遵守人文自然之道的人可以減少或避免挫折與災難,而破壞人文自然之道的人最終會承受自己行為的後果。這是道的客觀的最終的決定作用,卻不是直接的對個人行為的懲罰禍報應。善惡報應是很多哲學和宗教理論要討論的一個問題。中國傳統的觀念認為天意會賞善罰惡,福善禍淫。但是,人們常見惡人得意猖狂,好人運交華蓋,故而簡單地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無法解釋現實終福與善不一致的情況,因此道教有子孫受報的說法,佛教也有三世報應的理論,基督教則是將最終的報應推到了天堂和地獄。相比之下,老子哲學比較簡單,相信天道恆與善人。恆(常)字說明天道有其普遍性和總趨勢,但一個『恆』字不能排除例外。道的作用不是沒有例外的、直接的操縱和控制,但也不意味著對人世行為沒有規範和匡正的作用。這就是道的弱性的決定作用的表現。天道不能保證伯夷、叔齊這樣的善人不受冤屈,不能阻止他們選擇死以明志,但可以保證紂王這樣的暴君遲早滅亡,無法善終。從道家的觀點看,違背天道之自然的人可以猖狂一時,不可一世,卻無法避免『物壯則老』的規律;遵循人文自然原則的人雖然不會顯赫一時,卻可以長泰久安,善始善終。」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善良--善人的最高獎賞
「一九六三年, 一位名叫瑪莉。班尼的美國小女孩曾寫信給《芝加哥先驅論壇報》, 因為他實在搞不明白, 為什麼她幫媽媽把烤好的甜餅送到餐桌上, 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誇獎, 而那個什麼都不做, 只知搗蛋的戴維(她的弟弟)得到的卻是一個甜餅。 她想問一問無所不知的西勒。庫斯特先生, 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嗎? 為什麼她在家和學校常看到一些像她這樣的好孩子被上帝遺忘了呢?
西勒。庫斯特是《芝加哥先驅論壇報》兒童版欄『你說我說』的主持人, 十多年來, 孩子們有關『上帝為什麼不獎賞好人, 為什麼不懲罰壞人』之類的來信, 他收到不下千封。 每當拆閱這樣的信件, 他心裡就非常沉重, 因為他不知道該怎樣回答這些問題。
正當他對瑪莉小女生的來信不知道如何是好時, 一位朋友邀請他參加婚禮。 也許他一聲都該感謝這次的婚禮, 因為就是在這次婚禮上, 他找到了答案, 並且這個答案讓他一夜之間名揚天下。 西勒。庫斯特是這樣回憶那場婚禮的: 牧師主持完訂婚儀式, 新娘和新郎互贈戒指, 也許是他們正沉浸在幸福之中, 也許是兩人過於激動。總之, 在他們互贈戒指時, 兩人都陰錯陽差地把戒指戴在對方的左手上。
牧師看到這依情節, 幽了一默: 『右手已經夠完美的了, 我想妳們最好還是用它來裝扮左手吧。』西勒。庫斯特說, 正是牧師的這一幽默, 讓他茅塞頓開。 右手成為右手, 本身就非常完美了, 是沒有必要把飾物再戴在右手上了。 同樣, 那些有德的人, 之所以常常被忽略, 不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非常完美了? 後來, 西勒。庫斯特得出結論, 上帝讓右手成為其右手, 就是對右手的最高獎賞, 同理, 上帝讓善人成為善人, 也就是對善人的最高獎賞。
西勒。庫斯特發現這一真理後, 興奮不已, 他以《上帝讓你成為一個好孩子, 就是對你的最高獎賞》為題, 立即給瑪莉。班尼回了一封信, 這封信在《芝加哥先驅論壇報》刊登之後, 在不久的時間之內, 被美國及歐洲一千多家報刊轉載, 並且每年的兒童節, 他們都要重新刊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