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帛書本》
天下莫柔弱於水,□□堅強者莫之□勝,以其無以易之。
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行也。
是故聖人之言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之主;
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竹簡本》無

二.    白話翻譯: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沖激堅強的東西沒有能勝過它,因為沒有什麼能改變它。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天下沒有人不知道,卻沒有人做得到。因此,聖人說:承擔一國的屈辱,才可稱為國家的君主;承擔一國的災禍,才可稱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言論,聽其來像是反面的。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以其無以易之

A.王弼本作「其」,帛書本作「以其」,因為之意。
B.「易」字,各家翻譯為「替代」,但個人認為翻譯為「改變」能讓前後語意更一致。柔能勝剛不是因為水不可替代,而是因為水不斷沖激沒有改變。(見第4項《老子今註今譯》全文的解讀)

2.    受國之垢、受國不祥

蔣錫昌說:「凡《老子》書中所言:『曲』、『枉』、『漥』、『敝』、『少』、『雌』、『柔』、『弱』、『賤』、『損』、『嗇』、『慈』、『儉』、『後』、『下』、『孤』、『寡』、『不穀』之類,皆此所謂『垢』與『不祥』也。」

3.    正言若反

釋德清說:「乃合道之正言,但世俗以為反耳。」

4.    全文

《老子今註今譯》

「老子以水為例,說明柔克剛的道理。我們看看,屋簷下點點滴滴的雨水,由於它的持續性,經過長年累月可以把一塊巨石穿破;洪水泛濫時,淹沒田舍,沖毀橋樑,任何堅固的東西都抵擋不了。所以老子說柔弱是勝過剛強的。由此可知,老子的『柔弱』並不是通常所說的軟弱無力的意思,而其中卻含有無比堅韌不拔的性格。

本章藉水來說明柔弱的作用。水性區下居卑,老子又闡揚卑下屈辱的觀念,卑下屈辱乃是『不爭』思想引申出來的。而『不爭』思想即是針對佔有意欲而提出的。」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究竟真實》

「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天下沒有人不知道,卻沒有人做得到。像滴水穿石,沒有長期的投入就做不到。讀書也一樣,有恆心就成功一半。我為了學習德語,曾在德國住過四個月,那期間,我每天背二十個單字,一個月背六百個單字,兩個月就背了一千二百個字,街上所有的招牌與商品介紹都看得懂了。同時和我一起到德國學習德語的人,各國都有,外國人讀書比較輕鬆,也沒什麼動力。兩個月之後有一次考試,沒有人考贏我。…

為什麼知而不行呢?因為『所知』不夠透澈,以致既無信心又無耐心,信心和耐心來字所知的道理很透澈。比如我學習《老子》之後,就很有信心,深知自己這種作法長久下來一定會產生正面的結果,所以我也要有耐心,就像滴水慢慢穿石一樣。前述的日積月累與匯成巨流,都需要長期的工夫。」

「人們對於一個國家的批評,責任最後都在君主身上。承擔所有人民的屈辱,才稱得上是國家的君主,承擔一國的災禍,則可以成為天下的君主,堯、舜、禹、湯無不如此。古時候經常發生嚴重的災害,禹的時候是水災,湯的時候是旱災。湯為了解救旱災去樹林中禱告,他說『萬方有罪,在予一人』,這真是了不起。從人民的角度來看,如果君王願意替百姓負責,這個國君還有什麼不能信服的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