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白話翻譯:

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鯤。鯤的體形龐大,不知有幾千里。牠變化為鳥,名字叫鵬。鵬的背部寬闊,不知有幾千里。牠奮起高飛時,雙翅張開有如天邊的雲朵。這隻巨鳥,在海風大作時,就會遷徒到南海去。南海,是一個天然大池。

《齊諧》,是一本記載怪異事件的書。這本書上說:「當大鵬要往南海遷徒時,水面激起三千里波濤,牠拍翅盤旋而上,飛到九萬里的高空。牠是乘著六月刮起的大風而離開的。」野馬似的空中游氣,四處飛揚的塵埃,都是活動的生物被大風吹拂所造成的。天色蒼蒼,那是天空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遙遠看不到盡頭的結果?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是像這樣的情況吧!

再說,積存的水不夠深,它就無力承載大船。倒一杯水在低窪之處,只有小草可以當船;放上杯子就著地不動了,這是水淺而船大的緣故。積存的風不夠大,它就無力承載巨翅。所以,大鵬飛到九萬里的高空,才算抵達風的上方,然後才可以乘著風力,背靠著青天完全沒有任何阻礙,然後才可以開始飛向南方。

解讀:

在莊子的舞台上首先出場的是鯤,一種無法想像之大的魚,然後轉化為另一種無法想像之大的鳥,鵬。奮力一飛就好像鋪天蓋地的雲,順著海上的風,從北邊極遙遠之地飛到南邊極遙遠之地。

莊子第一步做的是拉大我們的生命視野,因為「道」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無所不包,視野不夠大,是無法「論道」,遑論「悟道」。

接下來是莊子鯤化為鵬「物化」的概念,對莊子來說,萬物都為一氣所化,因此可以互相轉化。〈知北游〉: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

而鯤到鵬的轉化大大地增加了自由度,鯤雖然大,但活動領域不免侷限於北冥。化為鵬後,整個天地之間都任其遨遊。

那鵬為何要從北冥遷徙到南冥呢? 有一種說法用五行來解釋。〈尚書・洪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後來五行配合了方位跟顏色:東青木、西白金、南紅火、北黑水、中黃土。北冥意味未悟道前以水為代表的黑暗狀態,南冥則意味著悟道之後以火為代表的光明狀態。而鯤是尚由於黑暗的北黑水之魚,鵬則是奔向光明的南紅火之鳥。而中間的遷徙過程則是形容修道悟道的過程。

接著《齊諧》這本書再次提到鵬南徙的事,關於這件事〈逍遙遊〉一文總共出現三次,分別由文章主述、引用《齊諧》這本不知道是否真有的書以及後面商湯問棘的一段話。首先我們來看看《莊子》一書的語言形式。

〈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說到在《莊子》一書中,寓言占十分之九,重言占十分之七,「寓言」所指的是一種假托寓意之言;「重言」是一種藉重德高望重長者之言;「卮言」日出不窮,合於自然的分際,散漫流衍,悠遊終生。「三言」的語言形式是莊子的語言表現手法。第一段的鯤鵬之說是寓言,而引用商湯之說則是重言。但有趣的是,雖然《莊子》一書常引用德高望重長者之言,但實際這些人可能並未說過這些話,這也造成了《莊子》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虛幻風格。虛的是言語,實的是道理。這應該是莊子有意打破我們錯認日常語言與概念為真理的認知框架,及對我們「得魚忘筌,得意忘言」的一種提醒。因此,類似的話提了三遍,重點在文字上雖然是虛的,但文字內的涵義卻是實的,值得強調的。

再者,雖然這三段話表面類似,卻仍有不同之處,不只是簡單的重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看這件事。第一段的「北冥有魚」破題先陳述一件事。「海運」不是鵬「徙於南冥」的原因,而是垂天之翼依憑而起的條件。 也就是說, 鵬的奮飛「圖南」是其主動的、自覺的選擇。鯤鵬之化,是覺醒的象徵。

第二段的《齊諧》除了對數字的描述更具體,更強調了鵬南徙的磅礡氣勢及從鵬高飛的視野看下來的景色。在九萬里以上的高空看下來,地面上的山川百物渺小的就像太陽下光束下空中飄動的灰塵飛揚一般,雖像萬馬奔騰而實為塵埃因風起落, 因此所有在地上活動中人、事、物, 都只是在一氣通流中彼此以氣息相吹吸著而已的。

人不可能有鵬的視角,無從確知鵬的所見。所以,只能通過以下視上的眼界來猜測:天空的蒼茫無辨以及無窮盡的遙遠,應該就是九萬里之上的鵬所見到的吧。這只能是聞道者對悟道者境界的猜測與想像。

接著便描述要有這樣的行動及視野也需要客觀條件的配合,必須水深風大的情況下,鵬才有辦法「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

第三段「湯之問棘」多了「斥鴳笑之」,則是強調鵬與斥鴳志向的「小大之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