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活在「當下」

 

社會意識, 具體來說, 就是要把對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 擁有社會意識. 其中需要的是「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貢獻他人」這三項

 

所謂的肯定自我, 是明明做不到, 卻要暗示自己「我可以」「我很強」. 這種想法也會連接到優越情結上, 算是欺騙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

 

「接納自我」是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 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 而且盡最大努力朝目標前進, 不欺騙自己.

 

對拿到六十分的自己說: 「這次只不過是運氣太差了, 我其實有一百分的實力.」這就是肯定自我. 相對的, 坦然接受只拿六十分的自己, 並思考: 「要怎麼做才能離一百分越來越近?」則是接納自我.

 

課題的分離也一樣, 就是要分辨「可以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 關於我們「經歷了什麼」, 是無法改變的, 但是「如何運用它」卻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去決定. 既然如此, 就不要聚焦在無法改變的事, 只關注在可以改變的事, 我所說的「接納自我」就是這麼一回事.

 

尼布爾的<寧靜禱文>

 

「主啊, 求祢賜給我平靜的心, 去接納無法改變的事物; 賜給我勇氣, 去改變可以改變的東西; 並請賜給我智慧, 去分辨這兩者的差異.

 

所謂的「信用」是有附帶條件的, 也就是英文的「credit. 例如借錢時, 須提出一些東西做擔保. .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 人際關係的基礎並不是建立在「信用」, 而是「信任」之上. 「信任」是相信別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 即使沒有充分客觀事實足以證明, 也選擇相信; 無條件地相信, 這就是信任. 雖然不附加任何條件相信別人, 有可能遭到背叛, 依然保持相信的態度, 就稱為信任. 決定要不要背叛的並不是你, 那是他人的課題. 你只需要考慮自己要怎麼做就行了.

 

阿德勒心理學並不是基於道德上的價值觀, 才提倡「無條件信任別人」. 所謂的「無條件信任」, 不過是為了改善人際關係, 建立橫向關係的「手段」而已. 如果你不想和對方保有良好關係的話, 拿剪刀一刀剪斷也無妨. 因為要不要剪斷這層關係, 是你的課題.

 

因此所謂的「無條件信任」不是對任何人都「無條件信任」, 而是指對你在完成人生任務中需要建立關係的人才給予「無條件信任」, 因為這是建立橫向關係的「手段」. 因此在完成人生任務的過程中, 你必須慎選工作, 慎選合作對象, 慎選朋友, 慎選結婚對象.

 

只要你害怕信任, 終將無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

 

接納自我, 坦然接受原來的自己, 只要可以分辨「自己做得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 就能了解到背叛這件事是他人的課題, 要信任他人應該也會變得不那麼困難了吧.

 

 

工作的本質在於對他人的貢獻

 

當你可以接納自我並信任別人, 就可以把他人當成夥伴, 就表示你在所屬的共同體中有個可以安身的地方, 也就是你能獲得一種可以安身的歸屬感.

 

社會意識除了接納自我, 信任別人還需要第三項要件, 就是「貢獻他人」. 這三個概念是缺一不可的環狀構造.

 

對夥伴採取一些行為或產生某影響, 期待有所貢獻, 這就是「貢獻他人」.

 

所謂的「貢獻他人」並不是捨棄「我」去為某人鞠躬盡瘁, 說穿了, 是為了實際感受「我」的價值才做的. 阿德勒認為, 那些為別人犧牲自己人生的人, 是「過度適應社會」, 需要提出一些警告.

 

所謂的勞動, 並不是賺錢的手段. 我們藉由勞動貢獻他人, 參與共同體, 實際感受「我對某人有用處」, 進而接受自己存在的價值.

 

行動面的目標:

  1. 自立è跟接納自我有關
  2. 能與社會和諧生活è跟信任他人, 貢獻他人有關

 

心理面的目標:

  1. 我是有能力的è跟接納自我有關
  2.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è跟信任他人, 貢獻他人有關

 

所以人生的目標就是社會意識.

 

連阿德勒都自己都表示: 「要理解人類並不容易, 個體心理學恐怕是所有心理學之中最難以學以致用的吧.」甚至有人認為, 要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學, 並達到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目標, 至少需要「現在歲數的一半時間」才夠. 你還年輕, 越早開始, 就可以越快有所改變

 

工作狂是只專注在人生某個特定的面向.

 

他們可能會用 「工作太忙所以無法兼顧家庭」為自己辯解. 這也是人生的謊言. 不過是以工作為藉口, 想要迴避其他責任而已. 阿德勒認為, 生活原本就該對家事, 養育兒女, 還有交友和興趣都要付出關心, 而不是專注在某一部份.

 

所謂的「工作」, 並不專指在公司上班這件事. 家裡的工作, 養兒育女, 還有對地區社會的貢獻, 興趣等等, 這所有一切都算是「工作」.

 

要以「行為的層級」還是「存在的層級」接納自我, 這正是與「變得幸福的勇氣」息息相關的問題.

 

 

由這一瞬間開始變得幸福

 

對人類而言, 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歡自己. 針對這一點, 阿德勒有一個很簡單的回答, 就是只要認為「我對共同體有幫助」「我對某人有用處」, 可以讓自己實際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就對了.

 

這裡所說的貢獻, 即使不是親眼可見的貢獻也沒關係. 你的貢獻有沒有用處, 並不是由你判斷的, 這是別人的課題, 並非你可以介入的. 從原理上來說, 你根本不知道是不適真的做出貢獻. 所以當我們要貢獻他人的時候, 就算不是親眼可見的, 只要擁有一種「我對某人有用處」的主觀感覺, 也就是「貢獻感」就可以了.

 

所有的人都可以變得幸福. 但是我們也必須知道, 並非「所有人都是幸福的」. 因為不管事行為的層級, 或是存在的層級, 都需要那種「我對某人有用處」的感覺, 也就是貢獻感.

 

而獲得貢獻感最常見的手段, 就是向他人尋求認同. 但是如果獲得貢獻感的手段是「獲得他人認同的話」, 你的人生就必須依照別人的期望走下去. 透過認同需求所獲得的貢獻感, 是不自由的. 我們真正要追求的, 是自由而幸福的人生.

 

當你實際感受到「自己對人有用處」時, 就不必刻意尋求他人的認可. 會執著於認同需求的人, 表示還沒有社會意識, 也還沒做到接納自己, 信任別人以及貢獻他人這三點.

 

大多數的孩子, 在一開始都會想要表現得「特別好」. 具體來說, 像是聽父母的話, 在團體中表現良好, 不論讀書, 運動或才藝都很賣力學習. 想藉著這樣的行為得到父母認同. 可是一旦達不到「特別好」的狀況, 例如讀書或運動遇到挫折, 就會轉變成「特別差」.

 

不論是特別好還是特別差, 他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為了得到他人的關注, 脫離「普通」的狀態, 成為「特別的存在」. 這些轉變為「特別差」的孩子, 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問題兒童」, 即使逃避了原本良好健全的努力方式, 依然還是想尋求別人的關注. 阿德勒心理學稱之為「簡便的追求卓越」.

 

阿德勒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 就是「甘於平凡的勇氣」. 平凡並不是沒有能力, 而是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誇耀自己的優越性.

 

人生如果就像一場登山攻頂的活動, 那麼人生將有一大半的時間都是在「半路上」. 也就是當你征服那座山之後, 「真正的人生」才開始, 在那之前的上坡路只不過是「虛假的我」所度過的「虛假的人生」.

 

假如你沒有登上顛峰, 那麼你這一生該怎麼解釋?

 

把人生想樣成登山的人, 是把自己的人生當成一條線. 人生其實不是一條線, 而是一連串的點. 意味著我們的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一連串稱為「現在」的剎那. 我們只能生活在「當下」.

 

如果人生是一條線的話, 是有可能規劃沒錯, 但是我們的人生就只是一連串的點, 在談論需不需要規劃人生之前, 就已經擺明了是不可能的.

 

所謂的人生, 就像一圈又一圈跳著舞, 跳著的每一個瞬間, 成為一連串剎那. 只要跳舞的「當下」是充實的, 就已經足夠了. 以跳舞來說, 舞動身體本身就是一個目的, 沒有人會想藉著跳舞到達某一個地方. 當然, 你跳得如何, 會左右你可以到達的地點, 而且因為你是持續跳動, 所以也不會留在原地. 不過, 是沒有目的地存在的. 你所說的那種「在半路上無法到達目的地」的人生, 算是「變動式的人生」; 相對的, 我所說的舞動的人生, 則可以稱為「實現式的人生」. 所謂實現式, 表示「目前正在動作的」, 也是「動作完成後的結果」, 也就是「既是過程, 也可以當成結果」.

 

我們應該更認真, 而且只活在「當下」. 如果你覺得好像可以看得到過去, 也可以預估未來的話, 那就證明你並沒有認真地活在「當下」. 過去發生了什麼事, 和「當下」一點關係也沒有; 而未來會如何, 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

 

今天這一整天 ,是為了這個而存在, 絕不是為了遙遠未來的那一場考試. 不要用直線去衡量自己已經到了哪裡, 而是要看看每一個剎那是如何度過的. 無論什麼時候, 人生都是很單純的, 一點也不沉重, 只要認真地活在每一剎那, 沒有必要太過嚴肅. 當你站在「實現式」的觀點來看, 人生一直都是處於終結的狀態.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 就是沒有活在「當下」.

 

為無意義的人生增添「意義」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人為了什麼而活? 當阿德勒被問到這個問題時, 阿德勒表示:「普遍來說, 人生沒有意義. 面對一些陷入戰亂, 失去性命的孩子, 我們無法談論「人生的意義」. 就一般而言, 「人生」並不存在任何可以討論的意義. 然而在面對這些沒有道理可循的悲劇時, 如果完全無動於衷, 就等於肯定了這樣的悲劇. 因此, 無論什麼狀況, 我們都要有所行動, 必須正面對抗康德所說的「傾向性」. 當我們遭遇困難的時候, 更應該向前看, 想想: 「今後可以做些什麼?

 

阿德勒在說完:「普遍來說, 人生沒有意義.」之後, 又接著表示:「人生的意義, 由你自己給予.」能夠給你人生某種意義的, 除了你之外, 沒有別人.

 

阿德勒心理學提出「導引之星」的說法, 做為自由人生的指引. 只要不失去指標, 朝著它的方向前進, 就有幸福. 這顆星就是「貢獻他人」. 不論你怎麼度過每一個剎那, 就算有人討厭你, 只要「貢獻他人」這顆導引之星還在, 就不會徬徨, 做什麼都可以. 誰要是討厭你, 就讓他討厭好了, 只要活得自由就行了.

 

然後認真地在這一剎那跳著自己的舞, 認真地生活. 不必與誰競爭, 也不需要目的地. 只要你一直跳著, 就會達到某個地方. 你的人生意義, 只有當你徹底認真地舞動在「此時, 此刻」, 才會顯現出來.

 

我和阿德勒的思想共同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 我注意到一件事. 那就是「人的力量是很大的」, 應該說「我的力量無窮大」. 只要「我」改變了, 「世界」就會改變. 所謂的世界, 不是其他什麼人可以幫我改變的, 而是只有「我」才能改變它.

 

阿德勒說:「必須有人開始去做, 就算其他人不配合也沒關係. 這就是我的建議. 應該由你開始, 完全不必考慮其他人是否提供協助.

 

~~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