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學/正向心理學第三章 信念 
信念形成真實 (Beliefs shape reality)
 
信念即自我應驗的預言”(Beliefs as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我想從我聽到的第一個心理學故事開始, 這個故事讓我知道心理學對幸福和成功多麼重要.

故事講的是Roger Bannister, 他是個跑者, 直到1954, 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 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醫生證明四分鐘內跑一英里是人類能力的極限, 生理學家進行實驗, 在科學上展示證明人類能力的極限是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 不可能少於四分鐘, 當時世上頂尖的跑者也證明醫生們是對的.

 


然後, Roger Bannister出現, 他說四分鐘跑完是可能的, 我要做給你們看說這話時, 他是牛津大學的醫學博士, 也是一名出色的跑手, 他最好的記錄是412, 自然沒人把他當真. RogerBannister 堅持苦練, 而且有進步, 跑到42秒停止, 但他還是說有可能, 在這件事上人類沒有極限, 我們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 他堅持練習卻一直失敗, 直到195456, 在重回母校時,他用了359秒跑完一英里. 轟動一時, 登上世界報紙的頭條, 六周後澳洲選手John Landy 跑了357.9, 第二年1955, 37名跑手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 1956年超過300多名突破四分鐘界限.
 
這是怎麼回事? 運動員沒有更多訓練, 也沒有新的技術, 新的鞋子, 是信念(mind), 無法突破是因為潛意識限制了他們, 阻止他們突破界限, 那不是醫生, 生理學家, 科學家聲稱的身體界限, 而是心理界限. Roger Bannister突破了那個意志和心理上的要塞. 信念(belief)即自我應驗的預言.它們經常決定我們的好跟壞, 經常決定我們人際關係的好跟壞, 它們是人生成功和幸福的頭號預言.
 
信念如何形成真實
 
信念如何形成現實? 信念力量(power of mind)背後的機制和科學是什麼? 信念為什麼及如何起作用? 可惜人們對樂觀主義有很多誤解, 因為自助運動在很多方面是在告訴我們信念力量是怎麼回事. 提到<<思考致富>>那本書, 我們會討論各種秘密, 它們如何通過思想創造現實, 其中有些事實但只有部份. 我們會說明那個信仰背後的科學和危險. 最重要的是如何應用, 如果真有這麼緊密的關係, 如何加強我們的信念. 我們會談到Bandura對自我效能的研究, 談到 Nathaniel Branden對自尊(self-esteem)的研究, 如何才能將夢想變成現實. 可以是夢想, 我們將談到馬丁路德金的夢想法”, 我們會談到Herbert BensonBendura, 再引用佛說的話

境隨心轉, 全由意念升起, 我們的念頭造就了世界”.  我會專注在這句話的理論基礎.
“We are what we think.  All that we are arises with our thoughts.  With our thoughts, we make our world.”
 
我會從Pygmalion開始講起, Pygmalion是個雕刻家, 成年後他開始尋找理想中的女人, 他想結婚, 他找遍整個希臘及希臘以外國家, 但沒有找到. 於是他返回雅典, 他對自己說我不再尋找理想中的女人, 我要雕刻一座雕像”. 當他雕好後, 當他看著她時, 他被激動之情和悲傷淹沒. 因為他找不到她, 於是開始哭泣. 宙斯, 雅典娜, 尤其是阿羅芙迪娜深感同情, 於是把雕像變活.

然後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借用這個詞, 創作了一部情節類似的戲劇, 後來被改編成音樂劇<<窈窕淑女>>. 說的是Higgins 一個博士, 語言學家, 如何把一個賣花女塑造成貴族, 當然故事講完時是她塑造了他, 改變了他. 在當時很重要的戲, 因為他挑戰了階級, 階級不能也不應該被打破.
 
Pygmalion(賣花女)和人是可以被改變的, 被改造的(transformed).  1960年代, Robert Rosenthal 曾在本系擔任多年主任, Pygmalion的思想應用於課堂. 他是這麼做的, Rosenthal 隨便走進幾間學校, 去到學生中間讓他們做一個測驗, 然後去找他們老師並告訴他們, “你們的學生剛接受了一種新測試, 叫快速進發者(fast spurters)測試, 測試能讓我們找出,將在新學年在學業上, 取得巨大進步的學生. 換言之, 是找出最有潛力的學生, 這只是僅供參考不能讓學生知道. 我們不希望學校有歧視行為, 這是一項新發明的測試”.

老師不知道的是. 這只是一般的智商測驗, 老師也不知道這些所謂的快速進發者或者潛力巨大的學生, 都是從一個帽子裡抽出來的, 他們都是普通學生, 和別的學生沒有區別. 但老師以為他
們有巨大潛力
. Robert Rosenthal 離開學校, 學期結束時再回來, 他查看他們的英語成績, 快速進發學生有明顯進步, 比任何學生的進步都快. 他查看他們的數學成績, 這些學生也有明顯的
進步
, 比任何學生的進步都大, 接下來才是有決定性的結果, Robert Rosenthal 又對所有學生進行了一次智商測試, 他發現隨機被標示為快速進發者智商在一年間有很大增加, 而且在長期
研究中保持增加
.
 
這讓人不解, 智商本來被認為出生到死不會改變的, 卻因為老師對學生信念而改變, 信念即自我應驗預言 這項研究說明什麼? 幻象是老師看不見他們眼前的東西, 即每個學生都有潛力.
Robert Rosenthal 一開始是騙了他們, “他們注意到以前一直在眼前的東西. 在那之前, 他們沒看到車上的孩子.  之後, 他們突然在一些孩子身上, 看到一直都有的潛力,
他們欣賞那種潛力, 潛力獲得升值.
他們灌溉, 撒播陽光, 種子開始發芽生長, 這正是Marva Collins每天在學校做的事, 她看到存在的潛力, 她不是發明家, 她沒有脫離現實, 是人們看不到
他人身上的潛力
, 也看不到自己身上的潛力, 他們沒有看到整個現實, 只看到一部份, 完全無視車上的孩子.我們知道要忽略一部份現實有多容易, 就算他們就在我們眼前.   經常需要被問及,
問及我們之前忽略什麼, 不論是對受危人口的研究,或者只是對我們的人際關係和自己提出負面的問題, 或者沒有看到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的潛力, 只要我們看到它, 欣賞它, 灌溉它, 撒播陽光
, 它就會感恩,成長.
 
Rosenthal做的只是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到一直在那裡的東西上. 在工作場所也是一樣, 千百次的重覆, Pygmalion 效應曾經在一個工作場所上演, 主管或經理被告知, 這些是極有潛力的員工,
那些員工也是隨機挑出來的, 但真的變成最有潛力的員工.

角色調換後結果一樣, Jamison1997年做了一項很有趣的研究, 她想知道角色調換後是否同樣的結果, 她去到同一老師教的二個班, 開始上課之前, 只告訴一個班, 這位老師受到從前學生
極大的好評
, 他們做為心理學家, 給這名老師極高的評價. 然後他們離開二個班, 學年結束後情況如何? 首先, 干預組給這個老師的評價, 高於對照組, 而且學生對課業付出更多時間, 成績比對照組好, 因為他們相信這位老師的水準比實際高, 換言之, 學生看到老師的潛力, 老師表現沒有更好, 學生變得更好, 當他們相信自己老師時, 真的管用, 信念即自我應驗的預言.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說過, 我們創造我們的現實,

人是怎樣對待他, 他便是那樣的人, 一個人能夠或應該怎樣, 便怎樣待他, 他便會成為能夠怎樣或應該怎樣的人
"Treat a man as he is and he will remain as he is. Treat a man as he can or should be.
And he shall become as he can or he should”

情境的力量 (Power of Situation)
 
現在我想談一個相關的話題, 它對心理學家很重要, 對生活活用也很重要, 那就是我們創造的情境或為我們創造情境的重要性. 讀過或沒讀過初級心理學的人可能都聽過阿施從眾心理實驗.個體對群體存在從眾現象, 很多同學可能聽說過Milgram權力服從”, 在街上隨便找一個人,在實驗者的指示去電擊另一個人, 甚至電擊到另一個人尖叫懇求停止. 因為實驗者說實驗必須進行下去, 而且實驗者經常穿著一件白大衣(cloak). 因為實驗者說實驗必須繼續, 多數美國人都會繼續電擊那個人, 甚至電擊到那個人哭泣, 懇求放他出去, 僅僅是一句實驗必須進行下去”.

情境的力量, 對權力的服從,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證明為什麼大屠殺只發生在德國, 那裡的人更容易服從權力, 他們發現全世界的人都傾向服從權力. Philip Zimbardo的監獄實驗, 他們
從街上隨便找來一些人
, 分別扮演典獄長, 獄警和犯人, 這項實驗進行二周, 證明進入角色的效果. 一周後他們發現, 實驗必須終止, 因為隨意找來隨機分配的典獄長們變得非常殘暴, 他們侮
辱犯人
, 進入犯人角色的人受到侮辱, 就像犯人經常感受到的侮辱. 這解釋了Abu Ghraib監獄醜聞, 伊拉克戰俘的遭遇, 因為情境的力量如此強大.
 
為什麼只強調負面的東西? 為什麼不創造正面的環境, 讓我們獲得更快樂更道德的生活? 我要再分享這個領域的二個研究, 這二個研究都由Ellen Langer完成, 實驗在1979年進行, 她找來75歲以上男人, 把他們送去一座別墅, 那是一間以1959年為主題的別墅, 音樂來自1959,他們讀的報紙雜誌都是1959年前後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1959年的, 要扮演1959年時的角色,彷彿年輕了20歲.

在實驗前後進行各種測量, 他們發現, 在別墅待了一周後, 心理及生理年齡都減少了, 比如他們在各項測試中變得更靈活了, 他們變得更強壯, 他們的記憶力有明顯改善, 他們的智力水準在僅僅一周就有了明顯的改善, 他測量指骨間的距離變長了, 他們變得更快樂, 變得更加自立, 他們的視力和聽覺有了明顯的改善, 短短的一周內, 因為他們進入了強大的正面情境, 與外面世界遭遇的典型情況和偏見不同, 僅僅通過扮演某個角色.

她的另一個研究( 1989), 她的書有描述, <<>> (Mindfulness) 這本書我強力推薦, 她測量人們的視力, 給他們一幅普通的視力表, 記錄結果, 然後她讓同一群人穿上飛行服, 同時讓他們坐
進飛行模擬器
 , 然後給他們看完全相同的視力檢查表, 40%的參與者視力有明顯的改善, 僅僅是在改變情境的狀況下.

 

~~第三章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