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原文:
《王弼本》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帛書本》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
人多智,而奇物滋□;□令滋章,而盜賊□□。
是以□人之言曰,我无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竹簡本》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
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二.白話翻譯:
以清靜之道治國,以詭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攪擾人民來治理天下.我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從下面這些事端可以看出:天下的禁忌越多,人民越陷於貧困;人們的利器越多,國家越陷於昏亂;人們的技巧越多,邪惡的事情就會連連發生;法令越森嚴,盜賊反而不斷地增加.所以聖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自然上軌道;我不攪擾,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沒有貪欲,人民就自然樸實.
三.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正:指清靜之道.釋德清說:「天下國家者,當以清靜無欲為正.」
奇:奇巧,詭秘
取天下:治理天下.朱謙之說:「取天下者,謂得民心也….《荀子.王制篇》楊倞(音ㄐ一ㄥˋ)註:『取民謂得民心.』」
2.奇物: 邪事
3.全文
《老子今註今譯》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從這裏,不僅可以看到老子對於一切刑政的非議,也可體會出老子所生存的時代,戰亂及權力橫暴的地步.可見老子提倡『無為』並非無的放矢.威廉詹姆士說:『自以為有資格對別人的理想武斷,正是大多數人間不平等與殘暴的根由.』為政者常自以為是社會中的特殊角色,而依一己的心意擅自釐定出種種標準,肆意作為,強意推行.老子的不干涉主義與放任思想是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當時『無為』思想的提出,一方面要消解統治集團的強制性,另方面激勵人民的自發性.」
四.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老子古今》反文明還是文明反思
「本章講到『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一般人常把這些內容解釋為老子反對人類文明的近,反對法律制度等,這都未必是老子的本意.在我們看來,這裏講的是文明進步帶來的副作用,是對人類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的反思,未必是對法律本身或文明進步的全面否定.法律制度、政治的和社會的禁忌、新技術、新器物都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出現的並發展的,這些新事物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應需要而出現的,因此有其合理性,也給人類帶來了很多實際利益.但必須承認的是它們也會給人類歷史帶來新的問題或麻煩.『多忌諱』、『多利器』、『多伎巧』、『法令滋彰』都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民彌貧』、『國家滋昏』、『奇物滋起』『盜賊多』都是這種進步的副作用或新問題.老子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是過多的控制、壓制、欲望、追求的結果,是人們(尤其是統治者)不知節制收斂的結果.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老子並沒有主張取消一切法律、技術,也不主張用進一步加強控制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相反,他主張統治者改變傳統的管理方法,以自然與和諧的原則來引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無為、我好靜、我無事、我無欲,這都是要求社會的管理者不追求財富或新奇的享樂,不直接控制人民與社會.這種主張和儒家主張君主以身作則的思想有相似之處,但對君主的期待和要求又顯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