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原文:

《王弼本》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帛書本》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塞其㙂,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而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也,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竹簡本》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畜刀]其[尔貝貝],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二.白話翻譯:

瞭解的不談論,談論的不瞭解.塞住嗜欲的孔竅,閉起嗜欲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擾,含歛光耀,混同塵世,這就是玄妙齊同的境界.這樣就不分親,不分疏;不分利,不分害; 不分貴,不分賤. 所以為天下所尊貴

三.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竹簡本作「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這個「之」指的應該是「道」.因為「道可道,非常道」.

2.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

A.王弼本第四章作「紛」,本章作「分」

B.第四章類似的句子是「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陳鼓應教授一書提到許多學者認為第四章是第五十六章錯簡.但本章帛書本跟竹簡本的順序是「和其光,同其塵」在前,「挫其銳而解其紛」在後,跟第四章帛書本的順序相反.因此劉笑敢教授認為可能不是錯簡.而且第四章講的是「道」,因此沒有「塞其兌,閉其門」,但本章講的是悟道的聖人,因此才會有此二句.

3.玄同

玄妙齊同的境界,即道的境界. 王純甫說:「玄同者,與物大同而又無跡可見.」

4.故不可得而親也,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5.指「玄同」的境界超出了親疏利害貴賤的區別. 釋德清註:「以其聖人跡寄寰中,心超物表,不在親疏利害貴賤之間,此其所以為天下貴也.」

6.全文《老子今註今譯》

「理想的人格形態是『挫銳』『解紛』『和光』『同塵』,而達到『玄同』的最高境界.『玄同』的境界是消除個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閉隔閡,超越於世俗偏狹的人倫關係之侷限,以開豁的心胸與無所偏的心境去待一切人物.

老子哲學和莊子哲學最大的不同處,便是老子哲學幾乎不談境界,而莊子哲學的境界則著力於闡揚其獨特的人生境界.如果老子的哲學有所謂的『境界』的話, 勉強可以說『玄同』的觀念為近似.」

四.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老子古今》分辨之智與玄同之境

「分辨的智慧到近代發展為分析的、科學的方法,這種方法為人類帶來莫大的利益.從石塊、木棒到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從火槍大炮到飛機坦克,從火箭導彈到原子彈、氫彈,人類科學技術之進步的速度實在是越來越快,難以預料、難以形容,前景無限.然而,人類是否因此而更幸福、更安全了呢? …科學技術為製造更大規模的殺傷武器製造了條件,而這種武器就是引發更多讎恨的導火線和進行報復的最好工具,也是人類社會更加不安定、不安全的原因…

道家的創始人早在這些問題如此惡化之前就看到了問題所在,因此提倡『玄同』的境界.所謂『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就是希望從根本上消除人類社會矛盾衝突的根源,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對立與區別.當然,這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不明事理的阿Q精神.阿Q何曾想到宇宙、社會、人生的根本問題? 所謂『玄同』不是不辨是非,而是對『是、非』,『親、疏』,『利、害』,『貴、賤』等等人類社會為之奮鬥與爭鬥的價值觀念進行了深入分析與關之後的更高認識境界和價值境界.這種境界不能單純靠語言來傳達,而有賴有心人、有志者的耐心體會與品味.要之,『玄同之境』是在看到『分辨之智』無能為力之後的更高階段,而不是不辨是非的糊塗階段.『玄同之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分辨之智』的局限,幫助我們超越世俗的競爭、對抗和報復,使人類有可能避免或減少自身製造的危機和不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