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原文:
《王弼本》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帛書本》
其政悶悶,其民屯屯;
其政察察,其邦缺缺。
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無正也。
正□□□,善復為□。
□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紲,光而不耀。
二.白話翻譯:
政治寬厚,人民就淳樸; 政治嚴苛, 人民就狡狤.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裡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之中. 誰知道它們的究竟? 他們並沒有一個定準! 正忽而轉變為惡.人們的迷惑, 已經有長久的時日了.因而有道的人方正而不割人, 銳利而不傷人,直率而不放肆, 光亮而不刺耀.
三.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悶悶: 昏昏昧昧,含有寬厚的意思.二十章有「我獨悶悶」,形容淳樸的樣子.
淳淳: 淳厚.帛書本作「屯屯」.高亨說:「淳借為惇,《說文》:『惇,厚也』.」
2.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察察:嚴苛
缺缺:狡狤.高亨說:「『缺缺』借為獪,《說文》:『獪, 狡獪也』.」
3.其無正:不定,指禍福變化無端.
4.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奇:邪
妖:惡
5.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方而不割: 吳澄:「人之方者,無旋轉,其遇事觸物,必有所傷害,聖人則不割」
廉而不劌: 廉:利. 劌:傷. 蔣錫昌說:「『廉』假為『利』,《國語.晉語》: 『殺君以為廉.』言殺君以為利也.《莊子.山木篇》:『成則毀,廉則挫.』嚴厲則挫也。《呂覽.孟秋》:『其器廉以深.』言器利以深也.《禮記.聘義》鄭註: 『劌,傷也.』」
直而不肆: 吳澄:「直者不能容隱,縱肆其言,以計人之短, 聖人則不肆.」
光而不耀: 吳澄:「光者不能韜晦,炫耀其行,以暴己之長, 聖人則不耀.」
6.全文
《老子古今》正反互轉的事實
「本章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如果只看這兩句,似乎老子只講到正反相依的情況,但是下文說:『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這顯然是在談禍福、正奇、善妖的轉化了.《淮南子.人間》就此發穿『塞翁失馬』的故事…
第二十二章還講到『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如果我們把曲、枉、窪、敝、少看作是反面的情況,那麼全、直、盈、新、多就是正面的情況,『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都是講事物從劣勢之反面項優勢之正面轉化的可能性;然而老子接著說到『多則惑』則又是從優勢向劣勢的轉化,這是正反利弊既矛盾又可以相互轉化的關係.
還有『損』、『益』互轉.第四十二章說『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大意是強調損和益可以出人意料地互相轉化,走向自己的反面.本來似乎是在損耗中的東西卻可能增長起來,看起來在增益中的事物實際上也可能是在消損之中,人們可能不知道它的原因,但這種情況卻常常發生.除了事物自身的變化之外,人們或損或益的動機和效果也可能相反,本來想減損它,結果卻刺激它增長;本來想發展它或增加它,結果卻帶來了相反的後果.這就不僅是損益中的事物或損益之概念本身的辯證關係,而且是或損或益的動機和損益的實際效果之間的複雜關係了.
禍福、曲全、損益的轉化都是具體實例.在這些實例背後隱藏著一個普遍的命題,那就是正反互轉.一切事物都包含正反兩面的現實特點和可能趨勢,而正反兩個方面是不可能長久對立不變的,其相互轉化是不可避免的.認識到這種複雜的情況和辯證發展的道理,人們就不應該一味追求正面情況的迅速壯大,也不應該希望把反面的情況一舉消滅.」
《老子古今》正反互轉的條件
「第三十章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壯就是由盛而衰轉化的起始點,也就是轉化的條件.壯就是極,就是事物發展的頂峰或頂點,事物發展到自身生命過程的頂點,沒有新的生命動力或機理,就要開始衰頹,一項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超出環境所許可的範圍,就不得不面對必須收縮的壓力.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說明到所維護的是自然的平衡與和諧,一物發展過盛就破壞了整體的自然秩序,所以說『是謂不道』
《老子》中涉及轉化條件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九章)…『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第二十五章).
老子關於正反互轉的思想一方面是對現實的觀察,或曰是對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一種描述,另一方面也是對世俗的富而驕,勝而狂的現象的批評,是提醒人們防止盛極而衰的一種警告,正因為老子所批評或擔憂的情況永遠存在,老子的這一思想就永遠有現實的警示意義.老子關於正反互轉的思想就是後來所說的『物極則反』(《鶻冠子.環流》)『物極必返』(《近思路.道體》)或『物盛則衰』(《史記.田叔列傳》),這已經成為華人世界共同的智慧和精神財富.」
四.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老子古今》文明反思:法律的發展
「美國是世界上法律體系最嚴密的國家之一,法律條文之細、之繁、之多,當稱世界之最.美國人能夠享受最充分的個人自由,端賴法律制度之完整和有效.然而,美國的法律制度已經弊病叢生.美國政府和老百姓為法律制度和訴訟案件所花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已經到了荒謬的程度.美國是世界上按人口比例律師最多的國家.但一些律師已經從代表法律、伸張正義的角色轉換成了商業化的以顧客和收入為第一考慮的法律商人.這類律師惟恐天下不亂,專門挑動人們打官司.律師幫助有明顯罪行的客戶或罪犯集團利用法律程序來拖延審判,甚至逃避懲罰已經不是個別情況.有的律師僅僅為了證明自己的才能而為自己也明知有罪的犯人開脫罪責.任何神聖之物都會走向反面,法律也不例外.對照起來,世界上很多原始部落沒有警察、法庭、監獄,但罪案很少.這不得不使我們再一次想起老子的智慧.」
《老子古今》文明反思:科技的發展
「科技技術的高速發展,一方面幫助建設人類美好的小家園,另一方面卻在加速破壞人類的大家園.人們藉助於科技的力量可以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利用或掠奪自然資源….現代的通訊手段,包括已經投入商業用途的電視電話和電腦通訊,使人們實現了天涯若比鄰的夢想,而與此同時人際關係的疏離也造成了比鄰若天涯的現實和未來.這一切都說明老子的正反相依、相生、互轉的智慧是有預見性、啟示性的.」
《究竟真實》
「《韓非.解老》解釋得很好:『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明事理』…
反之, 『人有福則富貴至, 富貴至則衣食美, 衣食美則驕心生, 驕心生則行僻邪,行僻邪則動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