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原文:

《王弼本》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帛書本》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
早服是謂重積□;重□□□□□□;□□□□莫知其□;
莫知其□,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竹簡本》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
是以早服是謂……;……不克;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
……
長生久視之道也。

二.白話翻譯:

治理人民,事奉上天,沒有比稼穡生產更重要的.因為稼穡生產很重要,所以要及早耕種田地.及早耕耘,可稱為重視積累「德」.不斷積累德,就沒有不能克服的事.沒有不能克服的事,就無法知道他的極限.無法知道他的極限,他才可以治理國家.掌握了統治國家的根本,才可以長治久安.這就是伸直與穩固根柢,長生久存之道. 

三.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

老子這一段話的注釋是全文最分歧的一段.個人根據在網路一篇文章(「道德經59章——什麼是德性?敬天、生產、公義」),認為這段話來自《尚書.盤庚》的可能性很大.原文為: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汝克黜乃心,施安德於民,至於婚友,丕乃敢 大言汝有積德。」

白話翻譯:就像只有把網結在綱上,才會有條有理不紊亂;就像農民只有努力耕種,才會有秋天的好收成。你們能夠去掉私心,給予臣民實實在在的好處,以至於你們的親戚朋友,那麼你們才敢說你們積有恩德。

在這段話中,「天」就是上天,「嗇」就是穡,也就是農事;「服」:就是從事.

王弼註:「莫若,猶莫過也。嗇,農夫,農人之治田務,去其殊類,歸於齊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綏百姓,莫過於此。」跟上述說法較為一致.

但陳鼓應教授的《老子今註今譯》一書引用河上公註將天解釋為「治身者當愛精氣,不放逸」,因此翻譯為「治理國家,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力更重要的.」而將「嗇」解為愛惜、保養,將「服」解為準備以配合「天」的註解.相對於這樣的註解,與《尚書.盤庚》的一致的可能性更高,王弼的註解更為合理.而且也跟《老子》第三章的「虛其心,實其腹」,第八十章的「甘其食,美其服」重視百姓溫飽的政治思想一致.


四.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在老子所處的春秋時代,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就是農耕.人民的主要的活動跟天賦也就是務農,國家致力於農業生產,照顧好人民的生活就是在不停的累積「德」-發展人民的天賦,照顧好人民就是最實際的恩惠.

現代雖然農業活動在大部分國家已非主要之經濟活動,但老子的國家領導人應以發展人民天賦,照顧人民的生活為己任的思想依然適用.只不過現代人的經濟活動更趨多元、豐富而已,精神一樣,不同只是形式.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