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學/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第一章 (續)

Tal
的 Role Model

Tal的role model, 正是因為她, Tal才決定要成為教師, 她叫Marva Collins, 約1930年代生在阿拉巴馬. 父親是非裔美國人, 母親是印地安人. 她出生的時候種族歧視盛行. 幸運的是Marva 的父親對她很有信心, 從小就對她說 “Marva, 妳將會很有作為, 妳將會成為一位秘書”. 他會說秘書是因為那是那時的工作的頂點.  Marva很聰明, 很努力, 也成功成為一位秘書. 但做了幾年後離開, 因為她覺得這不適合她, 不是她的使命(calling for her), 他真正的熱情在教書. 於是她上夜校, 幾年之後, 她取得了教師資格, 結婚並與丈夫搬到芝加哥, 加入了芝加哥內城的公立學校. 她在那裡看到的現實, 是大量犯罪, 毒品氾濫, 最重要是沒有希望. 老師們的希望是讓孩子們在學校裡盡可能的待久一點. 為什麼? 這樣他們就不會在12歲加入幫派, 不會接觸毒品, 不會犯罪. 老師們問 “我們怎樣讓學生待在學校裡?”

Marva Collins面對這種現實說 ”事情將有所改觀”,她教一年級到四年級, 在上課的第一天, 她對學生說 ”我們要練習自信”, 她整學期不斷的重複這個訊息,我相信你, 你能做好, 你能成功, 承擔生活的責任, 停止抱怨, 停止抱怨政府, 停止抱怨老師, 停止抱怨父母, 成功與否全在你自己 她繼續不斷的重複這則訊息, 他對學生們充滿期望, 把眼光放在他們的長處和優點上並加以培養, 奇蹟開始發生了, 這些被老師認為是”不可教”的學生, 到了四年級便可以讀歐里庇得斯(Euripides), 愛默生(Emerson)和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作品, 便可以做高中的數學. 關於Marva Collins 的謠言開始傳播, 她怎麼能讓學生在教室裡待這麼長的時間, 而其他學生卻想離開學校, 她一定是在強迫他們.  Marva Collins受夠了謠言的重傷, 他離開公立學校成立了自己的學校, 就在她的廚房裡. 剛開始只有四個學生, 其中二個是他的孩子, 逐漸的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了Marva Collins的學校, 她稱之為西岸小學. 一開始進入這間學校的學生, 都是從公立學校退學的, Marva Collins是他們成為街頭混混前最後的希望. 奇蹟繼續發生, 逐漸的越來越多進入, 她不得不搬出去, 她們在芝加哥租了一間小室, 冬冷夏熱, 但學生被他們的熱情所驅動, 他們繼續學習, 奇蹟繼續發生在他們身上.  Marva Collins的學生都從小學畢業了, 所有學生都上了中學並畢業了, 她所有學生最後都上了大學, 並從大學畢業.  

Marva Collins數十年困苦, 然而她努力平衡收支, 畢竟她的學生有些無法付學費, 但是月繼一月她敖過去了. 1979年, 情況一夜之間發生變化, CBS <<六十分鐘>>製作人得知了Marva Collins的故事並製作了15分鐘的節目, 她一夜成名.  1980年11月, 新當選總統雷根打電話給她, 請她做他的教育部長(Secretary of Education), 我想她父親是對的 (秘書跟部長的英文都是secretary)Marva Collins 拒絕了他的邀請, 她說”我太喜歡教書了, 我屬於教室”.  8年過去了, 新當選總統老布希再次打電話給她, 請她做他的教育部長. 再一次她說”我太喜歡教書了, 我屬於教室”. 1995年一位富裕的慈善家捐贈了數千萬美金給Marva Collins, 現在全國都有Marva Collins學校, 數千名學生在裡面學習, 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名學生, 前來目睹Marva Collins的奇蹟, 今天MarvaCollins的學生有政治家, 商人, 律師, 醫生, 而最多的就是老師.
 
她傳遞的訊息是什麼? 她本身就是榜樣, 而且她和孩子學習榜樣, 她們讀小說, 讀歷史書, 讀關於英雄的書, 談論關於英雄的事, 她們都認清了誰是榜樣, 他們從社區裡挑出榜樣, 從家庭裡挑出榜樣, 不斷地這麼做, 這就是你培養適應力要做的事.

 她有著很高的期望, 我們要大量練習自信, 我們要表現優秀, 我們要成功, 她有很多期待, 她能看到潛力, 她欣賞每個人的潛力, 停止抱怨別人, 承擔自己生活的責任, 教室裡的他要求很嚴格, 同時她也尊重每一個人, 她不是不計一切讓他們感覺良好, 她相信他們, 她尊重他們, 她要求嚴格, 這是領導(leadership)的重要要素. 她有樂觀精神, 你可以做好, 你會做得很好,幫助他們為自己和社區設定目標, 最後, 從專注缺點到專注優點.

 來自教育學校的Howard Gardner, 談到了多元智力(multiple intelligence), 他說我們要停止問一個學生是否聰明, 我們要問這個學生的聰明在什麼領域.  認清這個學生的優點, 長處之後, 我們便欣賞它, 當我們欣賞它之後, 整個優點和那整個人都會增值. 假如有一粒種子, 種子是有潛力的, 如果它沒有受到灌溉, 沒有陽光會怎樣, 它會枯萎死去. 人類的潛力也是這樣,人際關係也是一樣.
 
重建問題(Reframing the questions)—Marva Collins的案例

傳統方式(Traditional Way) -- 我們如何將學生留在學校?     (“How can we keep students in school?”)

Marva Collins’ Way -- 我們如何培育學生內在偉大的種子    (“How can we cultivate the seed of greatness in our students?”)
 
本質上, Marva Collins所做的也就是適應力的作用, 就是締造一個與傳統智慧不同的榜樣, 你並非不可教, 你可以發展, 你可以做好, 你可以成功.

 你是那種人?

Passive Victim(被動受害者) Active Agent(主動行動者)
self pity (自憐) take action (行動)
blame (責怪別人) responsibility (負起責任)
frustration (挫折) confidence (自信)
anger (憤怒) hope and optimism (希望和樂觀)
 

你是那種人? 各種情況的被動受害者(passive victim)還是主動行動者(active agent)? 假如說我的女朋友離開我, 假如我是被動受害者, 我只會自憐(self-pity), 為自己感到難過, 思考(illuminate)這種情況以及它有多糟糕. 我從一個被動受害者變成抱怨者, 她很糟糕, 都是她的錯, 我怨她, 我抱怨我的父母養育我的方式, 我抱怨布希總統. 抱怨之後我覺得沮喪和憤怒, 對她生氣, 對我父母生氣, 對她父母生氣, 布希總統, 希拉., 總之我很憤怒. 結果呢? 沒什麼收獲 (little result), 因為我沉迷於反思(illuminate)和自憐中. 

我們再反觀主動行動者, 首先從定義上來看, 我會行動, 我承擔責任. 經歷痛苦後, 我會到處走走,但是痛苦後, 我會行動. 我去能認識他人的地方, 我會行動, 行動會增加我們的自信. 結果是更多的希望和樂觀, 希望和樂觀會變成自我應驗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我更容易找到伴侶, 我更可能變得開心. 身為積極主動者, 並不意味著不給我們自己時間和空間讓自己感受痛苦的情感以及擺脫這種情感, 但我們在感受痛苦的情感之後會去行動, 去承擔責任, 去作事.

關於責任, Nathaniel Branden在書中提到自尊(self-esteem)六根支柱, 其中一根就是自我負責, 自尊心強的人會承擔責任, 想培養高自尊心, 培養自信的人會承擔責任. 為生活承擔責任就是理解沒人會來(no one is coming), 沒人會讓你的生活更美好, 沒人會來, 你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獲得自信, 自尊, 幸福.
 
他在研討會上提到這個, 其中一個參與者舉手說 “Branden博士, 事實並非這樣”
Branden問說 “為什麼?”
他說 “Branden博士, 你來了啊”
Branden回答說 “沒錯, 我來了, 但我是來告訴你沒人會來”
 沒人會來, 能不能從這次的經歷獲益最大, 全在於你
 
對付疾病有二種方法
 

      Disease Model(疾病模式) Health Model (健康模式)
Focus on weaknesses (聚焦在缺點) Focus on strengths (聚焦在優點)
Overcoming deficiencies (克服不足) Building competencies (建立能力)
Avoiding pain  (避免痛苦) Seeking pleasure (尋求樂趣)
Running from unhappiness (逃離不幸福) Pursuing happiness (追尋幸福)
Neutral state (0) as ceiling (從負到0) No ceiling (從0到正無限)
Tensionless as ideal        (沒有壓力) Creative tension as ideal (建設性壓力)
 

對付疾病有二種方法: 傳統是疾病模式, “我們感到不適是因為我們生病了” (We are sick because we are ill), 如果治好病, 我們就會變健康. 正向心理學模型是你生病了, 是因為你還不夠健康, 因為你不去追求那些讓你健康的東西.” 什麼使你健康, 前面談過了, 追求有意義的生活, 人生的目的, 培養健康的人際關係, 如果不具備這些, 疾病就會趁虛而入.

Abraham Maslow 對精神官能症(neurosis)的描述”精神官能症描述的是人能變成怎樣, 或是他該變成怎樣, 但卻沒有變成那樣. 從生理上來說,就是一個人是否能順利的成長和發展. 人類和個人的潛能已經消失. 世界逐漸窄化, 意識也是, 能力也被抑制”


“It [neurosis] is a falling short of what one could have been, and even, one could say, of what one should have been, biologically speaking, that is, if one had grown and developed in an unimpeded way.  Human and personal possibilities have been lost. The world has been narrowed, and so has consciousness.  Capacities have been inhibited.”      
 
他的意思是說, 我們正在生病, 因為我們沒有做好我們本來該做到的事. 我們沒做到自我實現(self-actualized), 我們削弱自身的力量, 因此才會生病, 他將這稱為”個人成長的失敗”.
 
Martin Seligman 說“在過去的十年, 心理學家關心的都是預防的問題, 怎樣才能預防抑鬱症這樣的問題, 或年輕人經常出現的染毒或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誰天生敏感脆弱, 誰又是製造這些問題的人,如何防止校園暴力, 這些暴力通常是由掌控武器, 缺乏父母監管, 通常是由其他的小孩教唆,五十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 疾病模型不能讓我們更有力的預防這些嚴重的問題. 事實上, 在預防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 基本上來自一個觀點, 就是注重培養能力, 而非改正錯誤”
 
他還說
”我們已發現有些人類的力量能抵抗心理疾病: 勇氣, 未來規劃(future mindedness),樂觀, 人際技巧, 信念(faith), 職業道德, 希望, 誠實, 毅力(perseverance), 專注(the
capacity for flow),
及洞察力等等我們已經證明學習樂觀主義來預防小孩及大人的抑鬱與焦慮在未來二年大約能使發病機率減半. 同樣地, 我相信假如我們希望去預防一個成長在有讓他們變成受危人口的鄰居的青少年染毒, 最有效的方法不是醫療而是去辨識這些青少年原有的長處並強化它們.”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re are human strengths that act as buffers against mental illness: courage, future-mindedness, optimism, interpersonal skill, faith, work ethic, hope, honesty, perseverance, the capacity for flow and insight, to name several...  We have shown that learning optimism prevent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roughly halving their incidence over the next two years...  Similarly, I believe, that if we wish to prevent drug abuse in teenagers who grow up in a neighborhood that puts them at risk, that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is not remedial.  Rather it consists of identifying and amplifying the strengths that these teens already have.”
 
“正向心理學運動的訊息是去提醒我們這個領域已經變形了. 心理學不應只研究疾病, 弱點和傷害, 也應該研究長處和美德. 治療不應只是修正那些錯誤的, 也要建立那些正確的. 心理學應該不只是關於疾病或健康; 它也跟工作, 教育, 洞察力, 愛, 成長及遊玩有關. 正向心理學在追尋最好的過程中, 不是靠一廂情願的希望, 自我欺騙或虛有姿態, 而是針對人類複雜行為的獨特問題採取最好的科學方法”


“The message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movement is to remind our field that it has been deformed.  Psychology is not just the study of disease, weakness, and damage; it also is the study of strength and virtue.  Treatment is not just fixing what is wrong; it also is building what is right.  Psychology is not just about illness or health; it is about work, education, insight, love, growth, and play.  And in this quest for what is best, Positive Psychology does not rely on wishful thinking, self-deception or hand-waving; instead it tries to adapt what is best in the scientific method to the unique problems that human behavior presents in all its complexity"

                                                         ~~第一章結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