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學/正向心理學第三章 信念(續)
正面情境的影射 (Positive Priming)

 
問題是我們如何創造正面情境? 如何創造一個利用角色自我改進的情境? 我想介紹二個關於環境的研究. 首先是Barge的研究, 影射(priming)分為潛意識和意識的影射, 是指在我們意識
及潛意識中植入一粒種子, 一種信念, 一個詞或一幅畫面以及如何對我們行為產生影響. 有很多關於利用典型負面情況進行影射的研究, 比如使用偏見, 但對正面影射的研究不夠. Barge
用”老”有關的詞影射人, 比如老, 拐杖, 佛羅里達, 然後他對他們和對照組的智力和記憶力測試結果, 他們的表現比對照組差. 第二, 他觀察這些人, 記錄他們從實驗地點走到電梯的時, 還找來盲測員, 評估他們的走路. 用”老”影射過的人走起來真的比其他人更彎腰駝背, 走向電梯的速度明顯慢, 雖然不知道已被老”相關字眼影射過, 完全是潛意識的. 然後他們用與”成就”相關的字詞影射人們, 被影射過的人, 測試結果比對照組好, 他們記憶力較好, 面對困難任務時更有持久力.
 
二位荷蘭研究人員Dijksterhuis和Knippensberg也進行了影射實驗, 他們找了一批人, 請他們為下一次實驗進行描述三種原型(archetypes)的典型日常行為及其性格. 足球流氓, 秘書及教授, 他們被告知這是為下次實驗做準備, 需要做這三種原型的描述, 但他們不知道透過對原型的描述, 自己已經被影射了, 他們分別被影射為足球流氓, 秘書及教授. 影射後, 他們接受了智力測試及記憶力測試, 描述足球流氓日常行為的人, 表現得最糟, 不論是在智力或記憶力.然後是秘書, 描述教授的人表現的最好, 而他們除了影射並未做任何的改變, 環境中有東西植入了他們的思想.
 
現在的問題是, 我們要如何為自己創造一個正面的環境, 讓自己受到正面的影射, 變得更幸福, 更成功等等. 方法有很多, 我跟各位分享幾個, 舉幾個例子, 找一些你愛的人或地方的照片.
這些東西很重要, 因為即使你不看他們, 潛意識中還意識到他們的存在, 人們被影射時看不到那些詞, 比如”成就”在螢幕出現不到25毫秒, 根本不可能看清, 但大腦卻記錄了下來. 所以你掛了照片, 即使沒去看它, 或沒意識到它, 它仍然會對你造成影響.  所以找一些畫掛在你牆上, 創造你覺得開心的環境.  名人名言, 我牆上也有一列名人名言(quotes), 就算我沒看到它, 也能感受到
 
亞當斯總統說:”耐心和堅持總能奇蹟般地掃除困難和障礙” 將堅持用於影射
John Quincy Adams:”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 have a magical effect before which difficulties disappear and obstacle vanish.”
 
喬治.艾略特原名瑪麗.安妮.艾凡斯:”推動人類進步的重任, 不能等待完人來完成”
George Eliot (Mary Anne Evens):”The important work of moving the world forward does not wait to be done by perfect men.”
 
加繆:”在深冬裡, 我終於發現在心裡有個不敗的夏天”
Camus:”In the depth of winter, I finally learned there was within me an invincible summer.”
 
亨利.戴維.梭羅:”如果一個人能昂首挺胸地朝夢想前進, 他會與成功不期而遇”
Henry David Thoreau:”If one advances confidently in the direction of his dreams and endeavor to live the life which he has imagined, he will meet with success, unexpected in common hour.”
 
它們不斷影射我, 提醒我, 為我創造出正面的環境, 把喜歡的書放在手邊, 聽聽音樂, 要注意聽(listen to it mindfully), 不要只當背景音樂, 要讓音樂激勵你. 多看看激勵你的電影, 這些東西能幫你創造正面的環境. 有助於成長, 獲得成功, 與產生幸福感. 其中大部份都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 這就是影射的力量, 這也是正面研究的意義, 如果我們總是關注負面的研究, 焦慮,
壓抑, 精神分裂, 就會被這些研究影射, 創造出現實. 你們有些人可能知道, 這與冰山理論(iceberg principle)有關, 當你衡量某種現象時, 就是在改變這種現象. 
 
自助運動(self-help movement)
 
自助運動建立於20世紀, 並從各方面展開, 其理論基礎為我們透過思考創建了世界, 我們的思維創造了時間. 1930年代相關書籍開始出版, 比如<<思考致富>>從30年代至今銷售超過六千萬本,而且仍不斷再版, 至今仍是暢銷書, 不論是在美國, 中國, 印度, 非洲還是歐洲, 它對人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作者Napoleon Hill這樣說:”只要你想得到, 只要你相信, 你就做得到”
“Whatever your mind can conceive and believe, it can achieve.”
 
非常鼓舞人心 (empowering), 影響廣大的人群. 
Henry Ford 也發表過類似的看法, “不論你認為自己行還是不行, 你都是對的”
“Whether you think you can or cannot, you are right.” 
 
許多人都被這一理念吸引, 為什麼? 因為它鼓舞人心, 讓他們覺得沒有什麼不可能的. 另一本
極具影響力的書, Norman Vincent Peale的<<正面思考的力量>>.
 
”要有美好的希望, 並全力以赴去追求 , 要有遠大的夢想, 並全力以赴去實現, 要有宏偉的期望並堅信不移”
Have great hope and dare to go all out for them.  Have great dream and dare to live them. Have tremendous expectations and believe in them. 
 
多麼讓人為之一振啊! 只要你思考, 只要你相信, 就會獲得富足, 無論是精神的富足還是物質的富足. 這一理念一直對大眾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時至今日仍是如此. 當今最暢銷的勵志書<<秘密>>, 成功的秘密就是所謂的吸引力法則 (law of attraction), 即你的生活是被你吸引過來的, 無論你想像什麼, 無論你相信什麼, 又一個有力的訊息. 這本書已賣出了幾百萬本, 它傳達的訊息很簡單: 相信就會成功, 構想就會實現(conceive, and it will be conceived). 讓人信服, 鼓舞人心, 但是這條訊息正確嗎? 還有Roger Bannister 的故事, 他在4分鐘, 準確的說3分59秒跑完一英里. 6周後, John Landy 縮短到3分57 .9秒, 一年後37名運動員都能跑到4分鐘內了.其中有一定奧妙, 一旦他們相信能辦到, 就有可能實現. 
 
但問題是, 當今心理自助運動的發展趨勢, 當今的自助領域強調某個真相, 將這個真相過份鼓吹(blows it out of proportion). 沒錯, 某種意義上我們的精神的確能創造現實, 但這不是全部.我們創造了現實, 或說我們共同創造了現實, 但還會受外界或內在的某些影響. 比如<<秘密>>如果你相信自己可能會成功, 那成功的可能性會變大, 但離不開刻苦勤奮與堅持不懈, 而且失敗避免不了, 你要從失敗中學習. 所以這只是這等式的一半, 而這些書籍傳達的訊息往往言過其實, 效果甚微 (overpromising, under-deliver), 甚至可能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比如,如果一切皆建立於吸引力法則上, 我創造了一切, 一切都因我而變, 一切都是我的錯. 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 如果三歲小孩被虐待, 那是他的責任嗎? 30歲的男子被酒駕的司機撞成癱瘓, 是他自己的責任嗎? 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 所以一切因我而變, 一切都由吸引力法則決定,這種說法短期內可能讓你堅定信念獲得幸福感. 但是長期來看, 只會讓人感覺挫敗, 內疚, 不快樂, 離成功越來越遠, 因為如果我相信一切都由思考來決定, 這種想法就會成為我的心態習慣, 只要有信心, 錢就會滾滾而來, 愛情就會降臨於我, 這抹煞了勤奮工作, 堅韌不拔及失敗的作用, 它們也是成功, 幸福, 完滿人生的必要組成部份. 
 
自我效能的研究 (self-efficacy相信自己) 
 
對精神力量的解釋, 一種神奇的力量, 但還是要透過實驗來研究其原理, 史丹福教授AlbertBandura去年他獲得了授與正向心理學家的研究者獎項, 做了許多關於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的研究, 本質上是相信自己(believing in oneself) 的學術術語
. 以下是他進行研究幾十年後的結論. 
 
“自我效能感影響生活選擇, 動機水平, 機能的質量, 對逆境的適應力, 對壓力和沮喪的抵抗力” 
“Believe in personal efficacy affect life choices, level of motivation, quality of functioning, resilience to adversity and vulnerability to stress and depression.”)”
 
相信自己的人充滿信心, 在不同的生活領域都表現出色. 
他還指出, “認為自己高效能者, 他們創造自己的未來, 而不是簡單的夢想.”
“People who regard themselves as highly efficacious act, think, and feel differently from those who perceive themselves as inefficacious.  They produce their own future, rather than simply foretell it.”

 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 經過長年累月的研究發現, 這些能力是可以習得的, 可以慢慢培養, 但要花時間和經歷. 我們以後會討論如何培養. 重要的是這些能力可以鍛練. Curry 做過一項
關於運動員的研究, 證明了一旦成為運動員, 56%的成功是由期望所決定的, 成功取決於你堅信自己能取得成功的程度, 但需注意到的是不是所有這些差異, 都能用希望, 信念或樂觀來解
釋的, 很多自助書籍想引導我們這麼認為, 當然這是成功的一部份但不是全部.  
 
自尊的研究 (self-esteem自我認知及評價)
 
Nathaniel Branden從事心理治療50年了, 他做過許多嚴謹全面的哲學與心理學的研究, 致力於對自尊(self-esteem)概念的探究, 等我們講到自尊課時, 會詳細講他的研究. 現在我只引用他的一句話, 
 
“我們每個人的自尊水平, 也就是自信的程度, 對我們存在的各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比如我們待人接物, 能取得的地位, 能取得多少成就, 會與誰墜入愛河, 與配偶, 孩子, 朋友的關係, 個人幸福的水平.” 
“The level of our self-esteem has profound consequences for every aspect of our existence: how we operate in the workplace, how we deal with people, how high we are likely to rise, how much we are likely to achieve—and, in the personal realm, with whom we are likely to fall in love, how we interact with our spouse, children, and friends, what level of personal happiness we attain.”
 
自尊與幸福感高度線性相關, 大多數發現二者的相關係數可以達到0.7, 我的論文也獲得相同的結論. 所以自尊非常重要, 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是, 我們在轉變精神, 改變容器, 這樣我們看世
界的角度不同了, 有了不同的理解與感悟, 處事待人的方法不同了. 慶祝成功, 從失敗中學習, 轉化為機遇, 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在.  Branden 說過”自我概念即命運”(self-concept is destiny)與只要你想得到, 只要你相信, 你就能夠做到非常相似.  唯一不同之處是, 他對此進行了嚴謹細緻的思考與研究, 以證明信仰的侷限性. 
 
安慰劑效應的研究 (The Placebo Effect)
 
這一領域的另一個研究, 大多數都聽說過, 安慰劑效應. Herbert Benson對此做了一系列研究. 我跟大家講二個. 他找了一些處在妊娠期胃部不適的婦女, 他們都有嘔吐噁心的症狀, 他告訴他們這裡有一種新藥, 能緩解你們胃部不適, 治療嘔吐症狀, 非常有效. 於是他把藥給他們, 他們的胃部就好了. 當然, 他們不知道那只是安慰劑,

然後他將實驗更進一步, 找了另外一組, 同樣有嘔吐症狀的婦女, 把藥給他們, 告訴他們可以緩解胃病. 但是這一次, 他給的不再是糖丸, 而是沒有危險性小劑量的吐根(dosage of ipecac), 催吐的藥劑, 告訴他們可以恢復健康, 而他們也的確變好了. 本來應該出現的嘔吐症狀不但沒有出現, 由於服用吐根更應該嘔吐的, 實際上嘔吐卻停止了.

我給大家讀一段<<永恆的治療>>(Timeless Healing), 我非常推薦這本書, “引人注目的是,病人的噁心感與嘔吐反應, 完全中止了, 且根胃內水球測量胃脹現象(stomach contractions as measured by balloons)也消失了, 恢復正常. 因為她們相信她們服用的是止吐藥, 竟然逆轉了催吐藥的作用. 雖然很多人在醫藥箱裡儲存了吐根, 以防食物中毒發生.這些胃部不適的孕婦, 卻抵禦了原本該使她們更難受的催吐藥物, 單憑信仰(belief)就治好了病痛.” 這不是說藥物沒有效果, 但這一實驗, 及其它類似實驗表明, 我們不應該忽視精神的強大力量, 而需要研究並理解它. 
 
Benson在書中還提到另一個實驗, 這項實驗是在日本進行的. 實驗對象對某種植物過敏, 他們被蒙著眼睛帶進實驗室, 研究人員用過敏植物碰觸他們一隻手臂, 然後用另一種植物碰觸另一隻手臂, 但沒有告訴他們那邊是過敏植物. 理論上被過敏植物碰觸的手臂會發出疹子出現過敏反應. 但是實驗還有另一個條件, 他們被告知會過敏的植物, 碰觸了他們的左手, 不會導致過敏的植物, 碰觸了他們的右手, 但是Benson將兩者對調了. 所以按理說, 會起疹子的應該是右手不是左手, 但是他們誤以為左邊才是過敏植物, 所以左手起了疹子而右手沒有.但同樣的, 這不是說外在因素不重要, 也不說明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被吸引過來的, 這的確證明了精神對建構我們的生理, 情感, 認知以及外在環境起了重要作用, 信念常常會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 (Belief often becomes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第三章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