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學/正向心理學—第六章 設立目標

行為價值觀VIA (value in action)

接下來我要換一下話題, 行為價值觀VIA (value in action), 行為價值觀可以說是正向心理學中最有前景,
也是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它最先是由Chris Peterson 密西根大學及Martin Seligman共同提出的, 他們想
說明的是正向心理學可以替代DSM(Diagnosis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DSM就是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其中包括已知所有心理疾病的分類. 這是一本非常厚的書 , 比如一個人在
一段時間如果符合這十條中的七條, 那他就有重度抑鬱症, 如果某一個人如果符合四條中的三條, 他就有
精神分裂症. 而Peterson和Seligman在一開始就說, “讓我們來造一個替代品, 讓我們替代掉DSM, 不再
鑒別弱點, 疾病或缺陷, 相反的, 來鑒別力量和長處. 然後他定義了24種人格力量, 還創造了機制跟方法,
來測量這些人格力量. 可以做為鑑別你行為價值觀的第一步, 你的人格力量是什麼? 你的美德是什麼?
你擅長什麼? 你熱愛什麼?
關於人格力量, 他們在鑑別它們時, 確保了他們鑑別的是普遍的人格特點. 換
句話說, 並不是特別挑選的, 例如:美國的白人學術男性. 這是在全球範圍進行的研究, 跨文化以鑑別那共
有的特徵. 因為他們想, 如果他們可以找到所有文化都共有的東西, 就能找到人類本性的東西, 而不是後
天養成的.

他們承認這是可以隨時間變化的, 在測量時我們可能變得更老練, 但做為開始, 人格力量和美德, 行為價
值觀, 手冊和測試是一個好的開始. 你會從中受益良多. 這些特點的關鍵方面在於他們具有道德價值, 例
如跑得快的能力, 這是種力量但不是人格力量, 因為它其中不含有道德成份. 比方說, 幽默是一種人格力
量, 但如果幽默被用來傷害他人, 它就不能算做一種力量, 所以它必須是用在道德高尚方面. 行為價值觀
很大程度上是關於自我和諧的過程, 意思是當我們制訂了目標和結果, 有一個目的地, 對, 這當然是對整
個過程有益的. 它透過釋放我們來幫助我們享受現在, 享受當下
, 但最終我們關注的是結果. 有了行為價
值觀, 我們就能直接關注這個過程, 我如何能到達終點, 我的目的地, 是透過大量的學習嗎? 是透過我可
能擁有的人格力量之一? 對學習的熱愛? 還是透過領導他人呢? 領導也是人格力量之一. 是透過精神上
的祈禱嗎? 如果信仰和敬畏是我的人格力量的話, 它們能幫助我們享受, 前往我們認為有價值的目的地
的過程. 換句話說, 如果我們有自我和諧的目標和自我和諧的旅程, 這就是快樂的所在, 既包括當下的好
處(過程), 也包括將來的好處(結果). 很多研究顯示我們如何找到我們的行為價值觀, 更重要的是如何應
用它們, 能夠使我們得到更高層次的快樂和成功.

這不僅僅是相關的關係, 而且是因果關係以及終極的目標. 除了你們要做的問卷之外, 這裡也有幾個標準
的問題幫你們找出你們的人格力量是什麼. 第一個問題就是”這是真的我嗎?”, 我是否覺得這是真的我自
己? 當我在團體裡工作時, 當我領導別人時, 當我學習新東西時, 當我祈禱時, 當我在看一部喜劇片, 或者
講笑話, 聽笑話時, 我什麼時候覺得最是我自己.

十九世紀, William James說, “我時常覺得定義一個人性格的最好辦法就是尋找特定的心理或道德態度,
它們出現時, 他覺得自己最積極和活躍, 在這種時刻, 他內心有一個聲音說, “這就是真的我”

“I have often thought that the best way to define a man’s character would be to seek out the particular mental or moral attitude in which, when it came upon him, he felt himself most deeply and intensively
active and alive. At such moments, there is a voice inside which speaks and says, ‘This is the real me.’”

你的真我在什麼時候出現呢? 是你表現英勇的時候嗎? 是你全身心投入, 認真地做某件事的時候嗎?
是你做為一個審慎的人, 你的計劃很好的計劃未來的時候嗎? 這也是一種力量, 當你按照你的人格力量
行為時, 你會覺得充滿活力和動力, 這是發自內心的, 很本能的, 這是來自你的人性本能,
本質的內在觀
念, 而不是說”所有的力量都是我的, 我可以培養所有這些力量”. 對, 沒錯, 我們都擁有一些力量中的一
些, 然而, 我們仍然擁有特定的偏向, 它植根於我們的基因, 或者早期的經歷. 並不說我們就不能或不應
該培養其它力量, 而是我們應該更專注於這些對我們來說更本性的力量
, 因為這是我們能獲取最多的地
方. 也就是說最終的結果, 最終的成功, 傳統意義上的成功, 當我們利用這些力量, 個人的力量時, 我們最
能成長, 最能發展, 學到的也最多
. 再問問你們自己, 很快你們就會看到列出各種力量的單子, 問問自己
我什麼時候最能感覺到自我, 是我投入地工作時嗎?是我懲惡揚善表現英勇時嗎? 這是我覺得最真實, 最
有活著的感覺的時候嗎? 是我學習新知識時嗎? 是我去博物館時嗎? 是我祈禱時嗎? 是我被幽默的人環
繞時嗎? 什麼時候我最真實, 這是力量的列表. 花一分鐘看看, 它們分為六個類別, 共有24 種人格力量,
問自己, 說到這些力量時, 你是誰.

好,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 我要向你們介紹二個練習, 二個建立於VIA上的練習, 建立於這個問卷之上, 建立
於你們關於個人人格力量的認知之上. 你們要做的第一個練習是下週你們作業要做的. 第二個練習我非
常推薦大家做, 但由於時間關係不能一起做. 第一個練習, 基於Peterson 及他的同事所做研究的結果, 對
於幸福和成功, 具有顯著的效果和影響. 它是關於建立能力的, 關於找到人格力量, 然後不斷追求他們.
再簡要概括一下什麼叫建立能力, 當你在考慮以及應用人格力量時, 我們所知道的是, 它可以使你有一
個更快樂, 自我和諧的旅程. 比如你發現做某事, 並持續不斷地學習新鮮事物, 是我的人格力量, 或表達
感恩是我的人格力量, 是我喜歡做的事, 那我就會更快樂. 換句話說, 回到我們第二或第三節課上講的
模型, 它可以幫助我們從零走向正. 然而這項研究發現的是, 它不僅能讓我們從零走向正(直接的), 而且
讓我們能更好的處理負(間接的). 怎麼做到的呢, 透過建立能力(capacity). 如果你仔細想想, 這正是正
向心理學所要做的, 使我們更有適應性(resilience). 或用另一個類比, 造一個強勁的馬達, 從而使我們
更好的處理困難, 處理艱難的逆境. 因此培養VIA直接影響我們奮鬥過程. 我們更樂在其中, 從零到正,
然後它們還有別的作用, 它還幫助我們建立能力, 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面對負面, 面對困難, 面對可能
出現的逆境. 過程是這樣的,

1. 找到你的人格力量(Identify your character strengths)

找到力量的方法又分二步, 首先做問卷, 做測試, 這就是這個網站 (www.viastrengths.org),這問卷總共
240題, 可能花半個小時的時間, 沒有好與不好, 只是識別你是誰. 我們都有24個, 看你的人格力量那些
排在前面, 找到你的前十, 他們推薦前五, 我推薦前八到十二, 找到這八種或十二種時讀讀它們的描述,
它們是什麼意思? 有什麼涵意? 說明了你的什麼特質? 然後問問你自己, 這裡面那五個符合我們之前
講的標準.

2. 從中任意選擇一個並應用它

接下來一周七天的每一天來應用這些人格的力量, 這七天之後的時間, 就看你自己了, 希望你們能將
其轉化為一種例行公事, 一種習慣, 然後再應用下一項人格力量, 或者還是同一種, 但用不同的方式.

給你們舉一個個人的例子, 我第三次教正向心理學的時候, 學期到了一半時, 我開始覺得疲倦, 有一點
精疲力盡. 失去了教學的動力, 然後我就回到VIA. 我說這個確實說得通, 因為我排在審慎之後的第二名
是對學習的熱愛, 每當我反覆教同一門課, 我就沒怎麼學新東西, 然後我就說, 好吧, 我要實踐一下這個
練習, 對我來說, 這個練習就是繼續追求對學習的熱愛, 即使我在教同一門課, 我還是很忙, 但我仍然每
天抽一小時出來做點新鮮的事, 閱讀一些我沒讀過的東西. 而二天之後就對我起了效果, 我的能量回來
了, 它對其它領域產生的涓滴效果. 例如我的教學, 因為我閱讀了新鮮事物, 它幫助我更好的教學, 而且
對我的課堂帶來新的想法, 即使我很忙, 我也這樣做, 因為我知道這對於幸福, 對於終極目標, 對於成功
都非常重要. 所以不管是什麼, 不管你排名第一的力量是什麼, 都應用它直到它成為習慣為止.

3. 描述當天如何應用並規劃隔天

每天晚上描述當天如何應用了你的力量, 然後用它規劃第二天. 你明天要做什麼? 為什麼? 因為這能加
強你的神經通路.

某種程度來說, VIA之於 DSM就像PPEO之於PTSD,

 首先找到你的人格力量,
 然後找到你要解決的問題, 不管是工作, 人生, 運動,
 然後看看自己如何能應用其中一種或幾種力量來解決這個問題.

舉個例子, 比如說我遇到的一個我極力避免的問題, 我害怕冒險, 我不會不顧一切, 因為我很焦慮, 並且
害怕, 而對熱愛學習是我的一種力量, 我所能做的就是用對學習的熱愛來處理我的恐懼, 焦慮和害怕.
怎麼做呢?  透過學習任何有關如何更好地解決焦慮和恐懼的知識, 我也正是這樣做的, 閱讀任何我能
找的到的書, 和我認為了解這方面的人聊天, 利用這個力量, 將其應用於我的弱點. 人際關係也一樣, 比
如說我們的人際關係正面臨一個困難, 而我的力量之一比如說是真誠可靠, 那我如何將我的可靠, 用於
我和我的伙伴之間的關係, 最終將達到更高的層次. 長遠來看, 改善我們的關係. 我也正是這樣做的,
用於產生更加親密的關係.

讓我們來匯總一下這些概念, 讓我們來看看你們現在或者將來會做的決定, 無論是明年或3年以後, 或
者20年或40年後, 你如何去做決定, 什麼是制訂一個自我和諧的奮鬥過程以及目標的有效框架呢?其
中一個方法, 就是看看Amy Wrzesniewski的研究, Wrzesniewski發現的是人們對於工作的概念, 可以
分為三類:

有些人認為他們的工作(work)就是一份工作(job)
有的人認為是事業(career)
還有一些人, 但很不幸, 不是多數, 希望在將來成為多數, 有些人認為它是一種使命(calling)


這並不意味著將工作視為使命的人, 就不會偶爾覺得這是只是工作(job). 但總體而言, 是一種使命, 而
非僅僅是職業或工作, 你可以用以下標準來區分出他們, 他們的動力是什麼? 是什麼讓他們持續努力?
他們如何理解工作? 他們如何詮釋工作的地方? 他們的期待是什麼? 他對這份工作未來的期望是什
麼? 那些將工作視為是工作的人, 他們的動力是每個月末或每個周末的工資, 工作是我不得不做的事,
它是瑣事, 我別無選擇, 他們期待什麼呢? 沒有, 他們期待星期五, 期待放假休息. 而將工作視為職業
的, 薪酬和晉升是他們的動力, 工作就像賽跑, 跑到最高點, 這是好勝者常有的情況, 他們期望的是更
多的特權, 更大的力量, 更多的錢. 那些幸運地將工作視為使命的少數人, 他們的動力來自工作本身,
是一種自我和諧的目標, 是自我和諧的奮鬥過程. 他們認為工作是一種任務(mission), 是一種使命
(vocation). 他們本就該做這個, 做這件事比起做其它事都更樂意, 他們不認為是瑣事, 能夠參與其中,
就是一種特權. 他們的期望, 他們的使命是讓世界更美好. 而最後, 他們寄望的是更多工作, 從而, 他
們能夠實現自身, 要在無時無刻都感覺到召喚或使命(sense of calling).

舉個例子, 教學就是我的使命, 感受到了召喚, 來自於這件事本身, 我做這件事比所有其它事都樂意.
同樣的, 教學中也有很多我不喜歡的東西, 我也確實偶爾會感覺到這是我的工作, 我必須要做的感覺,
比如每次上課前要備五次課. 但我知道如果我要把課教好, 教學是我的使命, 我必須要反覆備課, 我
也能感受到備一二遍課跟備五遍的差別. 整體來說, 這是自我和諧的目標和過程, 所以即使備五遍課
也沒關係, 也沒那麼糟.

或者比方說你喜歡一門課, 再做個假設, 假設你在一周後就要期中考了, 你可能不會享受其中的每一
步. 但如果整體來說這件事是自我和諧的. 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 你很喜歡, 那麼那樣也就沒有那麼
糟糕, 是可以接受的. 尤其是當你發現在這個過程中, 你建立了新的聯繫, 理解了你認為很重要的知
識. 關於使命你要記住的一點是它確實從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你工作的種類, 但更取決於你對工作的
理解
, 我書中的例子, 醫院清潔工把工作當做一種使命而不是”我必須清掃垃圾, 打掃廁所”而是”我
在照顧這些病人, 沒有我的努力, 沒有我這些出色的工作, 就會產生更大的污染, 醫院就會有更多人
受害”, 而這些將工作理解為使命的清潔工會更願意和醫院裡的病人聊天, 更願意伸出援手. 如果你
是主管, 你更容易找到, 但不代表打掃醫院的人就找不到使命感.

Abraham Maslow 說”沒錯, 我們許多人迴避了我們天生的職業, 因此我們經常逃脫了一些本性, 命
運所指定的責任, 即使有時是意外的, 就像Jonah試圖逃脫他的命運, 最終還是失敗了一樣”

“It is certainly true that many of us evade our constitutionally suggested vocations (call, destiny, task in life, mission).  So often we run away from the responsibilities dictated (or rather suggested) by nature, by fate, even sometimes by accident, just as Jonah tried—in vain—to run away from his fate.”

你的命運(fate)是什麼? 你的使命(calling)是什麼? 你的天命(destiny)是什麼? 聽從暗示你天命的那
個聲音, 聽從指使你使命的召喚
, 它是什麼. 問題是我們沒有花時間來思考這些問題, 有時是因為我
們害怕得到答案, 萬一你想去教書呢? 而所有來自外界的壓力, 讓你去做顧問怎麼辦? 或者萬一是投
資銀行呢? 而來自朋友和同事的壓力說”你應該做點別的”用你的哈佛文憑去找更好工作時的壓力.

最好的工作就是聽從你的內心, 因為當我們追求我們熱愛的事業時, 當我們追求自我和諧的目標和自
我和諧的奮鬥過程時, 我們才能真正的活著, 才能將世界變得更美好,
甘地說過”你必須成為你希望看
到的改變”
, 如果你想要讓世界更快樂, 你就要從自己做起,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但這可能是你要問
你自己最重要的問題. 而答案是有可能改變的, 今天可能是這樣, 但二年半後可能就不一樣了, 二十二
年半後可能又不一樣了. 但如果我們真正地問自己這個問題, 就有了可能性, 能看到我們以前看不到
的東西, 打個比方, 看到了公車上的孩子. 我們的命運, 天命, 職責, 使命. 我覺得將這一點概括的最好的
是兩年前的一個學生, 也是<<商業中的女性>>的創辦人之一

Ambani Carter說”我們不應專注於生命中可擁有的, 而應想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Instead of focusing on what we can ‘live with,’ we should be thinking about what we can’t live
without.”

在進入下一個話題之前, 講講制訂目標的一些建議. 首先, 要把他們寫下來, 寫下來就是做一種承諾,
其次, 制訂最早期限(lifeline)也就是我們希望完成目標的日期, Ellen Langer做了以下研究, 聚集一
組學生, 將他們介紹給成功的科學家和發明家, 然後告訴他們, 這些是世界知名的科學家, 然後讓學
生評估這些成功人士, 然後問, “你們覺得有多大可能達到他們的水準”, 然後他給了這些人非常高的
評價. 而當他問“你們覺得有多大可能達到他們的水準”時, 他們說自己永遠達不到他們的水平. 然後
他又召集了另一群學生, 帶他們去見同樣的人, 他還介紹他們走向成功之路的一些過程和特點, 比如
說經歷的失敗, 不安, 失望, 坎坷, 以及他們最終是怎麼從這一邊跨到另一邊的
, 然後讓他們評價這些
成功人士, 他們同樣給了這些人很高的評價, 而當他問“你們覺得有多大可能達到他們的水準”時, 回
答則是有可能. 我們都知道信念是自我實現的預言(Beliefs are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長期成功
的最佳預言者.

此外, 是John Cariton的研究, 除了不斷地問問題, 重要的是相信你能做到, 如果我們只看結果不看過
程, 我們比較不容易相信我們能取得這樣的結果, 使成功破滅.  Langer說”人們能想像到自己的每一
步, 但卻覺得高峰是難以攀登的”.

制訂一個長期目標, 然後將其拆分為短期或中期的目標, 然後制訂計劃, 基於這些計劃建立習慣, 一
步一步來將成功細化, 就會更容易相信那是可能的, 也就更容易確實達到那個目標.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