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智慧?智慧是一個我們非常孰悉但又非常陌生的一個概念,孰悉是因為我們常常看到或聽到它;陌生是因為很難為它找到一個滿意的定義。有一個我很喜歡的定義:「智慧」就是「對世界與人生根本而完整的了解」。在佛教的教義中,「世」是時間的概念,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界」是空間的概念,就是所謂的「三界二十八天」。「三界」就是指眾生所居住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八天」指欲界的六欲天、色界的四禪十八天、無色界的四無色天。按照這樣的說法,所謂「對世界與人生根本而完整的了解」的智慧,就只有佛才能擁有,而佛所覺悟的就是這樣的智慧。

但我們這些尚在五濁惡世的凡人,離成佛的境界實在太遠了。有沒有比較可能可以觸及的次一等「智慧」,讓我們在這一世過得比較幸福的指引?這種指引不是浩瀚無涯、鉅細靡遺的知識,否則就會如莊子所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般的耗盡一生不可窮盡或企及。它應該更像是老子所說的「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這樣自古以來一直為真,可應用在現代當世,以簡馭繁的處世原則或簡要綱領。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親友或家人,由於雙方都了解彼此的個性與底線,已經有了一定的相處模式。但對於陌生人或相識不深的人,什麼樣的人際策略是最優的?賽局理論或博弈論把這個問題稱為陌生人的「多重賽局」或「多重博弈」。

囚徒困境(單次賽局)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覺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在她精彩的自傳中講了一個故事,關於一個曾去劍橋探望她的朋友,那位朋友在樹林裡散步。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我們把「好人一定有好報」這個命題,改寫成「所有好人都有好報」,就更容易看出來,這在邏輯上是一個全稱命題。但是,我們只要找到一個反例,便可以否定全稱命題。於是,我們對這個命題是否為真,就變得不是那麼有把握。

對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這不是問題。如果你信的是基督教,你相信好人死後會上天堂。如果你信的是佛教,你相信好人死後,會投胎到六道輪迴的上三道:天、阿修羅或人。但是,對於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如果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我們有什麼理由讓他們願意當一個好人呢?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十六: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文章標籤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需要意義嗎?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先了解「人生的意義」這個概念。我想從二個方面來說明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如果你的存在跟不存在,對世界沒有差別,那你的人生或存在就沒有意義。另外,這種差別應該是好的差別才對,否則就成了負面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有意義的人生,就是能夠讓這個世界因為你的存在,而變得更好一點。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所謂的「意義」就是理解的可能性。當我們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問「人生的目的」是什麼?當人生沒有目的時,人生將變得不可理解,也就是人生沒有意義。而所謂的「人生的意義」或是「人生的目的」就是指一個人過去和未來可能的全部生活經驗中, 也就是一生中,值得追求的最終, 最重要的價值或目標。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十四:

長梧子曰:「是黃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奚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眾人役役,聖人愚芚,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文章標籤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十一:

故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若不釋然,何哉?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市孫子兵法-動于九天》-個人出版的第一本電子書

網址:https://readmoo.com/book/2102430180001

文章標籤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九:

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雖然,請嘗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夫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澨,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文章標籤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