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北遊於玄水之上,登隱弅之丘,而適遭無為謂焉。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問,反於白水之南,登狐闋之丘,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將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問,反於帝宮,見黃帝而問焉。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文章標籤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

田子方侍坐於魏文侯,數稱谿工。文侯曰:「谿工,子之師邪?」子方曰:「非也。無擇之里人也,稱道數當,故無擇稱之。」文侯曰:「然則子無師邪?」子方曰:「有。」曰:「子之師誰邪?」子方曰:「東郭順子。」文侯曰:「然則夫子何故未嘗稱之?」子方曰:「其為人也真,人貌而天虛,緣而葆真,清而容物。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無擇何足以稱之!」

文章標籤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鴈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文章標籤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

文章標籤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

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今奚為奚據?奚避奚處?奚就奚去?奚樂奚惡?

文章標籤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文章標籤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動的策略

當你練習和使用本章中陳述的四個核心策略時,我保證你能改變關係中的力量平衡。這些策略是:非防禦性交流、招募同盟、以物易物和使用幽默。這是我所知道的結束情緒勒索最有效的工具。

文章標籤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出SOS信號

是當你感覺快要陷入情緒勒索的壓力之中時,發出一個SOS的信號。你不必知道破解這些行為內在動機的密碼,也不必揮動警示的旗幟,你只需要記住改變最初的三個步驟的首字母縮寫SOS:停下來(stop)、觀察(observe)和謀劃(strategize)

文章標籤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巴掌拍不響

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勒索是一曲二重奏,而不是獨角戲。沒有被勒索者的積極參與,勒索者就無戲可唱。為了打破這種勒索的夥伴關係,你必須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看看是什麽因素讓你不知不覺地參與到情緒勒索當中。請記住,當我說參與勒索時,並不是指勒索是由你激發或引起的,而是指你允許了勒索的發生。你甚至都沒有意識到某人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你看上去或許是個好妻子、好雇員、好兒女--幾乎不加質疑地接受了別人的需求偏好,因為你接受的教育就是這麽教你的。

文章標籤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責任

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有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我們對別人的責任,我們的行為應該由諸如責任、遵從、忠誠、利他主義以及自我犧牲等價值觀所決定。這些觀念深深地植根於我們的思想中,以至於我們會認為這些思想是自己的思想,但實際上,這些思想和觀念的形成深受父母、宗教背景、主流社會信仰、大眾媒體以及我們周邊人的影響

文章標籤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