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中作者透過法人常用的避險工具選擇權的價格及股價指數的波動率計算出二
個指數來觀察大跌的徵兆(見下圖):
個指數來觀察大跌的徵兆(見下圖):
不確定感受指數 = 隱含波動率 – 過去歷史波動率
不確定溢價指數 = 隱含波動率 – 未來的歷史波動率(後來實現的價格波動率)

隱含波率與歷史波動率
選擇權的金額, 是選擇權賣方預估未來價格變動, 也就是預測選擇權波動率所設定出來的. 計算
權利金時使用的波動率, 被稱為「隱含波動率」(註: 台灣期交所可下載前3個月的隱含波動率
或恐慌指數, 公式詳見文後附註說明). 而過去或未來實現的歷史波動率則是股價指數的標準差.
權利金時使用的波動率, 被稱為「隱含波動率」(註: 台灣期交所可下載前3個月的隱含波動率
或恐慌指數, 公式詳見文後附註說明). 而過去或未來實現的歷史波動率則是股價指數的標準差.
當不確定性感受指數為負值時, 代表隱含波動率小於過去歷史波動率, 顯示投資人對未來感到
樂觀; 相反的如果為正值, 則代表投資人對未來不確定性處於警戒的狀態.
樂觀; 相反的如果為正值, 則代表投資人對未來不確定性處於警戒的狀態.
當不確定溢價指數為負值時, 代表隱含波動率小於後來實際發生同時段的波動率, 即事後驗證
投資人當時低估了未來的不確定性; 相反的如果為正值, 則代表事後驗證投資人當時對未來不
確定性過度恐慌
投資人當時低估了未來的不確定性; 相反的如果為正值, 則代表事後驗證投資人當時對未來不
確定性過度恐慌
大跌過程中的五個特徵
作者用過去幾次大跌的圖型驗證歸納出以下五個特徵:

特徵一: 在大跌的發生階段, 不確定性感受指數大多會變為正數, 不確定溢價指數則為負數
不確定感受指數為正數代表其實在大跌階段, 選擇權的投資人其實已經開始警戒了,
但不確定溢價指數則為負數代表雖然警戒但對未來的實際跌幅其實是低估的.
但不確定溢價指數則為負數代表雖然警戒但對未來的實際跌幅其實是低估的.
特徵二: 從擴大到結束階段, 不確定性感受指數轉跌為負, 不確定溢價指數則為反漲為正
不確定性感受指數轉跌為負, 代表隨跌幅加大, 投資人對未來由警戒漸趨樂觀. 但不確定溢價
指數則為反漲為正代表投資人反而高估後面的跌勢. 即認為後面的跌幅會收斂, 但收斂預期
比後面實際發生的慢.
指數則為反漲為正代表投資人反而高估後面的跌勢. 即認為後面的跌幅會收斂, 但收斂預期
比後面實際發生的慢.
特徵三: 不確定溢價指數, 大多會在股價急落的時間點開始反漲
不確定溢價指數股價急落的時間點開始反漲, 代表投資人看到急跌後, 對未來的跌幅過度高估
特徵四: 不確定感受指數, 大多會在股價到達低點時開始轉跌, 代表投資人認為未來的跌幅應
該跟過去的跌幅相比會越來越小
該跟過去的跌幅相比會越來越小
特徵五: 在結束階段, 不確定性感受指數會走在負數; 不確定溢價指數會走在正數
只是延續前面走勢的移動
以上就是作者歸納出來的結論, 接下來我們來看這樣的結論對我們預測後來的走勢有無幫助.
首先, 不確定溢價指數是事後指標, 因為其中未來的歷史波動率要等到發生後才能事後計算,
因此無法用來預測. 只能說明選擇權投資人在初跌時容易低估後續的跌幅, 但見到急跌
時又高估後續的跌幅, 這種現象符合人性.
因此無法用來預測. 只能說明選擇權投資人在初跌時容易低估後續的跌幅, 但見到急跌
時又高估後續的跌幅, 這種現象符合人性.
而不確定性感受指數雖可即時計算, 但無法預測大跌的高點, 反而在急跌時約是大跌的低點,
但如果我們仔細看書上的圖就發現其實也很容易誤判而不易抓到低點
但如果我們仔細看書上的圖就發現其實也很容易誤判而不易抓到低點
1. 亞洲金融海嘯時, 下跌點前雖有下跌但角度較緩可能還較好判斷

2. 俄羅斯金融危機時, 下跌點前後, 下跌的角度就都很陡較難判斷

3. 網路泡沫化的難度就更高了




4. 次貸危機也不容易


結論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比較像學術研究, 解釋在大跌階段的心理偏見, 可以增長財務知識, 但實
際要應用在操作上較難. 雖然作者認為不確定溢價指數比VIX 恐慌指數更能夠確實反映投
資人的心理偏見, 因此並不使用VIX恐慌指數, 但如我前面提到不確定溢價指數是事後指標,
就算事後更能解釋投資人的心理偏見但對投資操作卻沒有幫助.
際要應用在操作上較難. 雖然作者認為不確定溢價指數比VIX 恐慌指數更能夠確實反映投
資人的心理偏見, 因此並不使用VIX恐慌指數, 但如我前面提到不確定溢價指數是事後指標,
就算事後更能解釋投資人的心理偏見但對投資操作卻沒有幫助.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