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帛書本》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也,必以身後之。
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
天下皆樂推而弗厭。
不以其无爭,故天下莫能與爭。

《竹簡本》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能為百谷下,是以能為百谷王。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
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
天下樂進而弗厭。
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二.    白話翻譯: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歸往之處,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位置,這樣才能讓百川歸往.因此聖人想要居於人民之上,一定要言語謙下;想要居於人民之前,一定要退讓於後.如此一來,聖人居於上位,而人民不覺得有負擔;站在前列,而人民不覺得有妨礙.於是天下人樂於擁戴他而不會嫌棄.因為他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夠與他爭.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百谷王:百川所歸往

《說文》:「泉出通川為谷。」所以百谷可作百川講.
《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

2.    重:累,不堪.

《詩.無將大車》:「無思百憂,祇自重兮。」鄭箋:「重,猶累也。」

3.    全文

《老子今註今譯》

「老子深深感到那些站在上位的人,威勢凌人,對人民構成很大的壓力;那些處在前面的人,見利爭先,對人民構成很大的損害.因此喚醒統治者應處下退讓.這就是前面一再說過的『不爭』的思想.

本章開頭用江海作比喻,這和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於江海』的意思相同.老子喜歡用江海來比喻人的處下居後,同時亦以江海象徵人的包容大度.」

《老子古今》何謂『不爭之爭』

「聖人本來沒有百姓之利以外的私利.聖人能在民前、民上的特殊地位或『成功』、『成就』,是百姓擁戴而自然地獲得的,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奮鬥得來的,所以『以前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莫能與之爭』可能包含事實與後果兩方面.聖人的地位不是與別人爭來的,也就意味著沒有人能與之爭.這樣自然而然地獲得的『地位』、『成就』是最牢靠的.這是事實的方面.從後果來說,由於地位、成就的獲得是眾望所歸、百川歸一的結果,所以是別人沒有可能、沒有辦法奪走的,因而是」『莫能與之爭』.這個後果還應該包含心理效應,一方面聖人的地位,不是險勝得來的,所以不擔心別人要來爭,要來搶.再推一步,即使聖人的地位,榮譽真的失去了,聖人應該也是不怕的,因為他的目的、他的關切並步是個人的地位和榮譽.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老子古今》『不爭而勝』何以可能?

「如何才能達到『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地? 這可能要從兩個途徑來實現:一個途徑是擴充實力,讓自己確實強大到無人可爭、不爭而勝的地步;這種情況是最理想的,卻是不容易實現的.另一種途徑是根本沒有爭的意圖,使得任何人都沒有必要與自己爭;這種情況似乎消極,但是卻容易實現。

在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講這種『不爭』的哲學,似乎很不合時宜.但是,『競爭』可以有良性的、愉快的,也可以有惡性的、傷害身心的.道家哲學促進良性、愉快的競爭,反對惡性、有害身心的競爭.我們要問自己,為甚麼要去競爭?是布是為了生活得更好、更充實、更愉快? 如果是,那麼,當競爭讓你感到痛苦時,是否應該退出? 是否應該另外尋找能讓你愉快的生活方式? 你不爭,別人也就不必與你爭,也就擺脫了競爭的痛苦.如果我們因為勇於拚搏而險勝一次,卻把身邊的人都變成了敵人,這種『成功』難道是值得追求的嗎?

我們都欽佩經過生死搏鬥而達到目的的成功者,九死一生的勝利者更是文學藝術、小說戲劇的最好題材.但是,從社會安定的角度來看,從生活素質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選擇九死一生的勝利,還是應該選擇遊刃有餘的成功呢?

遊刃有餘的成功就是『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成功,就是『不爭而勝』.每個人都應該而且可以找到自己游刃有餘的領域或位置.」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