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帛書本》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弗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竹簡本》無
二. 白話翻譯:
善做將帥的,不逞勇武;善於作戰的,不輕易激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不用對鬥;善於用人的,對人謙下.這叫做不爭的品德,這叫做善於用人,這叫做合於天道,這是自古以來的最高準則.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為士:統率士兵.
王弼:「『士』,卒之帥也。」
2. 不與:不爭
高亨:「『與』,猶『鬥』也。」
3.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帛書本沒有「之力」二字, 帛書本作「用人」是一般的用人、待人之道,王弼本的「用人之力」則意義狹窄,變成了僅借用別人之力,又會產生用計謀利用別人的歧義.
4. 全文
「武」「怒」乃是侵略的行為,暴烈的表現.老子卻要人「不武」「不怒」,意即不可逞強,不可暴戾.在戰爭中講「不爭」,要人不可嗜殺,這和前章在戰亂中強調「慈」是相應的,這是古來的準則.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微觀的角度:
《老子古今》「不爭之德」與「外向無為」
「無為是老子哲學的中心概念之一.我們說過,無為不是一個普通的單一概念,而是一個概念簇,即代表一系列以『無』或『不』引起的詞語.這一系列詞語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向外、對人的,可以稱之為『外向無為』;一類是內心的、心理的,可以稱之為『內向無為』.本章提出的『不爭之德』就是外向無為的一個典型代表,上一章提到的『三寶』中的『不敢為天下先』也是一種典型的外向無為.本章我們專門討論不爭之德.
按老子所說,『不爭之德』是『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不武』、『不怒』、『弗與』、『為之下』都是無為的具體表現,是『善為士者』、『善戰者』、『善勝敵者』、『善用人者』的特殊表現,即以『無為』達到『有為』甚至超出一般之『有為』的效果.反過來說,為了達到『善為士』、『善戰』、『善勝敵』、『善用人』的目的或效果,就要努力爭取做到『不武』、『不怒』、『弗與』、『為之下』.顯然,這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這需要實力、信心和勇氣.
下文說『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可見『不爭之德』是用人之道,又符合天道,也是自古以來的智慧與力量之極致,是善於『用人』、『配天』的極致,在老子看來,無為的原則是貫穿於天人之際,彰顯於古今之間的.所以老子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第七十三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這都是說無為的原則有自然界或宇宙規律的支持,因而有普遍而至高的意義.『不爭而善勝』、『為而不爭』的說法再次明確說明無為、不爭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採取與眾不同的行動方式達到更高的目標.
按照老子所說,可以實行不爭之德實際上是自身實力強大、智慧過人,因此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在實力強大、足以戰勝敵人的條件下而選擇不戰是不是很容易呢? 從客觀條件來說是更容易一些,因為沒有失敗的憂慮和壓力。但是從決策人的主觀角度考慮卻是更難的,因為有能力、有機會建功立業,卻選擇無為、不爭,是和常人的心理、興趣、利益相衝突的.西諺有云:手裏拿著錘子的人,看甚麼都像釘子.有武力而不用,這絕不是一般人可以作到的.有強大武力而努力避免使用武力的將軍和國軍是十分罕見的,這說明實行『不爭之德』的難度,其難就難在克服自己取勝的欲望.這說明外向無為的實現取決於內向無為的根基.
沒有實力的弱者只好避免直接抗爭,是不更容易實現不爭之德呢?不然,無力勝敵的弱者根本沒有資格宣稱自己是在實行不爭之德.武力上的弱者不與敵人正面衝突,靠智慧化解危機,這才稱得上是不爭之德.其武力之弱靠智慧之強補之,才有可能實現不爭之德.
總之,老子哲學不是弱者的哲學,而是真正的強者才可能實行的哲學.這種強者不僅是武力的,更是道德的、智慧的以及意志的,這不僅是能力的強,而且要有高於常人的精神境界和終極關懷.」
《究竟真實》
「在希臘時代,伯羅奔尼薩戰爭打了二十七年(西元前四三一~四O四),主要是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戰爭,最後斯巴達勝利,雅典戰敗.
當斯巴達的大軍開進雅典的前夕.將軍們在喝酒慶功的時候,找人來唱歌助興,結果大家聽得如癡如醉,就詢問這是誰做的?答案是雅典的詩人.斯巴達的將領就說:一個城邦可以產生這麼偉大的詩歌,實在不應該被毀滅.果然第二天就班師回朝,雅典於是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