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原文:
《王弼本》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帛書本》
天下□謂我大,大而不肖。
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恆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則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
《竹簡本》無
二. 白話翻譯:
天下都認為我的「道」太大了,似乎什麼都不像; 正因為它太大了,所以似乎什麼都不像;如果像什麼東西,早就變成很渺小了.我有三種法寶,一直掌握及保存著.第一是慈愛;第二是儉約;第三是不敢居於天下之先.因為慈愛,所以能勇敢;因為儉約,所以能夠推擴;因為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夠成為眾人的領袖.現在如果捨棄慈愛而求取勇敢,捨棄儉約而力求推擴,捨棄退讓而爭取領先,結果只有死亡了。以慈愛來說,用於戰爭就可以獲勝,用於守衛就可以鞏固.天要救助一個人,會用慈愛來保護他.
三. 歷史原意(meaning)之探索:
1. 儉:有而不盡用.和五十九章的「嗇」字同義.
2. 器長:萬物的首長
「器」,物,指萬物.
3. 且: 取
4. 全文
《老子古今》
「『慈』字的基本意義就是『愛』.《說文》云:『慈,愛也.』然而和『愛』相比,『慈』又稍有不同.一是『慈』更側重於上對下,老對小,所以有『慈幼』的 說法(《周禮.地官.大司徒》),《管子.形勢》則說:『慈者,父母之高行也.』二是『慈』更強調愛之深.《左傳.莊公二十七年》『夫禮、樂、慈、愛,戰所畜也.』孔穎達疏云: 『慈謂愛之深也.』賈誼《新書.道術》云: 『親愛利子謂之慈,反慈為嚚(一ㄣˊ愚蠢而頑固,說話不老實, 《書經·堯典》:「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惻隱憐人謂之慈,反慈為忍.』『慈』的這兩個特點完全適用於老子思想.一方面『慈』是聖人對天下人的悲憫之懷,另一方面聖人之慈之深到了單向而不求回報的境地.老子只講聖人如何治理天下且『不有』、『不恃』、『不長』,從來沒有提到百姓應該如何尊敬或回報聖人,甚至連感謝、歌頌也不需要,就是『太上,下知有之』而已.
關於老子之『慈』,蔣錫昌說:『老子談戰,談用兵,其目的與方法不外「慈」之一字.人君用兵之目的,在於愛民,在於維護和平,在於防禦他國之侵略;其方法在以此愛民之心感化士兵,務使人人互用慈愛之心,入則守望相助,出則疾病相扶,戰則危難相惜.夫能如此,則用兵不戰則已,戰則有不勝者矣.本章還說到『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說明『慈』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關於『慈故能勇』,王淮說:『「慈」之所以能勇者,猶《論語》所謂「有德者必有勇」也.蓋慈者德之體,有慈故有德,有德則有勇』」
「《說文》云:『儉,約也.』段玉裁註:『約者,纏束也,儉者,不敢放侈之意. 《禮記.樂記》有云:『恭儉而好禮』.孔穎達疏曰:『儉,謂以約自處.』關於『儉』的意義,老子只說到『儉故能廣』.蔣錫昌說:『「儉」與「損」、「嗇」等字均文異誼同.儉以治人,則民不勞;儉以治身,則精不虧.』王淮說:『「儉」之所以能「廣」者,謂重積德則用廣大,重積財則用有餘也.』蔣、王之說均可參考,然『儉』的基本意義還在於:『以約自處』,『不敢放侈』.
因為『慈』,老子之聖人只『輔助』而不『主宰』天下百姓自身之生存.『慈』是老子外向無為的心理基礎和感情基礎.因為『儉』,聖人的欲望和權力總是在約束之中,這是聖人之內向無為,是其外向無為的內向基礎.簡言之,『慈』以對人,『儉』以待己;『慈』而向外,『儉』而向內.對於這一點,有人說得更明快: 『慈誰?慈人民;儉誰?儉自己.』當然,所謂約束是外人的觀察,對聖人來說則是自然而然,並沒有拘束感.而一般人要實現無為,則是需要先經過自我約束的階段的.」
「宋儒將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等思想完全當作用兵致勝之法或政治權謀,是對老子思想的片面理解和運用.老子思想用於軍事、政治,的確可以轉化為不擇手段、單純求勝的策略和陰謀,但這已經不是本來的老子.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僅是第三寶.前兩寶是對天下之慈悲和對己之約束,在這兩個前提之下,不敢為天下先怎麼可能是不擇手段的陰謀呢? 老子似乎也講到一些用兵之術,但那是在不得以而用兵時的求勝之道.老子並非迂腐得任人宰割.本章即云: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老子並非害怕戰爭,而是反對戰爭,極力避免戰爭,然後戰則必勝.不過,『戰勝以喪禮處之』(第三十一章)這是他的『勇』與『慈』的全面體現.
查《老子》中的『先』字,有先進、優勝之先(『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彊者莫之能先』,第七十八章),也有先後之先(『先後相隨』,第二章),也有先導之先(『欲先民,必以身後之』,第六十六章).不敢為天下的『先』字主要是先後之先和先導之先.不敢為先可以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雖不先而不爭先,安然於原有的地位,另一種情況是雖先而不自居於先,即『聖人地謂雖居人民之先,然應謙退虛弱,清淨自正,而不可為天下之先;第六十六章所謂「欲先民,必以身後之」也』(蔣錫昌)這兩種不為先都是無為精神的外在體現.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與陰謀權術毫不相干.」
「總的來說,『三寶』的『慈』是對天下萬物、百姓的根本態度和心理基礎;『儉』主要是對自己地約束,表現為內向的無為;『不敢為天下先』是對外物的態度和原則,表現為外向的無為.『三寶』是老子『輔萬物而之自然而不能為』等原則的具體化表述,這是嘗試從老子自身理論理解、總結老子的『三寶』,算是對『三寶』的一種道家立場的詮釋. 」
四. 現代意義(significance)的啟發:
慈: 【大愛講堂】慈悲利他科學觀 - 施益民
儉: 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不敢為天下先: 好的領導者,會讓你感到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