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學—第五章 改變
 
改變的本質 (The Nature of Change)
 
改變, 可以說整門課都在談改變. 改變可以是建立一個習慣, 例如每周運動三次, 或是要培養的習慣是
我希望人生的精神層面可以更豐富. 改變也可以是我要更快樂, 我不要那麼焦慮. 在第二堂課我們已
經提過改變很難, 很多研究都證明了改變有多難, 雙胞胎研究, 還記得結論嗎? 嘗試改變快樂水平, 難
度如同試圖改變身高一樣徒勞, 雖然他們後來也說, “不一定是不可能或徒勞的”但他們的研究證明了
很難做到. 雙胞胎研究, 快樂是一種隨機現象, 還有Daniel Gilbert的關於有效預測的研究, 不論好事
或壞事, 快樂都會恢復原來的水平. 人生通常都在幸福感的基礎線上下起伏, 獲得上升的拋物線
(trajectory) 很難. 劍橋—薩默維爾研究表明, 五年的干預, 最後導致負面的改變. 
 
我們知道改變很難, 不管是個人或社會層面. 而我們也知道改變是可能的. 我們知道很多人爭辯說, 改
變是不可能的, 他們犯了普遍性的錯誤, 只看平均分而不看例外狀況, 不看那些實現改變的人. 當我們
研究改變時, 是例外證明了改變是可能的, 問題變成了”如何才能實現改變?”
 
改變看起來像什麼? 我們從微觀來看, 在大腦的層面, 改變到底看起來像什麼?改變發生時, 我們的大
腦有什麼變化? 直到1998年, 神經科學家認為大腦是不變的, 我們生來具有一定的神經元, 一定的通
道, 大腦在三歲之後不會生長, 不會改變. 1998年科學家發現大腦其實是會改變的, 並得出神經可塑
性的概念, 不只神經通道會改變, 神經元也是發展的. 在人的一生中不斷的生成直到我們死去,
因此並
不是我們一出生有一定的神經元, 然後走下坡. 原來大腦在很多方面像一塊肌肉, 使用它就不會失去
它, 使用它能讓它再生, 讓它發達. 問題是要如何使用它, 才能讓它幫助我們, 變得更加快樂.  

 
 
讓我們來看看大腦, 大腦有數以百萬計的神經通道(channel), 不同神經元在大腦裡的連接, 你們能看
到有些很薄, 是新生的, 有些更厚, 更健全. 它作用的方式很像自然界, 有大河也有小河. 原理是這樣的,
每次神經元之間發生聯繫, 換句話說, 你的思維模式依循特定的路徑, 那個路徑會成長, 像河流一樣,
每次有水流過, 河流都會變得寬一些, 沒有水的時候, 神經元不工作的時候, 它會萎縮一點.
 舉個例子,
我學法語, 學了一個新詞, 我的大腦裡形成新的聯繫, 如果我只聽了這個詞一次, 神經通道會分裂, 會
消失. 如果我不斷重覆聽到那個詞, 最後通道會變得越來越厚, 我就會一生記得這個詞, 就像形成了一
條新的河流. 這是我們理解改變思維的關鍵, 並最終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當有暴風雨時, 水傾向於流向
現有的河流, 我們的經歷也更傾向於流向已建成的神經通道並進一步加強它. 而不是生成一條神經通
道. 如果我們要記住一樣東西, 和其它東西產生聯繫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和已有的神經通道, 已有的記
憶產生聯繫. 事實上, 這是史丹福教授Carol Dweck的研究結論. 
 
理解神經的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理解我們如何實現改變, 能讓我們更容易成功, 能讓我們更加快
樂, 理解這一點很重要. 已建成的神經通道吸引更多活動, 從而變得更厚. 沒有建成的通道, 一條小溪
更容易消失, 當它變得更寬, 就更可能保留下來, 不僅保留下來, 而且繼續成長, 它是自我加強的
(self-enforcing). 
 
習慣就是如此, 一種做法被反覆加強, 就變成一種習慣. 比如打網球, 你反反覆覆用正手擊球, 開始時
你要考慮怎麼打, 必須集中精神, 手腕翹起來一點, 球拍應該停在什麼位置. 但一段時間之後, 揮過千
百次後, 你不用再考慮怎麼打, 它已經刻成槽(grooved), 我使用刻成槽這個詞, 因為事實上你創造了
一條新渠道. 只要要球飛過來, 你不需要再考慮, 它被吸引, 你的思維被引向那個或那些特別的通道,
告訴你”舉起球拍擊球”, 完全是自動的. 音樂也是如此, 經常練習演奏的人, 或經常練習一種運動的人
, 他們的大腦真的會改變形狀, 更多神經通道在那個區域形成, 大腦在那個區域更厚. 
 
他們做過一項研究, 讓他們發現大腦其實是改變的. 他們讓倫敦的新手計程車司機, 他們如果想獲得
執業證, 他們必須學習倫敦地圖, 倫敦地圖很複雜, 但是他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地圖. 他們發現司機
們的大腦, 他們的視覺皮質的一部份發生變化, 在司機學習倫敦地圖前後. 因為他們在使用那部份大
腦, 他們有經驗, 這些經驗在大腦形成溝槽. 當有人說要到牛津街, 他們馬上知道怎麼去, 這是個非常
好的消息, 那意味著我們可以控制, 我們可以引入改變.  在大腦中的通道既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
比如說, 一些負面的通道, 一個總是憂心忡忡的人, 一旦有事發生, 他們立即轉向(gravitate) ”那對未
來意味著什麼?” 或 ”那對今天意味著什麼?” 時刻擔心各種事情, 甚至經常為好事擔心, 他們會立即
把好事理解成需要擔心的事, 或者發現缺陷. 負面思維會通過那條大腦通道, 我會通過那條通道不斷
尋找我的缺陷. 我還記得我的經驗, 當我得到本校獎學金時, 我的大腦立即開始想 ”我為什麼沒得到
另一個?” , 我有那麼多事情值得感激, 但做為消極者, 神經通道, 經驗流向的河流是一條最大的河.
當時對我來說, 最寬的河流就是消極的. 也有積極的渠道, 積極者一個即使是在困難的環境也能發現
恩惠的人, 樂觀主義者的渠道更大更寬, 經驗流向那裡. 
 
今天我們對大腦的認識更多, 這些渠道存在那裡? 我給大家舉個眾所皆知的例子, 我們都知道, 經常
使用左側前額皮質(prefrontal cortex)的人和經常使用右側前額皮質的人相比, 更快樂更易受積極情
緒的影響, 對痛苦情緒的適應性更強
, 右側前額皮質活動更多比左側前額皮質活動更多的人相比要
更壓抑. 另外, 如果意外發生在右側, 右測受損, 人們經常變得更快樂.  需要記住的更重要的事是,
同的刺激往往造成不同的反應, 世界不只是外在的世界, 還有一個內在的世界
. 記住,  對同一個大腦
來說, 正如愛默生所說, 同樣的世界, 對不同的頭腦來說, 可能是天堂, 也是地獄, 要看那種經驗流向
那裡. 
 
多年來, 透過冥想, 透過寫日記, 透過運動, 我變得更像一個積極者, 為此我付出很多努力, 我人生最
大的財富, 是我娶了一個完美的積極者, 我的妻子Tommy不需要透過後天的努力. 舉個例子, 我們參
加一次派對回來, 派對上一個人一個勁地說話, 我正要跟Tommy抱怨, 她在我開口前說:”你看那個人
多好, 他對所做的事是如此熱情”. 在我眼中是多話, 在他眼中是熱情, 她自動地發現好處, 有些基因
讓某些人更容易發現益處. 但與此同時, 我們可以培養, 我們可以一條通道一條通道地去塑造. 我們
所做的就是改變大腦, 我們會在講到”正念冥想”[註] (mindfulness meditation)時講這個問題, 比如
經常做瑜珈能改變我們大腦裡的通道, 讓左側比右側更活躍, 讓我們更容易受到正面情緒的影響,
對痛苦情緒有更好的承受力. 
 

二種類型的改變:
 
第一種是漸進的改變, 這種改變是一點一點鑿掉多餘的石頭, 這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改變, 這是健康
的改變, 沒有捷徑, 需要時間, 然而改變的過程可以和結果一樣讓人享受
. 想想學習演奏樂器, 它需
要時間, 是相同的過程, 因為我們在大腦裡創造新的神經通道, 當我們學習演奏樂器, 我們享受十
年的學習過程. 最後在音樂會上演奏, 我們可以享受最後站在台上演奏的樂趣, 所以改變本身也可
以很有趣, 我們能享受過程也能享受結果.  
 
第二種是激烈的改變(acute change), 如果用水沖刷石頭來比喻漸進的改變, 可以用拿大鎚砸石頭
來比喻劇烈的改變. 不需要太多時間, 立即發生, 但要記住的重要一點是劇烈的改變不是一步奏效,
劇烈的改變通常需要很多的準備功夫. 打個比方, 你需要很大的力氣去揮大鎚, 還要有力氣砸下去,
所以也需要時間, 二者都需要時間. 記住這一點很重要, 為什麼? 
 
Martin Seligman 說過

”相信有捷徑通向滿足, 繞過個人力量和美德的訓練是很蠢的, 它導致很多人在坐擁巨大財富時感到
抑鬱, 精神饑渴而死”
“The belief that we can rely on shortcuts to gratification and bypass the exercise of personal
strengths and virtues is folly.  It leads... to legions of humanity who are depressed in the middle
of great wealth and are starving to death spiritually.”
 
這是當今世界上不快樂的一個主要原因, Stephen Covey<<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在開頭提到
他的博士論文研究課題, 他所做的是看過去200年來成功的文學作品. 他發現1930年是分界線, 1930
年以前, 自助(self-help)在於性格的改變(character change), 從內在改變自己, 需要努力掙扎, 跌倒
再爬起, 經歷苦難, 一步步地改變, 最後漸進式地實現. 1930年以後, 從性格改變變成一步奏效(quick
fix), 想發財, 如何結交權勢, 現在就做. 秘密就是快速改變, 立即改變, 輕易的改變. 1930年以來, 我們
看到人們幸福感不斷下降, 人們變得更加抑鬱, 更加焦慮.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 人們希望相信他們能
發現一步奏效的方法,
沒有一步奏效的方法, 需要時間去實現改變, 但改變的過程可以是很享受的,
如同最終實現改變一樣樂趣無窮, 令人興奮.
 
兩種形式的改變, 漸進式和突發式, 我們要講的重點是將變化持續下去. 而不是突然改變後又恢復原
狀. 要注意的是, 變化既不是藥到病除的靈丹妙藥, 即便我們舉起大鎚, 也需要很大的準備功夫. 舉例
來說, 漸進式的改變包括每天都做感恩練習, 慢慢成為一個更容易找尋美好的人, 逐漸的看到更多的
正面的事物, 一點一點的建構起新的神經通道. 另外大鎚的例子和探索經驗(Eureka experience)是
一回事, 真知灼見不是憑空產生的, 而是經過長時間準備千錘百鍊而得來的.  大家都知道所謂的靈感
99%來自汗水(99% of perspiration that leads to that inspiration.), 所以說沒有靈丹妙藥(quick fix).
而且正是那種靈丹妙藥的篤信和渴求, 導致了今天抑鬱症如此高. 因為大家都很挫折, 很失望, 發現
靈丹妙藥不管用時, 就覺得是自己出問題. 沒有靈丹妙藥, 所有改變都需要時間, 沒有所謂什麼”幸福
生活五步驟”.
 
我真的想要改變嗎
 
在我們講變化的進程之前, 我們要先釐清一個觀念, 我們首先要問的是, 我或者你真的想要改變嗎?
我是不是真的要改善我的個性, 或者我不喜歡的性格或行為? 這不是一個表面或無關緊要的問題,
因為我們有時想要改變但潛意識卻阻撓我們. 讓我舉一個例子, 早在1980年代, Langer和Thompson
做過一個研究, 他們找來一些學生或參與實驗的人, 然後問這些人, 他們想不想擺脫他們性格的某
個方面, 比如說古板, 或容易輕信別人, 或冷酷, 想不想在這方面變得更好, 是不是真的能改變. 這就
是他們問的前二個問題:想不想改變? 能不能改變? 然後在他們問了這些問題之後, 實驗還有第二個
階段. 在這個階段, 他們讓這些人去評估下面正面性格, 比如, 言行一致對你來說重不重要? 值得信
賴是不是重要? 以及被認為是一個嚴肅認真的人, 對於你來說有多重要, 下面我們來說一下這個實
驗有趣的結果, 所有給這些正面性格打高分的人, 反而比較不容易去改變自己的負面性格(traits). 
 
大家明白這中間的奧妙嗎? 也就是說, 比如, 我想要擺脫古板的性格, 但是與此同時, 言行一致在我看
來是非常重要的品格, 我反而不容易去改變我的古板, 因為在我的意識裡, 它們是相互關連的. 對, 我
不想要再古板下去, 同時我的潛意識裡有個小人說, 我想要言行一致, 別擺脫古板, 因為我把二者結
合起來了. 同理, 還有輕信(gullibility)和值得信賴. 這二種品質, 可以說, 值得信賴的人, 另一方面很容
易輕信別人, 這種性格極端化以後, 人會變得容易輕信別人, 然而我卻不想丟掉輕信別人的習慣, 因
為同時我不想丟掉我值得信賴的優點. 同樣的例子還有冷酷(grim), 我的冷酷, 可能潛意識裡正反映
出我的嚴肅認真. 
 

很多年來, 真的是很久以來, 我在思考分析, 並寫了很多關於完美主義的東西, 我不能理解為什麼我自
身的情況, 長久以來並未好轉, 因為我知道我自己身受完美主義之害, 我讀了研究報告, 反省個人經歷
, 我知道完美主義對我百害無益, 有損於我的健康, 從長遠來看也阻擾我成功, 但是我卻擺脫不了它.
直到我讀了這個報告, 於是我問自己, OK, 與完美主義相對應的是什麼? 在我意識裡, 它和什麼聯繫在
一起, 完美主義和什麼密切相關呢? 和它密切相關的是動力和雄心, 如果我需要自我定義的話, 首當
其衝的, 定義就是我有動力和雄心抱負. 同時我不想失去這些品格, 我的潛意識便阻止我, 擺脫對完美
主義的追求. 我對完美主義的定義是對失敗的極度恐懼, 失敗會阻止我們, 我們會用整整一周來講完
美主義, 到時候會講得更深入一些, 只有當我明白了這兩者之間的密切關聯, 我才能夠把它們拆開, 分
開, 我只想保留其一.
 
再比如, 擔憂和焦慮, 其實我已經說過很多次, 我最終擺脫了焦慮的困擾, 下次我會和大家說說具體的
過程. 自從很久以前開始, 我上大學時, 每當有大學壁球比賽也好, 或者是考試也好, 或者是在分組討
論的時候發言之前, 我都會非常焦慮, 我不想再這樣下去了, 我不想要焦慮, 然而, 我卻丟不掉這種擔
憂和焦慮, 因為我同時很重視責任感, 如果我會焦慮, 說明我有責任感. 我會在上課前更認真的做準備,
而不是隨便糊弄偷懶, 因此我把焦慮和正面品格責任感聯繫起來. 還記得關於Brandon的故事嗎?
No one is coming. 責任感是非常重要的品質, 但是它卻阻撓我擺脫擔憂和焦慮, 這都只是在潛意識
裡發生的, 我之前並沒有意識到這些. 
 
還有罪惡感, 有好的罪惡感, 也有不好的罪惡感, 我不想擺脫罪惡感, 因為我不想對他人變得冷漠無
情, 我們經常會把二者聯繫起來. 
 
還有一對概念是精簡化, 這也是我的切身體會, 我想要減少工作量, 因為我明白同時參與太多活動,
有損於我的工作效率, 創造力和健康, 但是我卻沒辦法做到精簡, 為什麼, 因為我把它和失去優勢
聯繫起來. 所以我沒辦法做到精簡. 
 
還有我們上周談到的尋找過錯(fault finding), 為什麼人們不能停止尋找過錯呢? 為什麼要維持悲觀的
態度呢? 因為它們把尋找過錯和現實主義連結起來, 我不想放棄這種現實的態度, 不想變成一個脫離
現實盲目樂觀的人, 因此我不會放棄尋找過錯的習慣. 
 
幸福(happiness), 通往幸福路上最大的障礙, 就是人們把幸福和偷懶聯繫在一起, 因為當今文化最
為人所追捧的, 所信奉的真理就是”沒有痛苦, 就沒有收獲”(no pain, no gain). 如果我現在很快樂, 就
意味著我不再經歷痛苦, 就意味著我放棄了, 意味著我不會成功, 意味著我失去了稜角, 意味著我不再
有動力和雄心, 所以我們在潛意裡選擇不快樂. 這樣的話, 我們就不會失去其它珍貴的東西, 比如雄心
壯志, 比如長處優勢, 比如勤奮刻苦. 
 
當然, 依我們現在來看, 我們知道這些東西並不是密不可分的. 正相反, 比如說快樂, 我們從”擴延-建構”
(broaden and build)理論中學到, 正面的情緒是和成功聯繫在一起的 等到春假之後, 當我們講到
完美主義時, 我會講一些從研究中得來的理論, 大家可以把這些理論和你們個人聯繫起來. 如果我們
可以趕走對失敗的恐懼, 學會面對它, 學會冒險, 從失敗中學習經驗, 將失敗看成是未來成功的墊腳石. 
克服對失敗的恐懼, 或擔憂焦慮, 或罪惡感或種種不幸福的關鍵, 通常是關於理解或更好的去理解這
些品格的含義.
舉個例子, 我想要擺脫對失敗的恐懼感, 不是一般的恐懼, 而是消磨人意志的恐懼, 因
為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害怕失敗, 但是要擺脫這種消磨人意志的恐懼, 同時保持我的動力和雄心,
就必須要理解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又或者, 你們知道, 我以前不會對人說不, 這麼短小的一個詞, 簡單的一個詞, 有時候是那麼難以說出
口, 為什麼? 因為我眼中的自己和我希望別人眼中的自己是有同情心的, 善解人意的, 是老好人. 於是
我把二者拆開了, 它們不一定要連在一起, 我們可以善解人意的說不. 因為很多時候我對別人說好,
我同時其實在對自己說不, 從長遠來看也是在對親密關係說不. 所以我現在更好更深入的瞭解了, 我
什麼時候能說不, 什麼時候不想說, 同時我還能保留自己的善解人意和同情心, 也不必在每次說不的
時候, 感到有種罪惡感. 
 
這裡列出來的每一種品格, 都是可以被拆開的, 大家可以想想有那些品性, 是你很久以前就想改掉,
卻改不掉的, 對完美主義的追求? 還是嚴酷無情, 還是你想變得更頑皮活潑? 也許你並不想擺脫這種
個性, 因為害怕自己會失去嚴肅認真的品性, 其實你根本不需要失去, 把嬰兒留下, 把洗澡水倒掉, 前
提是我們能搞清楚我們到底想改變什麼? Nathaniel Branden設計的, 它將幫助你識別, 自己分別想
要擺脫和保留的品格.
 
很多時候不管在顯意識或潛意識中, 都有一個你自己製做的開關, 可以引發洪水, 打開通往新隧道的
大門, 大腦裡新的通路, 真正永久性的變化, 我們現在要討論三個截然不同卻又相互連結的通向變化
的途徑, 這就是我們之前提過的, 心理學ABC理論, A代表情感(affect), 情緒, B代表行為(behavior),
行動, C代表認知(cognition), 思維, 我們會分別講這三個元素. 在分別講這三個元素的時候, 我們會
談到漸進式的變化和突發式的變化, 可以說我們用二種方法解釋三元素, 情感, 行為, 認知乘以漸進式
和突發式, 一共有六種變化方式. 這六種方式, 彼此相通, 把它們聯繫起來很重要,
我們希望能三者兼
得. 為什麼? 引用一句我們提過多次, 以後也會再提的名言, 
 
Dryden 和Poet說的

”我們養成習慣, 習慣造就我們” 
“We first make our habit, and then our habit makes us.”
 
為了能改變習慣, 產生永久性的變化, 我們不僅需要一種穩定的變化模式, 也同樣需要一種外部介入
的力量. 僅僅把注意力放在情感上是不夠的, 放在行動上也是不夠的. 放在思維上也是不夠的. 我們要
對三個元素同時下功夫
. 這就好像我們把習慣看成一股洪流, 一股我們思維的洪流, 這股洪流是來自
不同通路的神經元構成, 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對抗這股洪流, 為了做到這點, 我們需要足夠大的外力. 因
此我們要嘗試儘可能多的方法. 


~~第五章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