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學/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第一章

正向心理學開課原因
 
Tal 大學原本主修computer science, 唸哈佛大學, 他功課很好, 運動也很好, 同學關係也不錯, 但卻不快樂.  後來改唸哲學及心理學, 在研究正向心理學後, 運用所學理論變得更快樂, 希望跟大家分享.
 
正向心理學的課程目標
 
結合嚴謹的學術研究及隨處可見的自助運動(self-help movement) 扮演學術界(ivory tower)和普羅大眾的橋樑.  因為勵志書籍很多, 但缺少理論基礎 (Over-promising, under-delivering), 而且一些有價值的學術研究也不那麼容易親近.
 
正向心理學的來源
 
心理學的三大勢力:

1. 行為主義 (Behaviorism)

2. 精神分析學 (Psychoanalysis)

3. 人本心理學 (Humanistic psychology)

人本心理學產生來自對前二大勢力的異議:
 

1. 行為主義認為人是行為的集合, 可透過獎勵懲罰驅動, 就像撞球 
=>人本心理學認為人不只是像撞球, 人有精神, 有靈魂, 有重要的認知與思想, 不能只靠行為觀察來改善人生.
 

2. 精神分析學主要透過潛意識分析以決定你的理解, 決定如何改善你的生活還有防衛機制, 人類本能論,  神經症(neurosis), 如果你理解這些黑暗勢力, 就能更好地處理生活,了解並改善生活品質

=>人本心理學認為人類不只如此, 不僅僅是生理本能, 不僅僅是神經症, 我們必須重視人的本質, 給予人更多的自尊與自由.

 
但有一個問題, 人本心理學缺少嚴謹的方法論, 但它引入了許多精彩的理念, 對於幸福感的研究, 樂觀主義的研究, 善良, 道德, 美德, 愛, 兩性關係, 巔峰體驗, 自我實現, 移情, 但因缺少方法論, 大部份成了自助運動 (self-help movement), 因此在學術上的影響很小, 但人本心理學孕育了正向心理學.

不只是資訊也是改造
(It is not merely about information, It is also about transformation)

這門課不只傳授資訊(information), 而且還關於如何改造(transformation), 現在大多數的教育都只是傳授資訊. 我們的心智像一個容器, 接收科學, 接收資訊, 儲存到容器裡, 等容器填滿了, 我們就畢業了. 這還不夠, 因為資訊無法決定我們的幸福感. 我們的成功, 自尊, 動機水平, 兩性關係及其品質, 光有資訊還不夠, 還需要改造, 改造就是把容器形狀改變.

世界各地很多人似乎擁有了一切, 人生順利, 生活富庶, 但仍舊不快樂. 但另一些人擁有的不多, 但從未中斷, 從未停止享受人生. 還有完全相反的, 擁有一切的人心懷感恩, 生活窘迫的人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也就是說, 重要的不止是資訊, 還有容器的形狀--如何解讀 (interpretation), 如何理解 (perception), 關注的焦點 (focus). 快樂由我們的精神狀態而定, 而不是社會地位或銀行存款. 所以需要改造, 這對建立幸福感很重要. 我們要挖掘自身的潛能, 這種潛能一直存在, 只是我們沒有發現, 或被其他東西所掩蓋了. 我們要發現利用它, 以便關注它, 以便理解它.
 
曾有記者問米開朗基羅如何創造出大衛這件巨作的, 米開朗基羅回答說”很簡單, 我去採石場看了一塊巨大的大理石, 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衛, 我只要鑿去多餘的石頭 (chip away the excess stone). 大衛就誕生了. 這個故事說出了這門課的精髓, 即鑿去多餘的石頭, 也就是擺脫限制, 阻礙或者對失敗的恐懼, 這些東西並不是與生俱來的 (we didn’t have as kids),
如今卻出現在大多數人身上, 要鑿除削弱傷害我們的完美主義. 鑿除阻礙成功的能力, 因為我們可能害怕成功, 可能對生命的一些東西感到內疚. 這些都會反過來限制我們. 也許甚至還要鑿除兩性關係中的限制, 尤其是帶來負面情緒的時候. 這就是本課程主要的內容.
 
梭羅(Thoreau) 說:”讓心靈成長的是減法而不是加法”
“The soul grows by subtraction, but not addition”. 
 
老子也說過”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學”就是資訊, “道”就是改造.
 
學期結束, 我希望你不是跟我說”謝謝你教我這麼多” 而是”謝謝你提醒了我一些我熟知的事情” 這就是本課程要做的, 經常性的提醒, 一週二次, 幫你鑿掉一些束縛, 喚起心中的大衛.

Abraham Maslow 說:“人本哲學提出關於學習, 教學和教育的新觀念, 簡單地說, 這一觀念認為

教育的目標, 人的目標, 人性的目標, 只要是人還是被關注的目標, 最終就是一個人的自我實現. 達到人類或某個個人能達到最高高度, 通俗一點講就是幫助一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
“Humanistic philosophy [offers] a new conception of learning, of teaching, and of education.  Stated simply, such a concept holds that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the goal of education—the human goal, the humanistic goal, the goal so far as human beings are concerned—is ultimately the ‘self-actualization’ of a person, the becoming fully huma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llest height that the human species can stand up to or that the particular individual can come to.  In a less technical way, it is helping the person to become the best that he is able to become.”
 
教育始於問題, 終於問題
 
教育是資訊和改造的探索(quest), 因此必須從問問題開始
“Education is the quest for in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therefore must begin with a question.”
 
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 說:在管理決策中最常見的錯誤來源是強調找到正確答案而非正確的問題”
“The most common source of mistakes in management decisions is the emphasis on finding the right answer rather than the right question.”
 
Bishop Creighton說:”教育的一個目標就是讓人留在不斷問問題的狀態”
“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le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
 
一個針對哈佛畢業生20年的縱向研究發現, 哈佛MBA的學生都很成功, 但一小部份人特別成功, 無論是在收入上, 影響力上或總體生活品質上. 研究者要找出這小部份人跟其他人的區別, 只找到二件事. 不是智商, 智商對導致他們成功的長期因素沒有影響, 也不是他們唸MBA之前的出身, 而是
 
1. 那些人真的相信自己—他們認為自己能做好, 他們有目的, 他們有動力, 他們認為我能做到, 我會成功 

2. 這部份人一直在問問題—最初是問老闆, 後來是問雇員, 他們的搭檔, 孩子, 父母, 朋友.    他們一直處於好奇的狀態, 一直在尋找, 保持開放的心態, 想要更加瞭解世界. 他們沒有因為拿到哈佛MBA就說夠了, 我懂得夠多了, 他們是終身學習者. 

關於幸福學, 對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能幫助自己和他人, 個人, 群體和社會變得更幸福?”
“How can we help ourselves and others—individuals, communities, and society—become happier?”

為什麼是正向心理學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二年前一場病很嚴重, 我很悲傷自己無法看到孩子長大, 我問我自己, 在專業上, 我在最後一年想做什麼?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 我要留下一個向人們介紹正向心理學的一系列課程. 後來檢查出來沒那麼嚴重, 吃了一些抗生素, 健康慢慢恢復."

專業上對我最重要的為什麼是正向心理學? 為什麼是這個領域? 為什麼不只是研究社會心理學或臨床心理學的幸福? 為什麼世界上這麼多學者都在研究正向心理學這個概念?
 
2000年David Mayer 做了一個研究, 他研究的是從1967到2000年間”負向研究”和”正向研究”論文的比率, 結果比率是21:1

 

負向研究

正向研究

Anger(憤怒): 5,584篇

Joy (快樂): 415篇

Anxiety(焦慮): 41,416篇

Happiness(幸福): 1,710篇

Depression(抑鬱): 54,040篇

Life satisfaction (生活滿意度): 2,582篇

 

Abraham Maslow在1954年提到這種現象, “心理學這一學科對負向的研究遠比對正向成功, 他向我們展示了人類的短處, 他的缺點, 他的過失, 但很少談到他的潛能, 他的長處, 他的實際願望或他的精神高度. 好像心理學願意固步自封, 讓自己僅限於研究黑暗低劣的那一半”

那是1954年, 到現在也沒什麼改變, 當我思考它, 調查它時, 我覺得心理學需要幫助, 如果一個人21天焦慮只有1天快樂, 這個人也需要幫助. 但是它從多個角度反映了現實, 因為世界各地焦慮跟憂鬱的人愈來愈多. 今天憂鬱的人比1960年高十倍, 根據克里姆森里(Crimson)研究, 47%哈佛學生有憂鬱症, 47%的哈佛學生經歷過無法正常生活學習的憂鬱症. 這不是哈佛才有的現象, RichardKadison發表一篇文章, 針對全國13,500名來自不同大學, 科系的學生, 全國45%的大學生在過去一年經歷過無法正常生活學習的憂鬱症. 不只美國, 我去過中國, 澳洲, 歐洲, 他們的大學校長都在擔心憂鬱症及自殺率的上升.
 
研究正向心理學的三個理由:

1. 集中研究有用的東西至關重要, 因為有用的東西或集中研究會成為現實

2. 為什麼正向心理學成為獨立的研究領域是重要的, 這是因為快樂並非只是對痛苦的否定, 擺脫我正在經歷的焦慮跟憂鬱不代表我同時就變快樂了.

3. 預防在今天來說非常重要, 預防困苦最有效的方法不管是焦慮跟憂鬱, 事實上是透過專注於培養正面心態

正向心理學之父Martin Seligman說:”正向心理學的目標是促成一種變化, 讓心理學只注重補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 到同時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

 

~第一章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