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學/正向心理學—第六章 設立目標
目標和績效
我想探討一個關於整個改變過程的主題 , 那就是設定目標. 現在我問你們, 這裡有多少人, 你是否想變得更
有效率, 更少拖延? 如果你希望自己沒那麼緊張, 更冷靜請舉手? 如果你舉過一次手, 就該留下來, 因為接
下來二堂課要談的是目標的重要性, 以及目標如何幫我們處理壓力, 如何幫我們處理拖延的問題. 首先, 理
解目標設定的理論與實務, 第二, 我們怎樣處理壓力.
設定目標的人一般掌控其它事都比較成功, 為什麼? 因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目標能使我們專注, 專注能幫我們找到方向, 這能帶來額外的資源, 外部和內部資源, 幫助我們達成目的.
Abraham Maslow說:”專注於一個任務可以在個體與自然環境中提高組織效率”
“Being focused on a task produces organization for efficiency both within the organism and in the environment”
目標的作用非常顯著, 我們設定目標時或向自己灌輸某種思想時, 無論是私人的還是公開的, 我們心中或
身邊都會有些什麼變化. 而且目標對工作表現及幸福感有重大影響, 因為目標會使我們更具適應力, 目標
讓我們更能克服困難.
尼采曾寫到”只要我們有目標, 一切皆有可能”
目標讓我們更成功, 就跟正面信念發揮作用的原因一樣, 有目標就代表我們相信我們會獲得某種東西.
Roger Bannister 宣稱他會打破四分鐘的記錄, 愛迪生曾說過1879年12月31日他會發明出電燈. 設定目
標有助於成功, 因為我們的思維不喜歡內部和外部不一致. 當你宣告一個目標, 例如:我想要買電腦, 那
你就會發現到處都是電腦廣告, 你以前從沒在這些地方看過電腦廣告. 或是說你想買某種車, 一時間你
會發現到處都是這種車, 你以前從沒看過的, 為什麼? 因為透過大膽的提出疑問, 我們一起創造現實.
還記得公車上的小孩, 一開始看不到, 直到我設下目標, 小孩就出現在你們的眼前, 而之前你們就當他們
不存在, 這就是目標所起的作用. 另一件起作用的東西就是言語的力量, 言語創造世界, 約翰福音寫道,
“一開始先有言語”, 但不只宗教裡如此. 看看這偉大的國家, 美國被宣布存在, 言語有其力量, 它們有某
種意義, 尤其當言語對我們意義重大時, 當我們宣布的目標對我們意義重大時, 就更有可能實現. 概念
和構想之間的關聯, 不僅是語源的, 還是形而上的, 這也是真實的,.因為當我們宣告某事, 保留某事, 就
更可能成真. 基本上, 言語能在我們的腦海裡塑造一幅畫面, 尤其是當我們想像目標時, 它在我們腦海
中創造一幅畫面, 而我們卻沒有意識到, 該想像和現實之間的差距. 我們的思維想讓二者統一,目標就
是起這樣的作用.
現在我要唸一段Murray的話, 他帶領著蘇格蘭探險隊前往喜馬拉雅山, 他說:”在所有創造的過程中, 都
有一個基本的真理. 對它的忽視使得無數優秀創意和計劃夭折. 那就是一個人, 一旦全身心投入, 就會
觸動冥冥中的天意, 很多幫助他實現目標的事, 若非這樣也不會發生. 這樣的決定會帶來一系列事件,
各種意料之外, 對他有所幫助的人和事, 這完全是他之前沒有想到的. 從哥德的詩文中我有深刻的體
會: 無論你能做什麼或夢想做什麼, 去做吧! 勇敢帶來智慧, 魔力還有力量”
“Concerns all acts of creation there is one elementary truth. The ignorance of which kills countless
ideas and splendid plans. That the moments one commits oneself, then providence moves too.
All sort of things occur to help one that won’t otherwise occurred. A whole stream of events issues
from the decision raising in one’s favor all manner of unforeseen incidents and meeting and material assistance which no man would have dreamed would come his way. I have learned a deep respect
for one of Goethe’s couplets: Whatever you can do or dream what you can begin it. Boldness has
genius, magic and power in it.”
目標和績效和幸福
它為什麼起作用, 如何起作用, 我們不確定, 反正就有用, 投入也是一樣, 我們投入了很多事就會接踵而
來, 我們開始發現外部資源, 以及內部資源, 以及以前沒有看到的東西, 因為我的問題變成了”我怎樣能
成功?”, 我們能成功, 比以前更能成功, 言語創造世界, 所以這與成功息息相關.書上有寫, 從總體上設
定目標, 且從其它方面實現目標的人更成功, 無論是在工作方面, 還是個人生活方面.
目標至關重要, 被正確理解的目標會讓人幸福, 這裡我強調”被正確理解”, 為什麼? 因為我們知道實現目
標本身, 並不會帶來幸福, 那什麼能帶來幸福? 充份理解目標的正確作用, 是擁有目標令人幸福. 二年前
我教正面心理學, 達賴喇嘛的左右手Ricardo Mathew 出了一本書, 我們在William James大樓展開了一
場辯論, 題為”幸福:東方與西方”, 我們很多意見不謀而合, 然而我們對目標的意見不一致, 因為在佛教方
面, 根據很多說法認為, 我們想實現的狀態是身外無物(non-attachment), 那個狀態中, 我們不會想要擁
有身外之物, 渴望的東西, 也不會有這個課程. 我想或許那是個非常理想的狀態, 但是我一直認為, 那是
不現實的, 作為人類, 我不認為, 經過30時年來, 每天8小時的冥想, 我不相信我們能實現那種身外無物
的感覺.
設定目標是與外界關聯的一個例子, 因為當我說想贏這場比賽, 或我想這門課考試優秀, 或我想在銀行
找份工作, 這些就是確切的目標. 讓我與結果聯繫起來, 如果我沒與結果聯繫起來, 我就不會在乎, 它就
不重要, 我覺得這不僅對成功很重要, 對幸福也很重要. 因此我不能認同佛教的說法, 他們認為身外無
物是一種無慾無求的狀態, 然而我們有著相似的看法, 專注於當下. 被正確理解的目標的作用是解放我
們, 讓我們享受當下. 這意味著什麼? 例如你去遠足, 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 你沒目標, 心中沒有方向,
你就不大可能享受旅程, 因為每一分鐘你都在左顧右盼, 不知道是否錯過什麼? 如果你知道要去那裡,
你有方向感, 你就被解放了, 你就更可能享受旅程, 才可以欣賞到路邊的鮮花. 換言之, 如果目標是一
種手段, 結果就是當下的體驗. 為什麼很多成功的人並不快樂? 因為多年來他們不斷努力向上, 他們
心懷夢想, 希望成為名人, 渴望得到別人尊敬, 渴望得到一切想要的東西或人, 當他們夢想得到這些的
時候, 他們可能是不開心, 但他們對自己說, “好吧, 我現在不開心, 但我成功後會很開心, 然後他們成
功了, 他們意識到並沒有想像中的開心, 那時真正的問題才到來, 因為到那時, 他們才開始體會到無助,
那時他們就會放棄. 根據Hamburger的模型, 他們會患上習得性無助.
自我放棄和懷疑主義, 因為大家都對他們說, 他們實現了這事就會快樂, 而他們也對自己這樣說, 但他
們並不為此而更快樂. 一開始他們有點名氣會感到快樂, 但之後又回到基礎水平, 當回到基礎水平. 他
們很壓抑, 很沮喪, 很失望, 更甚的是他們很害怕, 因為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但在那之前, 他們以一種希
望支撐著, 想著成功後, 他們會很快樂, 但他們並沒有更快樂. 他們很迷茫, 想找解脫方法, 通常就會脫
離正常經驗, 脫離常規生活, 那有什麼解決方法呢? 常常就是藥品和酒精. 因為那讓我們遠離枯燥無味
的日常生活, 無論是好的或壞的. 這種錯誤的想法非常普遍, 大部份人都如此, 幸福不在於我們的財富,
不在於我們的地位, 而在於我們的思維, 就視乎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的現狀以及我們專注於何事, 想變得
更快樂, 當下更重要.
引用我書中的話, “幸福並不是登上山峰, 也不是在山的四周沒有方向的亂爬, 幸福是向山峰攀登的過程”.
“Happiness is not about making it to the peak of the mountain, nor is it about climbing aimlessly
around the mountain; happiness is the experience of climbing toward the peak.”
它與設定一個目標一個終點有關, 然後就釋放自己, 享受過程. 有很多人跟我談過這個問題, 每次我都
會經歷同樣的情形, “接下來我要做什麼工作呢?”, ”我該走那一條路呢?”, 當他們選了一條路, 通常都會
後悔, 我應改選另一條路, 我的回答通常是, 這並不重要, 對終極財富來說, 並不重要. 因為如果我接了
一份應該做的工作, 我會非常成功, 當我成功, 我會很開心, 但那並不會讓我開心. 關鍵是設定目標, 關
鍵是自身的投入, 就算那種投入每三天變一次也沒有關係, 設定目標, 全心投入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選擇了一條路, 你後悔了, 沒關係, 走那條路你都可以開心的, 只要你投入了, 因為當我們投入
其中, 我們就能享受旅程. 而我們投入何事並不重要, 當然必須是道德的事, 不能傷害他人, 因為那樣
的話, 最終不但會傷害他人, 也會傷害我們自己.
David Watson在”正向心理學手冊”上說”當代研究學者強調追尋目標的過程, 而不是目標的實現, 才是
實現幸福的關鍵”
“Contemporary researchers emphasize that it is the process of striving after goals—rather than goal attainment per se—that is crucial for happiness and positive affectivity.”
David Myer跟Ed Dienner說”幸福感在理想狀況下的被動體驗中的增長, 比在有價值的活動以及在實現
目標的過程中的增長要少”
“Happiness grows less from the passive experience of desirable circumstances than from
involvement in valued activities and progress toward one’s goals.”
這有一首優美的詩是Gwendolyn Brooks所寫的”不為勝利而活, 不為曲終(end of song)而活, 為美好
過程而活”
“Live not for battles won.
Live not for the-end-of-the-song.
Live for the along.”
自我和諧目標 (Self-Concordant Goals )[註]
就我們所處的情況, 思考你的目標非常重要, 沒錯, 但投入是最重要的. 而有些目標是比其它更好的,
簡單地說, 自我和諧(self-concordant) 的目標是最根本的目標, 和你的個人興趣和你的價值觀還有你在
乎東西相融合, 做對你來說重要的事. 舉個例, 就讀醫學預科(premed)是因為你想要當醫生, 救死扶傷;
學習經濟學是因為市場讓你著迷, 參加學生組織是因為你認同他們的使命, 融合你個人的興趣, 價值觀
和熱情. 這些目標是你自己選擇的, 不是外界強加給你的, 不是因為義務或責任而做, 而是去做你內心深
處最在意的事.
我的老師Ohad Kamin在我大學畢業時, 我不知道何去何從, 而我的老師告訴我”這是一個50歲人給你
的建議, 找出你能做的事, 然後再從中找出你想做的事, 把它們一一寫下來, 寫張清單, 長短都無所謂.
接著從你想做的事中, 找出你最想做的事, 然後就做那些事.”那是我得到最好的禮物, 非常簡單, 但非常
重要. 這需要花一點時間想一下, 我的和諧目標是什麼? 我的興趣是什麼? 什麼對我有價值? 我對什麼
有熱情? 我想做什麼? 而不是我得做什麼. 有時答案並不簡單, 有時答案並不中聽, 而其中的含義, 接
下來的路可能沒有最初的路好走, 因為它越來越崎嶇不平, 它讓我去做一些困難的事情, 別人或環境
所造成的困境, 可能不是最受歡迎的選擇.
我在書裡談到的一個問題是我認為幸福的重要組成部份, 是精神性(spirituality), 字典對精神性的定義
是對有重大意義問題的感知, 因此如果我發現一些極具意義極其重要的東西, 我就對它有種精神性的
體驗. 那什麼對我意義重大呢? 什麼對我重要? 要記住, 選擇什麼, 往那個方向走並不重要, 如果我選
擇的東西是自我和諧的, 和我個人的目標和使命相符合, 我就會過上精神性生活. 事實上一個投資銀
行家, 從事投資銀行業的最合適理由, 是因為他或她在乎這個工作, 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 因為
他們樂在其中, 因為他們喜歡和數字打交道, 喜歡那種刺激感. 如果他們享受那個工作, 他們就比不虔
誠的僧人有更好的精神生活. 無論我們選擇什麼, 自我和諧目標, 我真的相信, 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不僅
是個別的地方變得更好, 如果人們追求他們的熱情所在, 他們的自我和諧目標.
Sheldon & Houser-Marco 說“實現自我和諧是非常困難的, 要求精確的自我覺知能力(self-perceptual
ability), 還有抵抗社會壓力的能力, 那種壓力有時會把人迫往錯誤的方向”.
“[Becoming self concordant] is a difficult skill, requiring both accurate self-perceptual abilities and
the ability to resist social pressures that may sometimes push one in inappropriate directions.”
我們要參與到這些活動當中, 為什麼? 因為人生苦短, “人生短得完成不了我必須做的事, 人生的長度僅
夠我完成我想做的事”越早開始我們想做的事越好, 這不代表你不能對自己說, “我最想的就是自己做生
意, 為了籌集資金, 我會先當顧問, 或是投資銀行家二年”, 這麼說沒問題, 非常好, 就算你不喜歡一週工
作80小時, 處理電子檔案, 也沒關係, 有時我們需要延遲滿足. 問題在於我們人生常處於這種延遲滿足的
狀態, 那就成了一條糟糕的路. 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自我和諧目標的好處
更幸福
電影片段<<春風化雨>>, Robin Williams談及定義我們想做的事的重要性. Carpe Diem(拉丁文)=
Seize the day 抓住現在, 及時行樂. 讓我們沿著這個理念再深入一點, 探討一下自我和諧, 自我和諧有
什麼好處呢? 有很多好處, 其中一點顯而易見, 你不需要成為一位火箭科學家, 或者社會科學家就能理
解, 制定自我和諧的目標可以讓我們更快樂, 因為我們在追求自己在意的事, 更加增加了人生旅途的樂
趣, 第二, 除了增加幸福感, 當然也跟幸福感緊密相關的是制定自我和諧的目標, 整體上制定目標, 但特
別制定一些自我和諧的目標, 能解決內在的自我衝突, 比如說, 它可以幫我們解決焦慮, 解決疑惑, 解決
有關存在的問題, “我是誰? 我在幹什麼? 我為什麼在這裡?”. 如果你思考這些, 通常是在那種我們不確
定該走向何方, 站在十字路口, 前路迷霧重重的時候, 這就是有關存在問題出現的時候, 這就是猶豫出
現的時候, 這就是不快樂出現的時候. 如果我們知道我們該往那裡走, 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內在心理衝突,
我們可以用一個很有趣的角度去看它, 也就是將它跟人際間的衝突相對比, 我們現在講的是人的內在
衝突, 是心理內在的, 焦慮, 沮喪, 通常會造成類似的後果.
有很多關於人際間衝突的研究, 我在講到實踐唯心主義以及衝突的解決時簡單講過, 面對衝突並解決
的最好辦法, 就是制定一個協調 (共同) 的目標, 使得衝突的雙方都參與其中, 並內在地互相倚賴, 這樣
就能夠解決人際間或組織間的衝突. 這是Muzafer Sherif或Elliot Aronson所做的研究. 同理, 制訂目標
有助於解決內在衝突, 人內在的心理衝突, 因為它能讓我們暫時忘卻那些關於存在的很重要的但通常
很難的問題. 尤其是不斷出現時. 它能使我們遠離焦慮, 遠離沮喪.
更成功
制訂了自我和諧目標的人更有動力, 他們會更努力的工作, 他們會全身心的投入他們所做的事去. 從長
遠來看, 那些追求自己熱愛事業的人都更容易取得成功, 這似乎非常的直白, 顯而易見, 簡直是常識, 但
我們常說, 常識也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 (common sense is not that common.) 很大程度上說, 這種在
我們追求自己熱愛的事業時, 成功的可能性增加, 重新定義了”不勞而獲”的公理, 它將其重新定義為如
下定理:”愉悅勞作則多獲”(Do it better with pleasure.).
涓滴效應(trickle effect)
制訂自我和諧目標的人, 在非自我和諧的方面也做得更好了, 比如說, 你是一個大學生合唱團的成員,
你很喜歡這件事, 從自我和諧的角度來看, 這是你所信仰的事, 是你喜歡的事, 是你感興趣的事, 是一
件你正在做, 因為你確實非常想做的事. 換句話說, 自我和諧的目標會對你生活的其它方面產生積極
影響. 比如說一門你不那麼喜歡的課, 你去上課是因為你覺得你必須去, 而不是你真的想去. 因此找到
自我和諧的目標, 其實可以幫助你提高成績, 雖然它們似乎毫不相關. 因為總體來說, 你更有動力了,
你更興奮了. 你更感興趣了, 你用更積極的感情來享受整個人生, 這就是涓滴效應(trickle effect). 這個
效應可以想像為黑暗房間裡的蠟燭, 通常你不需要點很多燈來照亮整個屋子, 有時只需要一根蠟燭.
就足以將光明遍布房間每一角落. 自我和諧的目標也是這樣, 它們具有涓滴效應, 選擇我們想做的事
同樣對健康也有好處.
更健康
這是由我們學校的Ellen Langer所做的研究, 她所做的就是去了一個養老院, 將老人們隨機分為二組,
第一組所有需要都能得到滿足. 他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他們想在某些事情上尋求協助, 同樣也能滿足,
所有事情都無需他們動手; 第二組就沒這麼好的待遇了, 時常都需要自己動手, 比如說, 他們必須自己
澆花, 他們必須自己規劃每天做的事, 服務沒有第一組那麼周到, 他們需要什麼的話必須自己告訴職員.
Langer創造了這種情境, 然後一年半後再回來, 第二組自己照顧自己的那一組跟第一組相比起來, 他們
沒那麼沮喪, 他們更快樂, 他們更有活力, 更獨立也更健康. 更關鍵的是, 一年半後, 他們活著的比例比
另一組高一半. 唯一的區別就是更健康, 更開心. 更高存活率的這組, 有選擇的權利, 他們能做自己想做
的事. 他們會詢問自己想做什麼, 而不是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 從某個角度來說, 這太輕鬆了, 不需要做
什麼選擇. 當我們能夠選擇時, 當我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時, 是有益於我們的幸福, 我們的成功, 以及我們
的健康的, 尤其是能使我們更加長壽. 小小的差異導致大大的區別, 但今天很多養老院仍然是基於”迎合
老人所有的需求, 為他們提供方便” 這樣的理念上, 這其實不好. 太過於輕鬆了, 一切過於輕鬆, 我們失
敗的不夠, 抑或是老人院裡, 一切過於輕鬆, 不需要做選擇, 無需掙扎, 無需做決定, 而且同樣適用於我
們之後會講到壓力的概念, 以及它對於培養耐性及最終獲得幸福的重要性. 過於輕鬆不一定是件好事.
最後我們看到壓迫政權和民主之間也是這樣, 人們之所以在民主制度下更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
人們有選擇的權利.
[註]自我和諧由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淵源於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他認為老年期(第8個階段)
的理想情況是自我和諧。
自我和諧是指個體在現實社會生活中,能調和其人格結構中的各個層面,使自己在內在的身心需求、
外在的環境現實以及未來理想等各個方面,均能和諧一致;對過去一生無所悔,對未來死亡亦無所
懼,隨心所欲,安享晚年。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