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上次我們談到『天』與『命』這對哲學範疇, 今天是不是要談『德』與『氣』?」
德的意義
無為:「嗯! 『德』的概念起源比較早, 金文中就已常出現, 如《大盂鼎》的『正德』, 《叔向父𣪘》的『共明德』等等. 另外, 據《尚書》的記載, 周公很重視德, 他強調『王敬所作, 不可不敬德』. 『王其疾敬德』(〈召皓〉), 『王德慎罰』(〈康皓〉), 主要是指德行, 品德. 《左傳》也多次提到:
〈成公十六年〉: 『德以施惠,刑以正邪。』
〈僖公二十五年〉: 『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
這邊的德有德行, 恩德的意思. 孔子的德也與此類似:
〈論語.述而〉: 『致於道, 據於德。』
〈論語.憲問〉: 『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
〈論語.為政〉: 『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老子的德主要是人的自然本性和最高修養境界, 與上古傳統以來的德不同:
〈老子三十八章〉: 『常德不離, 復歸於嬰兒。』
〈老子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上述的德是自然本性.
〈老子四十一章〉: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
〈老子六十五章〉: 『玄德深矣遠矣, 與物反矣。』
上述的德則是指聖人的修養境界.
莊子基本上繼承了老子的德, 莊子所謂的德的第一個意義是純樸的自然本性.
〈應帝王〉: 『其臥徐徐,其覺于于, 一以己為馬, 一以己為牛, 其知情信, 其德甚真 。』
〈人間世〉: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知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 知出乎爭。』
德的第二個意義是最高的修養境界
〈德充符〉: 『平者, 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 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 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 物不能離也。』
所謂成和之修也就是完滿純和的修養.最高修養的特點是『和』,也就是和諧圓滿之意. 實際上也就是涵養和保持純樸的自然本性, 所以莊子所謂德的兩個意義是完全一致的.」
草山:「之前談老子的思想時, 傅佩榮老師將德解釋為萬物得之於道者, 也要是萬物的天賦, 也就是這邊所說的自然本性. 但德還有最高修養的意義, 但最高的修養又在於保持自然的本性, 所以這二個意義是貫通的.」
無為:「是的. 莊子反覆地強調, 修養純樸的自然本性所產生的精神魅力是巨大而神奇的. 〈德充符〉中, 莊子描寫了許多德性甚高的殘廢人, 有被砍去一條腿的兀者王駘, 他『視喪其足尤遺土』, 根本不打身體的殘缺放在心上. 有受過刖刑的申徒嘉, 他『游于形骸之內』, 毫不計較人的尊卑貴賤, 有魯國的公孫無趾, 他『以死生為一條, 以可不可為一貫』, 完全不在乎什麼是死生是非. 有衛國的其醜之人哀貽它, 他『以惡駭天下, 和而不唱, 知不出四域.』卻使魯哀公為之傾倒等等. 總之, 至人的純樸之德『未言而信, 無功而親』, 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 莊子用形體的奇醜來反襯精神之極美, 說明純樸之德的魅力可以使天下人為之傾心折服, 其神奇視形體之美所無法比擬的. 在這些描寫中, 厚藏著莊子對超凡入聖的修養境界的追求, 表達了莊子獨特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草山:「那莊子認為最高的修養是什麼呢?」
無為:「莊子心中最高的修養也就是至德, 也就是懸解.
〈人間世〉: 『自事其心者, 哀樂不易施乎前,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德之至也。』
〈大宗師〉: 『且夫得者時也, 失者順也, 安時而處順, 哀樂不能入也, 此古之所謂懸解也。』
至德跟懸解的條件就是安命無情, 做到安命無情, 精神就可以擺脫于外物的糾纏煩擾, 即獲得最大的自由.」
草山:「那莊子的德跟道是什麼關係呢?」
無為:「在中國哲學中, 德跟道的關係十分密切. 在孔子之時, 德跟道的關係就被聯繫起來了.
〈論語.述而〉:『志於道, 據于德, 依於仁, 游於藝。』
這裡的道是普遍的最高原則, 其主要內容是仁. 德是個體的最高品德, 其主要內容也是仁. 道高于德,德有得于道,道與德是一致的. 老子所謂的道與孔子雖然不同, 但道與德的關係卻是一樣的.
〈老子五十一章〉: 『道生之, 德畜之, 長之育之,亭之毒之。』
道是萬物的本根, 德是一物的根據, 即人與物所得于道以生者. 道家之道與德的關係,
莊子雖然沒有直接論及德與道的關係, 但從莊子後學的論述來看德與道也是一致的.
〈庚桑楚〉: 『道者, 德之欽也。』
〈徐無鬼〉: 『德總乎道之所一。』
在莊子的哲學中, 德是道之分, 道是德之本. 道是世界之始之根, 德是人性之初之本. 道為主, 德為從, 道決定的德的特性, 德體現了道的性質. 德依據于道, 至德之人也就是得道之人, 道是德性修養的依據, 得道即是德性修養的目地.」
草山:「沒想到孔子跟老子德跟道的關係都是一樣的.」
氣的意義
無為:「嗯! 『德』談完了, 我們最後來談『氣』. 『氣』的概念起源也很早, 根據《國語》的記載, 至少西周末年就有氣的觀念. 周幽王二年, 伯陽父講地震的原因說:『夫天地之氣, 不失其序. 若過其序, 民亂之也. 陽伏而不能出, 陰迫而不能蒸, 於是有地震.』. 《左傳召公元年》載有醫和的話:『天有六氣,…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 老子與孔子都不大重視氣的觀念. 孟子主要講浩然之氣, 但也提到『氣,體之充也。』.總體來說, 氣的概念比其他概念單純明確, 通常是指構成天地萬物的物質元素. 值得注意的是, 莊子比較重視氣的概念.
莊子認為氣是充滿於天地之間的, 天地萬物都是一氣.
〈大宗師〉: 『方且與造物者為人, 而游乎天地一氣。』
氣是物質世界的最初狀態, 人就是從這種狀態演變出來的. 人的生死, 萬物存亡, 都是氣聚散變化的結果.
〈至樂〉: 『察其始而本無生, 非徒無生也本無形, 非徒無形生也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 變而有氣, 氣變而有形, 形變而有生。』
氣化失調會造成人體的殘疾, 〈大宗師〉中子輿的病就是『陰陽之氣有沴』的結果.人的精神活動也跟氣有關.〈應帝王〉中『汝游心于淡, 合氣于漠。』就是要通過『合氣』于自然來保持精神的平靜和諧. 天地萬物, 生命現象,精神活動都離不開氣. 氣是萬物存在變化的基礎, 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元素.
〈人間世〉: 『事若不成, 則必有人道之患; 事若成, 則必有陰陽之患。』
人道之患是指刑罰殺戮, 是人為的; 陰陽之患是指寒熱傷身, 是自然的. 可見陰陽之氣的運動是獨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
〈大宗師〉: 『父母于子, 東西南北, 唯命之從。陰陽于人, 不翅于父母, 彼近吾死, 而我不聽, 我則悍矣。』
陰陽之氣對於命運的安排比父母之命更不可違, 因而對於人類來說是無法改變的力量.」
草山:「莊子為何要在自己的哲學體系中引入氣的概念呢?」
無為:「首先, 在無為無形的道產生具體有形的萬物過程中, 需要有一個過渡狀態. 其次, 莊子是強調齊萬物而為一的, 在物質世界之內需要一個體現萬物共同基礎的東西. 最後, 莊子是強調事物的相互轉化的, 需要一個能夠貫穿于一切運動變化過程之中的概念. 適合這些需要的概念必須是可以有形也可以無形, 可以運動也可以凝聚, 可以上達于道也可以下通于物的, 這樣的概念只有氣.
用氣的聚散來解釋人的生死及世界的變化, 是莊子思想的特色之一, 也與他整個思想體系是融為一體的.
一. 氣的聚散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因而安命哲學是正確的
二.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變化, 無所謂的得失生死, 不必有喜怒哀樂. 懂得這一點, 精神超脫于萬化之上, 就得到了自由.
三. 一切都是氣的運動, 因而無所謂的差別對立, 一切都在變化, 因而認識是不必要不可靠的.
總之, 氣的概念, 氣化的觀念和他的命定論, 自由論, 懷疑論都是相通的. 沒有道, 莊子不成莊子; 沒有氣, 莊子思想就會缺少一個中間的環節.
好了, 我們已經講完莊子思想中五個最主要的哲學範疇: 『道』、『天』、『命』、『德』、『氣』. 下次我們再來談莊子重要的思想論述吧!」
草山:「真精彩! 謝謝囉!」
~~未完待續~~
參考書籍:
1. 《莊子哲學及其演變》, 劉笑敢,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