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泡沫事件與1720年的法國密西西比公司及1637年的荷蘭鬱金香狂熱,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

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其中南海泡沫事件中的南海股價如泡沫快上快落的情況,更被後人發展

出「泡沫經濟」一詞,用來形容經濟過熱而收縮的現象。"(註)


泡沫緣起

1719年, 法國的蘇格蘭人羅氏(John Law) 他的密西西比公司控制法屬路易斯安那, 包括半個美國

領土,法屬東印度及中國公司, 菸草獨佔權, 鑄幣廠, 包稅公司, 全國銀行(La Banque Royales),

1719年8月接收法國政府所有國債共十五億里弗赫(Livres, 當時貨幣, 相當於一磅白銀). 羅氏旗下

的銀行發行紙幣, 堤供購買股票所需的資金. 密西西比公司股價不斷上揚, 就印製更多的鈔票, 股價

從不到五百里弗赫, 上漲到1719年底的超過二萬里弗赫. (一年內超過40倍).


"雖然南海公司的董事很早就認定密西西比計劃不會成功,但他們卻對該計劃的內容相當有興趣,

決定加以仿傚,並相信會取得成功。結果在1719年尾,南海公司向英國政府提出一個名為「南海

計劃」(South Sea Scheme)的大型換股計劃,以換取更大利益。"(註)


最後達成的協議為南海公司獲准發行面額一百英鎊, 共三十一萬五千股的股票, 將英國三千一百

五十萬英鎊的可贖回及定期債券(不可贖回)持有人轉為南海公司股票, 但原來英國政府必須付國債

持有人7%~9%的利息, 變成只要付南海公司5%的利息, 在1727年夏天後降為4%.  而且南海公司

必須支付政府七百五十萬英鎊的權利金, 以取得接收國債的權利.  雖然這可以減輕英國政府的負擔

, 但南海公司的條件卻比原國債持有人的條件要差, 因此要獲利的唯一機會就是炒高股價, 以更少

的股票換取國債持有人的債權.  然後股價只要一直上漲, 政府, 公司跟國債持有人就都獲利.


英國財政大臣艾斯拉比爵士在1720年1月21日在國會宣布這項計畫後, 南海公司股價應聲上漲,

到了2月中旬, 股價上漲到187英鎊, 遠高於年初的128英鎊. 這項計畫還沒獲得國會批准, 甚至還

沒宣布轉換的條件, 投資大眾就以瘋狂地搶購公司的股票了. 一個月後, 股價站上300英鎊, 下議院

開始辯論轉換條件, 有些官員因為接受南海公司董事提供的認股權賄絡因此反對某些議員認為轉

換條件中應規定南海公司股價的提議, 而讓南海公司獲准自行決定轉換條件.   英國國會針對轉換

條件的辯論丟出一個大難題: 南海公司股票上漲似乎對政府, 公司, 國債持有人及原有股東都有好

處, 似乎股價越高, 他們的價值就越高, 很難計算股票公正的價值. 甚至1720年4月<<飛訊>>

(Flying Post) 的一篇文章指出"南海公司股價越高, 買家的利潤就愈大, 股價為300英鎊時, 內含價

值為448英鎊; 股價為600英鎊時, 內含價值為880英鎊." 這種似是而非的算法, 根據這種算法沒人

會買到太貴的股票.


泡沫膨脹

而南海公司的主要掌控者為布蘭特(John Blunt, 又是John), 他的原則就是無所不用其極地拉抬

股價, 而且越亂越好, 絕對不能讓一般人知道實情, 如此他們才會更積極的搶購股票. 為了讓現今

申購更有魅力, 布蘭特仿效羅氏的作法, 只需要支付20%的保證金, 餘款可以在接下來16個月分

8次償還. 公司從賣股所得及政府借來的一百萬英鎊提供這些放款, 此外這些向公司借錢的股東,

必須質押他們的股票, 而且布蘭特也延後交付股票給接受轉換的國債持有人, 讓減少籌碼的效果

更大.  最後, 80%不可贖回債券持有人, 及85%的可贖回債券持有人都接受轉換. 政府債券持有

人不假思索地買進南海公司股票, 包括英格蘭銀行以及美利昂銀行的專業人士.  南海公司的

三千一百萬英鎊的國債中, 價值二千六百萬英鎊的持有人同意轉換面額八百五十萬英鎊的南海公

司股票(一股約306英鎊), 南海公司因此有十七萬五千股的股票可賣給一般大眾. (26萬股-8.5萬股

=17.5萬股).


不是每個人都相信南海公司股價只漲不跌. 1720年4月22日, 南海公司宣布將融資給股東的第二

天, 文具商蓋爾在接下來6星期賣出面額五萬四千英鎊的股票, 得款二十三萬四千英鎊. 大約同一

時間, 負責鑄幣的牛頓爵士(Sir Isaac Newton) 開始出售七千英鎊的南海公司股票. 他說"我會計

算天體運動, 但是算不出一般人瘋狂的程度."。」(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 (可是後來他又在最高峰進場結果慘賠二萬英鎊). 銀

行家間經濟學家坎提爾龍(Richard Cantillon) 在當時寫給客戶的信預言股票可能會"繼續上漲一

段時間, 甚至持續幾年...但是對於最後一隻老鼠, 下場會很悲慘." 


投資人不理性, 最離譜的例子還不是南海公司股價狂飆. 在南海公司一月宣布計畫前, 就已經有好

幾個新股上市計畫, 這些被稱為"泡沫公司"(bubble companies)的事業先在報紙刊登啟事, 介紹

這家公司, 並在倫敦無數咖啡廳內接受承購. 一時之間, 泡沫公司在股市變成當紅炸子雞, 皇家交

換(Royal Exchange)及倫敦保險(London Assurance) 這二家保險公司更是大型泡沫, 股價一度

飆升到實收資本的25倍及64倍(台股目前股價淨值比約1.65倍).  而且有些泡沫公司計畫荒誕到

匪夷所思. 例如從鉛提煉出白銀, 建造一部引擎能夠搬房子, 頭腦的打氣筒, 完全治癒性病, 利用本

身重量保持永遠運動的恆動輪子等等.  1720年成立的190家泡沫公司, 最後只有4家存活, 其中二

家就是前面所說的保險公司.


1720年6月15日, 南海公司舉辦第三次現金申購, 財政部政務次長史丹霍普不動聲色在三天前賣

掉布蘭特送他的認股權獲利24萬9千英鎊. 同一天艾斯拉比大臣勸國王喬治一世賣掉他的持股,

但國王只賣掉少部分, 變現後的資金也用來申購新股.  申購價為1000英鎊的南海公司股票雖然比

目前市價約750英鎊高出1/3, 仍然在短短幾個小時就賣掉了五千萬英鎊的股票. 公司提供融資,

只要支付10%的保證金, 下一次付款是在一年後, 其餘尾款在四年內付清即可.   到8月24日第四次

現金申購, 南海公司發行的股票總市值已經超過七千五百萬英鎊, 對股東的融資也超過一千二百萬

英鎊.


當時泡沫有多瘋狂, 海牙一份雜誌7月份報導"南海公司不斷創造驚奇, 英國朝野唯一的話題就是

圍繞在這家公司的股票上打轉許多人已經因為這家公司在短期的時間內發了大財. 此外, 貿易量

已經完全萎縮, 一百多艘船隻停泊在泰晤士河, 待價而沽, 股東寧願把資金投入股票, 也不願從事

原來的營生." 史威福特(Jonathan Swift) 在信中寫道"我曾經問過幾位來自倫敦的人, 當地信仰

什麼? 他們告訴我是南海公司股票; 那麼英格蘭的政策是什麼, 答案一樣是南海公司的股票; 主要

行業是什麼? 答案還是是南海公司的股票; 那麼主要的商業是什麼? 答案仍然是南海公司."  南海

公司的投機客來自社會每個階層. 不過, 第四次現金承購時, 國內及國際金融家認為未來獲利空間

不大, 許多荷蘭投機客賣出股票, 把資金轉向阿姆斯特丹股市. 倫敦銀行界人士乾脆不參加第四次

的承購. 許多經驗老到的市場作手出場, 通常是投機熱潮已接近尾聲的徵兆.


泡沫破滅

南海公司的董事擔心泡沫公司會不利公司股, 布蘭特說服他在政界的朋友, 6月9日通過所謂的

"泡沫法案"(Bubble Act), 未經國會批准, 不得設立公司, 也禁止現有公司介入本身特許契約以外

的活動.  並要求司法部長針對三家泡沫公司發布起訴狀, 因為這些公司從事特許契約外的活動. 

南海公司於12天后

宣布當年股利為30%, 並保證未來12年的股利為50%.  本來這些動作的目的是為了要維持南海

公司股價, 沒想到"泡沫法案反而造成股市恐慌, 倫敦保險及皇家交換股價重挫75%, 融資買進泡

沫公司股票的投機克被迫賣出南海公司股票.  九月底, 南海公司跌到200英鎊以下, 短短四星期

股價重挫75%. <<蘋果蜜週刊>>10月1日報導"我們的股票毫無明顯理由就突然大跌, 讓世界大

吃一驚. 股價剛開始下跌就引發驚人的賣壓, 並且一傳十, 十傳百, 大家都開始賣股票, 股價開始

狂挫, 直到所有人都驚恐莫名; 這就是恐慌..." 


泡沫善後

南海公司垮臺激起空前絕後強烈的社會公憤, 憤怒的對象主要是南海公司董事, 他們誤導大眾,

並在公司垮台前先出脫股票. 接下來被點名的則是政治人物, 收受認股權自肥, 再任由布蘭特玩

弄大眾. 西敏寺辦公室區外聚集許多群眾, 要求政府懺悔並善後. 下議院召開秘密委員會, 調查南

海公司董事的交易情形. 四位擔任南海公司董事的國會議員被逐出國會, 艾斯拉比大臣和幾位南

海公司董事更被送往倫敦塔服刑. 國會通過法案, 沒收南海公司董事在1720年間的所有獲利.

1720年12月提出<<南海公司受害者法案>> (South Sea Sufferers Act), "防範未來再發生這種惡

名昭彰的炒作股票案, 希望更能重建大眾信心." 但法案遭到擱置. 十四年後, 國會通過白納德爵士

法案 (Sir John Barnard's Act), 明文規定放空交易違法, 也禁止期貨及選擇權交易. 直到十九世紀

中葉, 才能解除這些禁令.


雖然輸家們哀號震天, 但泡沫幻滅後的經濟蕭條持續時間不久, 影響層面也不深. 商人的損失有

限, 因為他們大多未參與第四次現金認購, 並且在崩盤前出清持股. 南海公司股價跌到最到點的

15%. 同一時期英格蘭銀行及東印度公司股價下跌近2/3, 不過1721年商業破產的案例並沒有比

前一年大幅增加, 經濟也很快復甦.




註: 引號內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