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因為投資而對總體經濟學產生興趣, 問我有沒有什麼書可以看, 我很快地就回答說
沒有. 其實, 正確地來說, 不應該說沒有, 而是說我沒看過好的總體經濟入門書. 大學跟研究所
唸過總體經濟學, 但那些都是教科書. 就我的經驗而言, 對沒有商科背景的投資人來說有點困
難、枯燥而且對投資的幫助可能不大. 

後來我覺得自己這樣回答實在太武斷有如井蛙窺天, 於是花了些時間在網路上尋找好的總體
經濟入門書. 後來發現這本哈佛大學教授寫的書, 一開始便點出產出、貨幣及預期心理是總
體經濟學的三大支柱吸引了我的目光. 唸過總體經濟學的我們知道產出、通貨膨脹、利率、
匯率、預期心理、工資僵固性、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等零碎的總體經濟變數及知識.但
隨便問一個唸過總體經濟的人, 大概很難直接點出這三大基石.

買書閱讀之後, 也了解為何我有總經教科書對投資幫助不大的感覺:

第一: 誠如作者所說的「總體經濟學的教學常常高度集中在方程式和圖形上, 以致許多
學生模糊了核心觀念與直覺, 而那才是這個學科有意義之處.」
. 我想這也是為何科斯
托蘭尼會要投資人忘掉所學的經濟學, 我想他要人們忘掉的是總經所教的方程式和圖形, 但
科氏本身總體經濟的核心觀念與直覺可是他所以能投機致富成為德國股神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 經濟學最大的二個特色就是「假設人是理性」的及「假設其他條件不變」, 而這二個
條件都不怎麼實際, 但如果不這樣假設就很難對經濟學做有系統的研究, 因為人實在是太複
雜而會影響總體經濟的變數實在太多了. 實際的總體經濟狀況不但沒有「其他條件不變」
, 還常常所有的條件一起變, 於是變得錯綜複雜, 不但投資人很難了解最後的變化方向及程
度據以下定投資決策, 經濟學家們也常會有不同的看法及意見.

總經教科書對投資幫助不大不代表總體經濟學對投資沒有用, 重點是那些有用, 怎麼用. 如
果你也認同本書作者所言「總體經濟是非常不準確的科學」及科斯托蘭尼所說的投機不是
科學而是一門藝術的話, 那麼透過本書瞭解總體經濟的核心觀念與直覺應該是以此當作投
資背景知識的不錯選擇. 如果真的看出興趣來了, 再去找一些總體經濟學的教科書來看.

本書共分為二篇共七章, 第一篇的前三章談的是總體經濟學的三個基本支柱: 產出、貨幣及
預期心理; 第二篇的四章則針對作者在課堂上最常被提出來的一些總體經濟問題, 予以說明.
個人將只針對產出、貨幣及預期心理也就是第一篇作介紹, 其餘部分就讓大家自行買書來
看了.

產出

「國家總產出(national output)這個概念是總體經濟學的核心. 一個國家所生產的產出-
貨品(goods)及勞務(services)的總量, 是該國預算的最終極限制.」作者特別強調國家
經濟繁榮靠的是大量的產出, 而非大量的貨幣. 一個國家可以印很多貨幣, 但如果總產
出不變, 只是造成貨品或勞務的價格上升, 也就是通貨膨脹, 國家的福利並沒有上升.

還有國家總產出是該國預算的最終極限制, 當一個國家要使用超過自己所生產的產出, 超
過的部分就要跟別的國家借, 但跟家庭一樣, 不可能無止盡的借錢, 要還錢靠的就是未來生
產貨品或勞務來還.

國家總產出一般用「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來代表, 那麼GDP
如何計算呢? 計算GDP最主要的挑戰在於避免同樣的產出被重複計算, 為了避免重複計算
, 有三種計算GDP的方法:

1. 附加價值法: 就是只計算每個生產過程的附加價值. 例如, 有一家林木公司A, 砍伐自有林
地上的樹木, 以1,000美元出售給B公司. B公司將買來的原木做成桌椅, 以2,500美元賣給零
售商C公司, C公司最終以3,000美元賣給了消費者. 如果用附加價值法, 總產出=1,000+
1,500+500=3,000美元

2. 支出法: 為了避開不同階段的重複計算, 只計算最終的銷售, 從上面的例子來說就是3,000
美元. 支出法是最普遍的產出計算方法, 主要邏輯是「最終貨品或勞務的所有支出都加總起
來, 其總和必定正好等於這個國家所生產的總價值, 因為產出的每一單位, 最後一定會以某種
方式被人購買. 因此GDP的標準定義是: 在一年期間內, 一國國內所生產的全部貨品及勞務
的市場價值.」

通常最終貨品及勞務的支出分為五種: 家計單位的消費(C)、對生產性資產的投資(I)、政府
在貨品及勞務上的支出(G)、出口(EX)與進口(IM). 這些分類都是為了避免重複計算而設計.
因此, 雖然消費涵蓋的家計單位幾乎全部的支出; 但企業投資並不涵蓋企業所有支出, 而只
包含短期內(通常是一年內)不打算用掉的企業支出. 另外, 國內的產出有一部分賣到國外, 
而國內的支出有一部分是從國外進口, 因此總體經濟學中最重要的等式, 就是:


GDP = C + I + G + EX - IM


3. 所得法: 所得是因為生產要素所提供的服務而支付的總額, 例如工資、薪資、利息、股息
、租金、權利金等等. 由於所得是針對產出的生產給付的, 因此總所得最終應該等於總產出.

國際收支

為什麼許多國家會想要貿易順差, 也就是本國送比較多產出給外國(出口)而收到比較少的外
國產出(進口)? 原因是今天有貿易順差的國家, 預期在未來能從他們的貿易夥伴拿回更多的
產出. 這種跨期間的移轉可以透過國際借貸, 有幾種形式: 直接跟外國的銀行借錢, 付給股票
、債券或其他有價證券. 這些資產未來可以獲取入超國未來的產出.

所有的國際交易都記錄在國家的國際收支表上(balance of payments statement). 國際收
支表分為二部分: 經常帳及金融帳(以前稱為資本帳)

經常帳(current account): 經常性的交易, 像是貨品或勞務的出口或進口, 都記錄在經常帳上.

金融帳(financial account): 經常帳赤字, 必然會有金融帳上的資本流入(借款); 經常帳的盈
餘, 則必然會有金融帳上的資本流出(貸放). 

所以經常帳及金融帳是完全相反的, 其中一個有赤字, 另一個必會有同樣金額的盈餘.

下面是書中的一個例子:
 

其中出口 - 進口=500-550=-50=經常帳=(-1) * 金融帳

那是不是經常帳順差比較好, 赤字比較不好? 不一定, 如果赤字是用在投資, 那未來可能有更
多產出, 不見得不好. 但如果赤字是用在消費, 那就有可能會寅吃卯糧, 長期是無法持續的.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