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提到產出, 本篇我們來看看總體經濟的第二根支柱--貨幣.

在市場經濟裡, 貨幣有許多功能, 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幫助交易順利進行. 我們可以想像, 
如果沒有貨幣, 交易會變得很複雜. 如果你是種小麥的農夫, 想要帶家人到餐廳吃飯, 你必須
找到一家願意接受小麥作為交換的餐廳. 不然就是要知道餐廳要什麼, 先換到餐廳要的東西,
才能到餐廳吃飯.

利率、匯率及總合物價水準

除了在交易中不可或缺, 貨幣也影響到三個重要的總體經濟變數: 利率、匯率及總合物價水
準. 這三項變數其實是貨幣三種不同的價格.

首先, 利率是持有貨幣的代價或借錢的價格. 跟未來拿到100元相比, 大部分的人都比較喜歡
現在拿到100元, 這種取捨的關係, 經濟學上就稱作「貨幣的時間價值」. 利率上升時, 今天持
有貨幣的成本就上升了. 今天買東西的成本也就上升了. 因此利率上升可能會減緩目前的消
費與投資而減緩經濟產出的成長, 利率下降時, 效果則相反, 可能會刺激經濟的成長.

匯率是一種通貨以另一種通貨來計算的價格. 如果1美元要花100日圓來購買, 那麼日圓對美
元(yen-to-dolloar)的匯率就是100; 而美元對日圓(dollar-to-yen)的匯率就是0.01. 如果日圓
對美元的匯率掉到90, 代表本來100日圓才能換到1美元, 現在90日圓就能換到1美元, 那就
是美元貶值了. 匯率貶值雖然有利出口, 但進口貨變貴了, 代表人民的整體購買力降低了. 

總合物價水準(有時也稱物價平減指數, price deflator), 反映的是所有貨品與勞務的平均價格.
貨幣價格若是以貨品或勞務來計算的話, 它的升降走勢跟總合物價水準的走勢方向剛好相反.
例如: 如果一支冰棒售價10元, 那麼如果貨幣價格1元用冰棒表示就是0.1根冰棒. 因此如果總
合物價水準上升就代表貨幣價格下降也就是通貨膨脹; 相反地, 如果物價水準下降, 也就是通
或緊縮.

因此可整理如下:

1. 利率: 是貨幣相對於時間的價格
2. 匯率: 是貨幣相對於外國通貨的價格
3. 總合物價水準: 是貨幣相對於所有貨品及勞務的價格.

而貨幣跟這三個經濟變數的關係, 當然假設其他因素不變

                         ==> 利率下降
貨幣供給增加 ==> 匯率貶值
                         ==> 物價水準上升(通貨膨脹)

                         ==>利率上升
貨幣供給減少 ==>匯率升值
                         ==>物價水準下降(通貨緊縮)

名目GDPv.s.實質GDP

書中舉了一個小島的例子, 假設2005年小島生產了100萬加侖的椰奶跟200萬磅稻米;
2006年生產數量一樣, 但價格增加1倍.
 

 

於是2005年跟2006年實質的產出並沒有增加, 但名目的GDP卻增加了100%.

所以名目GDP=P*Q

P是總合物價水準, Q代表最終的產出的總數量(實質GDP)

因此名目的GDP的增加可能是實質產出的增加; 也有可能是價格的上漲; 也有可能同時
上漲. 但是只有實質產出的增加才對人民的福利有幫助.

通常在實務上, 我們會有兩年的名目GDP來倒算物價平減指數

物價平減指數(P)=名目GDP/實質GDP(Q)


名目利率v.s.實質利率

名目利率就是我們在銀行或報紙上可以看到的利率. 如果銀行在預期沒有通貨膨脹的情
形下, 對放款收取5%的利息, 當預期會有3%通貨膨脹時, 他會收取8%的利息. 在後者,
名目利率為8%, 而所謂的實質利率就是維持在5%. 實質利率與名目利率的關係大致可
表示如下:

實質利率 = 名目利率 - 預期通貨膨脹

經濟學家在評估一個經濟體的借貸成本是高或低, 通常會看實質利率而不是名目利率.
重要的是產出, 不是貨幣.

接下來, 我們再回頭來看貨幣供給跟利率的關係. 前面提過如果其他條件不變的情
形下, 貨幣供給增加會造成名目利率下降. 但是現在如果貨幣供給大量增加, 燃起了通
貨膨脹的預期, 雖然一開始短期名目利率下降, 但是通膨預期造成長期名目利率上升, 
也可能會反過來影響短期利率. 因此貨幣供給的大量增加對於名目利率的影響, 是不確
定的.
 


名目匯率v.s.實質匯率
 

名目跟實質的區分也可以用在匯率上. 如果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上升得比其他國家快, 
即使該國的名目匯率是貶值的, 但是實質匯率貶值沒那麼多, 甚至可能升值.

假設日圓對美元匯率為100, 日本製的計算機賣900日圓, 而美國製的計算機賣10美元.
假設沒有運輸成本, 那麼美國人會偏好進口日本的計算機. 

現在假設美元貶值20%, 使得日圓對美元匯率變成80. 可是如果美國發生了30%的通貨
膨脹, 而日本沒有通貨膨脹. 於是美國製的計算機變成13美元, 而日本製的計算機變
成11.25, 價差從1美元變成1.75美元, 美元的名目匯率是貶值, 但實質匯率卻是升值. 因


實質匯率的升貶值(△%)約等於名目匯率的升貶值(△%)-(外國通膨率-本國通膨率)

而貨幣供給增加對實質匯率的影響如下











實質匯率會升值或貶值的關鍵在於國內的通貨膨脹跟國外的差異是否會大於匯率貶值.

貨幣與金融

大部分國家只有政府可以發行通貨(currency), 通貨是法定貨幣(legal tender), 因此是法律
規定用於所有債務支付時必須接受的支付工具. 通常, 要發行多少數量的貨幣是由中央銀行
所決定. 但通貨不識貨幣的唯一型態. 支票、活期及活期儲蓄存款也都是貨幣(M1b)的一種,
因為很容易轉換成通貨. 因此能創造貨幣的不只是中央銀行, 商業銀行也扮演了關鍵角色.
再大部分的情形下, 銀行會帶放出大部分的現金, 只保留法定準備. 假設法定準備是10%, 那
麼銀行收到100元的存款就可貸出90元, 假如借錢的人拿去買東西, 而賣東西的人再存到銀
行, 銀行又可將這90元的存款再貸出81元, 一路重複下去, 最終100元的通貨總共創造出
1000元的貨幣供給, 也就是1/10%=10倍. 這個10倍就是貨幣乘數. 

因為銀行只會保留法定準備, 如果同時很多存戶都要提款, 也就是擠兌, 那銀行就很危險了.
因此如果有擠兌時, 除了有存款保險之外, 遇到擠兌, 銀行總是要調很多現金擺在銀行穩住
存戶的信心.

雖然商業銀行確實可幫助創造貨幣, 但是對總體經濟學家來說, 中央銀行更重要, 因為央行
有權可以擴張或緊縮貨幣供給. 大多數的情形下, 央行官員將短期利率而非貨幣供給本身, 
視為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 貨幣供給跟短期利率就像汽車儀表板上的油門跟的速度表, 央
行透過操控貨幣供給數量來產生他們想要的短期利率,  就像踩油門來達到他們要的速度.

實務上, 大部分的央行官員都很注意GDP成長, 低失業率, 低通膨, 穩定的匯率等等目標, 但
這些目標之間常有取捨關係(trade off), 近年來, 大部分的央行官員似乎都將低通膨當作他
們最主要的政策目標.

央行有三項基本的工具來執行貨幣政策:

1. 重貼現率--商業銀行跟央行借錢的利率, 降低重貼現率增加貨幣供給; 提高則減少貨幣
                       供給.

2. 法定準備率--法定準備率愈高, 乘數愈小, 會降低貨幣供給; 相反地, 調降法定準備率則增
                           加貨幣供給

3. 公開市場操作--透過買賣政府公債或其他資產, 將現金注入經濟體系或回收

美國的QE3就是透過每月買進850億美元的公債將現金挹注到經濟體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