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之道, 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 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 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 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 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功成而不處, 其不欲見賢。"

白話 "自然的法則, 不是像拉開弓弦一樣嗎? 高了就把它壓低, 低了就把它抬高; 滿了就減少一些, 不夠就補足一些。自然的法則, 是減去有餘的並且補上不足的。人世的作風就不是如此, 是減損不足的, 用來供給有餘的。誰能把有餘的拿來供給天下人? 只有悟道的人能夠如此。因此, 聖人有所作為而不仗恃己力, 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 他不願表現自己的過人之處。"

就老子的觀察及見解, 損有餘補不足才是天之道。但人世間的作風卻反其道而行, 錦上添花者多有, 雪中送炭者少見, 以致造成貧富差距懸殊, 輕者社會上下階層無法流動, 造成社會不安; 重者造成民不聊生, 生靈塗炭, 甚至革命。

其實易經也強調流動, 所謂"否極泰來"""是天地否, "天在上, 地在下, 互不交往, 形成閉塞不通的現象" 故卦辭為"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 大往小來其中" 匪人"就是違背人的需求。

而泰卦則剛好相反為地天泰, 卦辭為"小往大來, 吉亨"。而這種交流就是透過天在上, 高者抑之而趨下; 地在下, 下者舉之而往上, 損有餘而補不足, 循環不已, 才能生生不息。但能把有餘的拿來供給天下人的, 只有悟道者能做得到。

因此, 聖人有所作為, 而他的作為是損有餘補不足而不是為了個人的慾望而為, 為了卻也不居功, 只是符合天之道罷了, 因此也不認為及表現自己的過人之處。

 

 

*引號內容來自傅佩榮老師的"解讀老子""解讀易經"二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