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白話 "看它卻看不見,稱它為「夷」; 聽它卻聽不見,稱它為「希」;摸它卻摸不著,稱它為「微」;這三方面都無法窮究底細, 所以它是渾然一體的。它外顯的部分並不明亮, 隱含的部分也不晦暗,綿綿不絕的樣子無法為它定名, 然後又回歸於空無一物, 這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 沒有物體的形象這叫做若有若無的惚恍。迎向它, 看不見它的源頭; 跟隨它,看不見它的後續。把握早已存在的道,可以用來駕馭當前的一切。能夠瞭解最早的開始, 這叫做道的規律。"


從第十四章可瞭解道既無法用感官的看、聽、觸摸的到, 而它的渾然一體什麼都不像, 也無法用經驗及理智去認知。只確定道是一直存在, 綿綿不絕, 且「大象無形」, 讓人身在道中, 卻無法看出道的形狀。又由於其大而無法分割的整體及不斷週而復始的循環特性, 讓人既看不到頭, 也看不到尾。

而自然萬物及歷史的變化只不過是表象的變化, 其本質的道一直不變。因此如果能把握住道的本質,就可駕馭現今的一切變化。而能夠瞭解最早的開始, 就叫做道的規律。

除了十四章之外, 以下幾章也有道的描述: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 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六章 「谷神不死 ,是謂玄牝,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而這幾章的描述我覺得都很類似, 那老子會什麼要這麼辛苦的用了好幾章來說明道, 我想是因為, 道不可說不可名的特性讓人難以理解, 再加上道無法用感官經驗及理智認知, 真的讓人很難相信道的存在。

因此老子就用了這幾個章節言之鑿鑿的告訴世人, 道自古就一直存在並作用著。有一段話, 我覺得傅佩榮老師將老子寫道德經的目的詮釋得非常好, 我將它引用如下當作這章的總結。

"老子用心良苦, 他看出人類的智慧不夠, 只能活在相對的變化世界中, 過一天算一天, 回頭一看, 過去如夢似幻; 往前看, 對將來也毫無把握, 最後竟不知這一生所為何來, 陷入迷茫虛無的狀態。而老子揭示「道」的存就是為了化解虛無主義的困境, 超越相對的價值, 使人的生命獲得真正的安頓。

人活在世界上如果對「道」沒有領悟或瞭解, 人生就會變得如「夢幻泡影」。因此, 老子希望把道說清楚,他有一顆溫暖的心, 自己獲得某種體會之後不忍心獨享, 要把它說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草山無為 的頭像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草山無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