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生於西元前470年, 晚孔子81年(西元前551年), 大概跟中國的墨子同時,
是希臘三哲人中的第一位,和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的哲學基礎。
西塞羅說:蘇格拉底使哲學從天上來到人間。
"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個雕刻石匠,少年時期他曾抱著繼承父業的想法,一度學
習雕刻,終因沒有興趣而中止,因為他更喜歡觀察自然及思考。他的母親以接
生為業,在蘇格拉底論教育、知識的傳授時,就曾有教師乃是「接生婆」一說。
我們常聽到的「認識你自己」,這句話原是刻在德爾菲(Delphi)神壇上的,蘇格
拉底把它當做自己的哲學方法,他常在街頭及市場與人聊天,從一些簡單的日
常生活中常用的語句開始,一直往後追問探索,深入一個字的原義,一步步的
迫使對方承認自己的無知。知道了自己的無知之後,才算是真的「認識了自己」
,這也才是最高的知識。
因為他在街頭進行他的哲學探討,又強烈反對當時的詭辯學派,還有複雜的政
治關係,西元前399年,他被控以「腐蝕青年」和「藐視城邦崇拜之神」、
「從事新奇宗教活動」判處死刑。事實上,他的朋友及弟子覺得這種審判不合
理,勸他逃走,但蘇氏認為判決雖然違背事實,但這是合於程序的判決,必須
服從,所以從容的服毒死去。蘇格拉底認為自己靈魂不死,相信自己死後要去
的地方一定比現世好,而且應有正義的存在。" (註1)
柏拉圖的對話錄<<斐多>>, 描繪的是哲人蘇格拉底就義的當日, 與其門徒就
靈魂不朽的討論, 以及飲鴆致死的過程. 全書由當天在場的斐多向伊奇敘述該日
情形, 因此稱為斐多篇.
書中第一個論證是哲學家不應該怕死,蘇格拉底提到 “一輩子真正追求哲學的人
, 臨死自然是輕鬆愉快的; 而且深信死後會在另一個世界上得到最大的幸福….
真正的追求哲學, 無非是學習死, 學習處於死的狀態….一旦他認真學習的死到了
眼前, 他倒煩惱了, 這不是笑話嗎.”
在門徒西米開玩笑的說他家鄉的人會同意蘇格拉底還會加上一句說”他們看透
了哲學家, 哲學家就是該死”的話之後, 蘇格拉底提出他的前提”我們認為死就是
靈魂和肉體的分離; 處於死的狀態就是肉體離開了靈魂而獨自存在, 靈魂離開了
肉體而獨自存在” . 而且一個哲學家除了生活所必需的東西之外不會注重享樂
甚至是瞧不起的, 因此哲學家儘可能的躲開自己的肉體, 只關心自己的靈魂.
接下來, 他提到如何尋求真正的知識, 他說在尋求智慧的過程中, 肉體是阻礙.
因為首先感覺, 例如視覺, 聽覺等並不可靠. 另外, 絕對的公正, 絕對的美, 絕對的
善等這些純粹的概念及每一件東西底子裡的實質, 例如體積的大小, 健康, 力量
等, 無法透過感覺接觸. 再加上肉體有生理的需求及貪慾, 因此會阻礙靈魂去尋
求真實的智慧.
最後他做了一個結論:”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 我們得甩開肉體, 全靠靈魂用
心眼兒去觀看. 所以這番論證就可以說明, 我們要求的智慧, 我們聲稱熱愛的
智慧, 在我們活著的時候是得不到的, 要等死了才可能得到.”也就是說”靈魂和
肉體結合的時候, 靈魂不能求得純粹的知識.” 因此, “一個真正的哲學家, 他臨死
時決不會愁苦的. 因為他有堅定的信念, 唯有到了那邊, 才能找到純粹的智慧,
別處是找不到的, 照這麼說, 哲學家怕死不就非常荒繆嗎?”
看到這裡, 我才瞭解到傅佩榮教授提到”哲學就是愛好智慧, 西方哲人認為
智慧是屬靈的, 因此人只能愛好智慧而不能真正的擁有智慧.”這段話的含意.
資料來源:
1. 蘇格拉底生平: http://www2.hongai.edu.hk/~lm/socrates.htm
2. 柏拉圖對話錄之一: 斐多, 譯者: 楊絳, 天地圖書出版
- Jun 28 Tue 2016 21:00
柏拉圖對話錄--斐多篇(一)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